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阅读教学走向深度

2015-10-15 04:56许兰兰
学子·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苏教版文本课文

许兰兰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追问,简单地说就是锲而不舍地再次提问。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进行提问,进而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追问,作为课堂提问的一种形式,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必将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从而实现学生语言、心智方面的高度发展,最终获得对文本教材最深刻的解读,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追问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实效呢?教师要找准课堂追问的时机,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于无以对答处追问——引发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可能因为思考不够深刻或者还没有获得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有时可能会产生无疑对答,回答不上来的状况,此时,教师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懒惰的心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度。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水》一课时,在课文结尾处有这样的描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我们的脸……顺着……滑过了……然后,又滑过了……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我问学生:只不过是一勺水,为什么会滑过这么多的地方?许多学生在听了这个问题以后无以对答,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回答,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我又及时追问道:读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经过思考,认为:作为一个缺水的村庄,看到水就仿佛看到了甘甜,雨露,使作者产生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因此,觉得这水仿佛流到了许多地方,这是作者语言描写的魅力。在这里,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追问,以起到让学生摆脱“漫无目的的阅读”,进而使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于情感激荡处追问——产生共鸣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行总关情。”在阅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度,当学生通过阅读沉浸在文本中,情感激荡最深刻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追问以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走向更深的层次,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爱之链》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乔依帮助了老妇人最后又受到老妇人帮助的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每个人都要学会帮助别人,并且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在教学时,当学生看到乔依为了帮助老妇人冻得满脸通红,喘着粗气,手都划破了,流着鼻涕为老妇人修车时,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在学生情感激荡最深刻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追问: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有学生说“乔依,你真是一个好人,自己家都那样了,还有心帮助别人,我要向你学习。”有学生说“乔依,好人会有好报的,你的幸福还在后边呢!”还有的学生说“乔依,有了你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显得更加美好。”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通过审视文本,真正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文本中的主要人物,从而获得了文中人物真实的感受评价。

三、于思考欠缺处追问——走向深刻

在阅读教学时,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的问题刚说完,学生就马上答出了答案。其实,仔细审视学生的回答,教师就会发现,由于学生在回答时欠缺周密的思考,以致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表面,很难体会到文本语言真正想凸显的主旨,在此时进行追问,必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时,在读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学生说“母亲太伟大了,她才80多斤的身子竟然挑得起那么重的担子。”有学生说“读了课文以后,我觉得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做得太不好了,他连母亲那么轻都不知道。”这位学生的思考明显欠缺,于是,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又及时追问道:是这样吗?请你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对作者在听了母亲的话以后进行描述的?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再次深入文本,通过作者拥抱母亲,给母亲盖被子以及陪母亲睡觉等等情节中感受到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情深,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时,在学生思考欠缺时,教师的及时追问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再次审视文本,从而改变自己的阅读想法,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受。

四、于感悟偏颇处追问——扭转方向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受个人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所限,有时对课文的解读难免会出现偏颇,发生明显与文本思想相悖的状况,此时,教师如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追问,必将可以起到拨乱扭正,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更深的理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钱学森》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钱学森一心想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故事,表现了钱学森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带领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教师引领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说“我觉得钱学森太傻了,国外条件那么好,况且他在国外又深受重视,如果他不回来,前途更光明,比在国内发展好多了,如果是我,我就不会来了。”面对学生这个大胆但又与文本表达主旨明显偏离的阅读见解,我没有批评学生,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体会,在这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追问道:当时中国是贫穷,是落后,但是,它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难道我们能因为父母年龄大了,又老又穷,抛弃他们吗?作为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觉得钱学森的选择有错吗?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下,字字句句直抵学生的心灵,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自己有那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并且为自己有那样的想法而感到羞愧。在追问中,学生的解读偏颇得到扭转,学生的情感认识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追问的魅力。

五、于文本拓展处追问——延伸文本

拓展文本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阅读教学时,教材中所描写的内容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此时,通过教师恰当的追问,不仅可以丰富文本,拓展学生视野,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顾茅庐》一课时,这篇课文选自我国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课文主要描写了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统一大业的故事。在教学时,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我把注重有效拓展文本,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作为了自己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在学生讲完故事以后,教师再进行追问:三顾茅庐只是我国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在这本小说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你能把看到的或者听到了其他故事说一说吗?在教师的追问下,“我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我知道火烧赤壁的故事”“桃园三结义”“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等,一个个有名的历史小故事被学生挖掘出来,在学生的分享交流中,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了解的更多,这样教学,不仅拓展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知识更加渴望,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使阅读脱离“肤浅”,走向“深刻”,就要注重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追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再次深入文本,潜心阅读,品味感悟,进而使阅读教学逐渐走向深度,达到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苏教版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