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檬 吴玉红
[摘 要]世界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多媒体课程广泛应用的时代,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传统德育课堂在道德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利用幕课平台改进传统德育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及德育课程中教学内容深化的建议。
[关键词]道德教育;幕课;传统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32 — 03
如何提高中国道德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探寻和思考目前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获取量已经成倍增长,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却始终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和灌输教育的模式中不曾根本变化。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环境和教育关系的问题,从而为理解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我们不能忽略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教育技术的革新,必须在新条件下探索出适合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德育及其理论研究不能离开当代新技术革命这样一种前提,我们必须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1〕。
一、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在传统课堂面臨的问题
本文的中国的道德教育仅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改善中国的道德教育水平,不能仅依靠课堂,但是课堂的学习是重要的渠道之一。目前中国道德教育在基础课堂中面临了诸多挑战。教育的环境的变化,教育的主客体的变化,都在影响教育的效果。
(一)网络和多媒体课程的不断发展冲击传统德育课堂
今天中国道德教育的环境已经与五年以前大不相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已经被手机和无线网络所取代。在校的大学生可以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传统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轻易获得。在知识和信息不能超越媒体所表达的内容时,课堂学习的吸引力就大大下降。传统课堂在技术手段已经更新的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同时,因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世界各个国家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迅速的涌入和渗透,对我国传统一元化主导的价值观念和高校德育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冲击。德育工作者在信息掌握上的优越性和权威性人为削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学生和老师同时知道一个新消息,如果教师本人不加强学习,或许学生掌握的信息还更多些。这就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者在言论上的权威性。过去,德育工作者占有信息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所以说,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同时伴随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政治立场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挑战传统德育课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种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人数的增加,另一个方面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下降,第三是学生学习的功利化越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也必将随之变化。
首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德育课堂教学上面临的困扰。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5%至50%,即标志这个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超过50%即进入普及型。据统计,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达到1552所。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早在十年前就从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
面对生源数量的激增,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在人数上控制在200左右。这大大降低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师生互动基本无法完成,也无法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学生的基本素质存在差异,由于学生数量的庞大,无法关注小部分群体,使得授课效果在局部无法产生效果。
其次,由于扩大生源数量,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之前有一定差距,学习能力强和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占比减少。在校园中,忽视德育学习的氛围在不断扩大。
第三,由于生源数量大,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的主要学习都集中在专业课课程上,学习的目的性过强。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传统课堂在道德教育的领域效果不明显。当今高校道德教育的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德育工作者不能无视这种变化。以人为本的德育,在“人”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应当顺应时代的需求。
(三)教师群体素质制约了传统德育课堂的发展
1.教师专业素质的局限性
今天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接受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式选拔教育成长起来的教师。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文科的学习上,基本上是简单的常识教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少。语文教学,到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一个识字、阅读和三种文体写作的学习过程。政治、历史都是简单的常识性和记忆性学习。大学的本科的学习,也因为各种证书的考试,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基本也停留在皮毛。博士毕业,也只能在所从事的某个领域的研究上有深入的了解。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割裂和专业涉猎的有限,使得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上难以做到游刃有余。特别在今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易的听到学术大家的讲座,这对传统课堂上的教师提出了挑战。
2.教师德育影响力正在逐渐萎缩
那么,今天的德育教师在为人处事上,能不能够为人师表呢?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教学科研改革等都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以及招生收费制度等相继出台,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与以往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交费上学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就转变为一种服务关系。古人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人格和德行历来是影响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这一因素日前正受到侵蚀。尽管我们今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由于制度的原因,教师越来越关注的是自己的科研,科研的目的是为了科研本身,还是为了育人?人们已经不再去思考这样的教育哲学问题了,剩下就是感性的行动。不少教师下课之后就匆匆离开教室去忙他们的科研,学生们充其量只能从课间的有限时间内领略教师的人格与德行,没有其他更多时间来深入感受教师的影响。
二、在幕课平台下的高校德育教学方法创新
在对我校400名本科生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其中90%以上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感到有兴趣,其中80%的学生希望能和老师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这次调查为我们改进中国德育教育方法提供了可行性方向。
(一)幕课的出现为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供的可能
