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静 朱红强
摘 要: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求助者不能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进入大学不久人际交往困难、学习热情不高等适应不良问题出现,主动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针对其适应不良问题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经过四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学习兴趣提高,人际关系显著改善,自信心明显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66-02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对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思想塑造及价值观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环境与学生之前的生活学习环境有着很大区别,大学新生首先面临的就是适应问题,适应不良给新生带来极大的困扰,使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
一、一般资料
李某,男,19岁,大一新生,独子,家在河南农村,父母是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身高178cm,体态偏瘦,无不良嗜好,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曾有高三复读经历。性格较内向,从小成绩优秀,对自我要求严格。近两周来,难以适应目前的大学生活,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二、主诉和个人陈诉
主诉:两周以来感到失落、焦虑、烦恼,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个人陈诉:我参加过两次高考,均发挥失常,来到了这个让我不喜欢的学校,选了一个不满意的专业。开学后周围的一切让我感觉是那么的不适应,我理想中的高等学府应该是有很多博学的老师和思维敏锐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在象牙塔里遨游,去探求未知的一切。而今,学校给我们安排了这些我并不感兴趣的课程,那么多繁杂的活动,我应付不来,周围的同学们也聊不来。现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听学长学姐们说就业状况并不好,我怕自己四年后找不到工作,那时候我怎么养自己,怎么养父母。
现在自己这种状态真的很可怕,上课听不进去,晚上睡不着,也不想参加集体活动,觉得好无聊,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不愿跟别人说。最近这几天就想是不是重新再考一次,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可是又怕自己重新选择一次结果还是不如意,所以很痛苦。故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希望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三、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较内向,从小成绩优秀,对自我要求严格,独生子,从小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但是家人从来没有让来访者受过半点委屈,什么都尽量给最好的。从小成绩居于班级前茅,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老师心中的优秀学生。来访者自我期望值太高,太过于在乎,结果第一年发挥失常,只考了一个二本学校,于是选择复读。在复读的这一年里,来访者努力调整心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结果第一年发挥失常的阴影并没有散去,成绩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于是来到这所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学校。
来访者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入学体检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性格敏感,自尊心强,做事追求完美,争强好胜。上大学为其第一次集体生活。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来访时,情绪低落,双眉紧锁,眼中有泪花,开始谈话时语言断断续续,到后面能较为流利地诉说;仪表整洁,思路清晰,主动谈及不适,自知力完整,求治心切。
他人反映:通过对同宿舍同学的调查反映,求助者自立意识比较强,考虑问题较成熟,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比较努力,不经常与同学交往,但同学关系还可以,无矛盾纠纷发生,有时候情绪比较低落,集体活动不积极,有时候会一个人坐着发呆,不爱说话。
五、评估与诊断
通过会谈和观察,做出评估如下。
1.资料来源可靠。求助者主动求治动机强烈,自知力完整。
2.目前求助者情绪比较低落,学习、与人交流兴趣下降。
3.诊断依据:(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案例属正常心理活动,可排除精神病性心理障碍。(2)求助者心理障碍与环境适应不了有关,时间两周左右比较短,而且主动意愿比较强烈,内容没有泛化。可以排除神经症诊断。(3)求助者主要有情绪低落、焦虑失眠、人际关系不好等症状,持续时间两周左右,据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求助者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逻辑思维混乱、感知觉异常,排除精神病。(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神经症的鉴别标准为出现泛化、回避,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长,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求助者有焦虑但没有泛化,时间不到一个月,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都没有受到影响,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3)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有焦虑、情绪低落等,但与抑郁症症状相比如绝望、自杀行为等差别明显,病程短,排除抑郁症。(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从是否泛化、病程、社会功能影响程度等看,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根据李某的情况,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SCL-90总分为167分,阳性项目数为37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为3.1分,抑郁因子分为2.5分,焦虑因子分为2.8分。
原因分析:(1)生物原因:求助者无疾病。(2)社会原因:大学的学习和高中有很大的不同,脱离了高中的教学,无法适应大学自主管理模式。(3)心理原因:首次离家上大学开始集体生活,远离父母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不知道如何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新环境的一切。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评估与诊断,通过与求助者协商后,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帮助求助者减轻痛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学习。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增强学生认识、处理事务的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
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
(二)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所持有的观念和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入校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于新环境适应不了,之所以适应不了是因为求助者认为现实生活跟自己的期待不相符,这种思维是在久而久之的生活中所形成的。其中有认知偏差或不合理原因。根据获得的信息诊断求助者为一般心理问题,求助者有自求意愿,采用上面的方法比较适合。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告知求助者和咨询师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四)咨询时间、次数和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星期四下午3:00~4:00,约定先进行4~5次的咨询,根据咨询效果双方再协商后期咨询,如有特殊情况,双方可另行约定咨询时间。
咨询费用:根据学校规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免费咨询。
八、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运用摄入性会谈,利用理解、共情等鼓励求助者倾诉,收集临床资料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做初步分析。求助者的失落感主要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偏差,缺失目标,众多迷茫的累积促使求助者内心压力大,适应性难,最终以焦虑、失眠、人事关系差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实施合理情绪疗法(第二至第三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加深咨询关系,引导求助者积极投入生活,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第三次咨询:使咨询关系进一步加深,了解求助者认知方式,改变其不合理认知。
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求助者接受目前进入这所学校学习生活的事实,转移其高考失利的阴影,削弱对专业的抱怨,和李某一起商讨确立新的目标计划,让其制定具体且可实施的计划,如对于学校的了解程度,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及试着每天跟不同的人(专业老师、同学)主动沟通交流,每周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等等,通过一步步引导,李某逐渐不再迷茫,加之对咨询师的信任,咨询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在此基础上,继续鼓励和支持求助者,增强其自信心,坚定其克服目前困境的信念。
要解决李某的困惑,就要从改变他的不合理认知入手。李某的不合理信念有:没有进入自己的理想大学,未来就没有多大希望。对此,咨询师将收集到的资料(学校发展、优秀学子、优秀毕业生等)结合他前几次作业对学校的了解做进一步交流,从学生专业的发展前景及一些考研、保研、出国和找到理想工作的学生们一一举例,坚定学生这样一个理想信念:只要努力,在哪里都可以熠熠生辉。
(三)分析巩固前几次的疗效,结束咨询
通过巩固前几次咨询,查看求助者作业的完成情况,从目前的交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信息:求助者对于目前学习生活没有那么大排斥,渐渐喜欢上这里,明白自己认为农林院校没有前途的想法是错误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目前比较喜欢与人交流沟通,按时上课上自习,也不再失眠。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经过咨询,能认识到自己认知错误。生活学习渐渐步入轨道,喜欢与人沟通交流,觉得每天都很充实快乐,也不再情绪低落、抱怨了。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追踪,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人际关系改善,能较为正确恰当地评价自己。基本无烦恼焦躁情绪。
(三)求助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
对求助者再次进行SCL-90测试,测试结果为:SCL-90总分为130分,阳性项目数为25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为1.9分,抑郁因子分为1.85分,焦虑因子分为1.8分,已无明显的人际敏感、焦虑和抑郁情绪,咨询效果显著。
十、咨询师个人体会感受
通过回访接触,了解到该生目前的情绪状态得到很大改善,逐渐适应目前的环境,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尝试着去接触一些全新的东西,用心来接受面前的一切,主动参加学校及学院举办的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