钱敏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现代研究也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和深入探究的过程,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力呢
一、和谐平等,问者无错
1.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的老师,应具有“善解人意、待人公平、为人幽默、乐于交流”等品质,在学习中,学生们所渴望的是能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不仅同学们之间有互相讨论的学习,他们还喜欢能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提出问题相互辩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积极合作的对象。其次教师要坦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而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较低,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对于同学之间的嘲讽,也要进行恰当的制止,更不要因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或者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而敷衍了事,这时可以给学生提出思考的建议,指引一下研究的方向。当然,如果自己实在不会,也没有思路,大胆的承认,也未尝不可,“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考虑过,课后我们再研究研究吧”。教师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不居高临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2.向学生反复一种观念——课堂提问没有错误。
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个哪怕是低级幼稚的问题,挖掘其问题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同时制止学生中的冷嘲热讽行为。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便能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发问。
二、启发诱导,方法引领
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时学生往往对教师还有很大的依赖性,要么提不出,要么提出一些肤浅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
1.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在构建了基本物理知识平台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有意分析,渴望从物理现象中寻求物理本质和探求物理规律的习惯。例如,为什么热水瓶灌了热水后过了一段时间瓶塞不容易拔出为什么油膜的表面看上去是彩色的等等。另外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要有较强的敏感性。
2.从物理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物理学离不开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小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有启发的、能激发思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
3.从改变题设条件中提出问题。
物理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物理规律也只是一定条件下的客观事实的反映平常习题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题设条件,一题多变,举一反三。
4.从探究方法质疑中提出问题。
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等效、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多种,同一概念、规律的得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自然界是和谐的,很多物理现象是可逆的。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可“逆向思维”来思考。如法拉第根据奥斯特“由电产生磁”的实验,提出能否“由磁产生电”的问题。
5.对各学科的交叉提问
一方面,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逐渐丰富,而许多的物理知识本身都有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这也为提问提供了很好的题材。另一方面,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学生还要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现代社会也要求学生不要孤立地对待和学习各门知识,而要把各门学科知识看成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各个方面,需要他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如何用物理的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即如何将其他学科的本质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来解这些问题都是经常遇到并要求解决的。当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较高的能力,不易达到,但是如果老师在这方面多加引导,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三、合理评价,乐在其中
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应基于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的理念,比如用鼓励的语言进行评价:“你的问题是通过几天的观测后提出的,细致和耐心使你得到更多的经验。”“你用了异中求同的方法提出问题,很科学。”通过这些评论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将对促进他们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用语言而不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让我们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不断营造氛围、设计问题环境、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使他们面临某一物理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着什么问题”“怎么设法去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等一连串的自我发问,最终使学生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
港区初级中学)
学子·上半月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