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幕课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却有一个不短的孕育发展历程。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 Douglas Engelbart 提倡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类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普及的高等教育和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成为人们迫切的需求。而幕课的出现很切实的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幕课以15-20分钟的微课的形式在线介绍核心知识,这使得生源数量扩大的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受教育的背景选择学习,并对不熟悉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这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而且重要的是可以在线满足大量学生的学习。这极大改变了传统课堂学习基本知识点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而且通过资源整合,在线知识点的录像可以选取专家录像,这极大的提高了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水平,而且实现了不论是名校还是一般高校,学生接受同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德育教育领域提到教学水平是有益的尝试。
(二)德育课利用幕课平台进行翻转式教学
幕课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他也存在缺少监督,缺乏引导,学生怠慢,半途而废的缺点。因此利用幕课平台,把它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就成为我们可以尝试有效的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在西方国家的一些课程教学中已经被使用,被称为翻转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國的道德教育就可以利用幕课平台,在德育课堂实现翻转式教学。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网络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向教师进行询问。对有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展开有效的讨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教学的效果。
1.翻转课堂在客观上教学效果有显著提升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主要以听为主,缺少课堂参与的机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翻转式课堂,在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如果学生课前不进行大量的阅读,课程则难以进行,这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人文社科类的课程的深入教学是十分有益的,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头脑的要求。
2.翻转课堂在主观上得到学生的认可
首先,幕课给德育课程提供了与世界顶级课程同场竞技的难得机遇。网络使得西方的价值观以各种形式影响我们青年一代。那么今天中国的价值观能不能够在西方社会也产生影响,互联网同样也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西方社会瞩目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在感叹的同时,他们也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化。幕课给予我们思想政治领域的大家与世界顶级课程同场竞技的平台,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有深度的课程也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在主观上得到学生的喜爱。
其次,幕课是课堂搬家而不是课程搬家。普通的在线教育约束性差,学生往往半途而废。而以幕课的形式,每周有教师的监督和讨论,这对于学习的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生关心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最后,在今后的大学校园中,我们不能忽视已经变化了的教育环境,也不能忽视多媒体和在线教育的存在。要保持大学德育教育的存在和效果,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可能是我们课程能够继续欣欣向荣发展的可能的途径。
(三)翻转式课堂面临的挑战
翻转式课堂在我们对400名学生的调研中,有80%的学生愿意采取这种教学的模式。但是依赖幕课平台的翻转式教学,在实践中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对学校的挑战。学校要搭建一个开放的课程空间,而且采取小班化教学讨论模式后,学校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也要相应的改变。
其次是对教师的挑战。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由以前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疑难问题的回答者,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这些都建立在教师有丰厚的学识的基础上。并且学生的来源广泛,问题多样,这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课堂的组织对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是一个考验。
三、以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和改进高校的德育教育
形式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提高德育课堂教育的效果,我们仍然要从德育教育的内容入手。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3〕。德育教育也存在着核心理论(或理论硬核)、中间理论和表层理论三种不同形式及稳定性的内容。一般来说,核心理论是高度稳定,不轻易变动的;表层理论会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变化,甚至破损而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理论会支持和要求中间理论及时修复破损的表层理论,使其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要求。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有新进展;要加强德育教育的科研工作,在促进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有新成果。
(一)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增强教学内容的深度
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型转变为大众型,但是高等学校的学生仍是整个社会高层次知识群体,我们德育工作者有义务保持这种文化的先进性。也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无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异和不同,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这不仅因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本身都存在不同的层次,更主要的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所谓的精英文化不断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成为大众文化,从而导致精英文化逐步向大众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改进教材内容,提升教学深度。
(二)在课堂之外利用网络平台主导德育教育方向
网络对于大学生是把双刃剑,它既为广大学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不良文化的侵入提供了渠道。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群体之一。网络的开放性从信息的数量冲击了学校德育的主导地位,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德育的环境。以什么样的形式与方法占领这块重要的阵地,实在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利用好网络的平台,增强青年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工作。同时,广大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尽快利用这个有效的网络工具,开展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使网络世界积极的声音越来越高亢。
(三)高校的德育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走在时代的前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还在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工作。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要开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野。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高校教师出国学习,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日渐增多。德育工作面临着由他们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严峻挑战。但是,德育教育工作者则几乎没有出国学习的机会。俗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德育工作者从来就不能第一手的切身了解国外的各种意识形态,又如何能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做到有理有据的解释和分析呢?自然德育工作者的说服力、号召力、权威性就人打折扣了。所以,高校的德育教师也应当主动积极地走在时代的前端,多出国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幕课和翻转式教学都是改进德育教育的手段,要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学手段的革新是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学的内容而过度的强调方法的创新。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我们所期望的德育教育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唐凯麟.当代新技术革命与人的发展〔J〕.中国德育,2010,(02).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