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涛
摘 要:在全球化不可逆流的今天,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危机,由于西方的文化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步履维艰。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给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大学生爱国意识逐渐变弱、国家观念逐渐淡薄等多种状态下,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发展的国家,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利于构建强大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78-02
全球化以经济为基础,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上形成相互依存的局面,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统一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全球化给人们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时代,“国家化”和“民族化”的趋势也在增强,一方面全球化呈现出全球不断融合的开放性特征,另一方面各个国家要保持自己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必须立足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1]。西方意识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国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导致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国家认同。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相关理论概述
1.关于全球化
全球化从以前封闭的发展环境转变为开放的环境,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果,尤其是信息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极大地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从而推翻了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这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危及。认同危及是指一个国家除了出现的贫穷以及疾病等多种恶性循环,并且在一定的心理层次上也发生一定的恶性循环。比如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受到全球化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侵蚀,使得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覆盖或者融合了另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2.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
国家是一种政治共同体,而人们对于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就是对国家的认同,简而言之,国家认同就是将国家的共同体的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凝聚力,而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部分,在国家认同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从个人角度讲,国家的认同就是个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
全球化造成的国家认同,对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强度对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于执政党的信任具有一定的作用。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通过多方面工作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构建。
二、全球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
1.国家安全意识减弱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明显和密切,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推动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全球化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国家的安全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尤其是在“人权高于主权”等多种观点争论的时候,这些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正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给学生带来了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错误思想,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国家会随着全球性机构的出现而逐渐消亡的意识,这种国家安全保护意识逐渐减弱的思想对于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国家主权安全意识。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并把对国家安全的全面关注自然融入国家认同的情感中去,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这是当前高校国家认同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2]。
2.政治信仰逐渐淡化
政治信仰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人们对于政治制度、社会现象以及政治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政治价值的认知、评价和追求。政治信仰作为个人对于国家认同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强,大学生对于政治信仰逐渐淡化,尤其是产生了政治信仰淡漠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信仰的悲观。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变得更加迷茫,尤其是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担忧。这主要源于大学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不了解。其次是对于政治信仰的虚无化。全球化的背景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利用各种途径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理念,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政治价值的认同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对于国家认同存在的严重问题。
3.大学生的社会理想遭到冲击
社会主义理想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理念,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下,我们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承认文化多样性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接触、交流、对话和建立共识,达到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境界,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3]。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遭受了多元化思想的冲击,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出现了严重偏差。这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泛滥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公共意识。从而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利益的驱使下,拜金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了大学生的思想,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养成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感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而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长期的工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全球化的进行中,对于大学生发生的思想变化要进行深刻分析,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自身的特点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并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培养的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由原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到改革开放政策,展现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受到不同思想的冲击,造成了大学生对于价值观的迷茫。因而大学生对于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并不能够拥有自己的判断力或做出更好的判断,这就需要在各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过程认同感。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意识。
1.进行教育理念的培养
教育理念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理念的教育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因此,这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应对在全球化背景下造成的国家认同产生的危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需要对于教育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使得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造成的危机意识。通过教育理念的指导,对于国家认同产生一定的正确认识,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应对,从而树立正确的理念面对全球化造成的冲击。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完成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养成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实行开放的教育理念,采用互动的行为方式使得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才能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指导和教育。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利用多种媒体的效果。比如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从而在阅读国家大事的状况下,培养大学生自觉养成对于国家的认可,从而使得大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增加爱国热情。其次要采用积极引导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要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引导才能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错误的观念产生一定的质疑。
3.加强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产生一定的效果。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学校的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纳入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内容中,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社会教育就要结合社会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的宣传和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才能够对国家产生一定的认可。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基础上,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的教育,扩大教育的范围。而加强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于国家认同的过程中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家庭的思想状况的表现和行为方式的表现更能体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就需要家庭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同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反馈到学校教育过程中。
四、结语
国家认同是一种基于政治合法性和意识形态的认同,主要表达个体与国家相联系的情感联结和归属意识[4]。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的强度控制问题、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的理性状态以及他国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经验的借鉴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这就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进行积极塑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余维武.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
[2]袁国玲.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罗富宴,王贵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与重塑[J].山东社会科学,2014(2).
[4]马富英.全球化背景下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J].贵州民族研究,2014(6).
[5]陈万柏,朱秀琴.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