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升华

2015-10-14 20:41张峰铭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实事求是

张峰铭

摘 要:毛泽东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思想中包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很好地批判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实学传统,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扬弃和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范。

关键词: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实学传统;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88-02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在他青年时期更是接受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证明,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就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它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毛泽东不但注重批判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扬弃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彰显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主要从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实学传统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分析和总结他在这些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升华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彰显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从传统重农思想到“农业第一位”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以农业立国,重农思想一直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占据支配地位。一方面,中国古人把农业视作国家经济的命脉,是一个国家能否维持政权存在的根本所在,也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荀子曾充分肯定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仕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荀子·富国》)这说明荀子认为农业是生产财富的部门,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明朝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用“古圣王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故只有粟帛才是财。”(《农政全书·旱田用水疏》)来强调“农者生财者也”的观点。可见,古代统治者和思想家们都对农业在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富足安康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的重农思想虽然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封建地主制的生产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却也走向了“重农抑商”的另一个极端,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

毛泽东作为农民的儿子,这种传统的重农思想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重农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传统重农思想相结合,去粗取精,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农业经济思想。始终重视农业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形成农业是第一位,农业为基础,农、工、商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的思想。与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不同的是,毛泽东把农业看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第一位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说:“应该确定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手工业、运输与畜牧业为第二位,商业则放在第三位。”[1]462这种对农、工、商三大产业的排序和划分适应了当时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需要,也为党今后协调各产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更是多次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如何看待和处理农、轻、重以及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关系。毛泽东充分立足国情,强调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辩证分析了农业与工业、商业的发展关系,深刻认识到了农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克服了传统思想中国民经济仅重视农业,忽视其他产业发展的思想局限,是对传统的重农思想的升华和扬弃,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的比例和经济关系思想。

二、从传统民本思想到毛泽东对民本思想的新诠释

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些民本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对民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到孔子的“爱民”、孟子的“贵民”、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各种各样的民本论,民本思想不断被阐发和创新,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纵观整个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客观上说历代君王都懂得“以民为本”这个道理,都注意到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封建君王和政治家们从民本角度寻找改良政治的良方,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为民众创造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传统民本思想的积极作用是很有限的,更多地显露出历史的局限性。一方面,封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以承认剥削为前提的,有着繁重的田赋和杂税,普通民众受着来自贵族、官僚、地主的剥削和压榨,民本也更多的是空洞的说教,用来“训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古代思想家无一不是从维护封建君王统治的立场上,把民众当作是一种可利用的政治资源,“以民为本”仅仅是一种统治权术,民众是巩固君王封建统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工具”,而“以民为本”实质是“以君为本”。

毛泽东的民本思想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却是奠定毛泽东深度了解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状况,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识和发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文化根基。可以说,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和升华是全方位的,更是一种深层次、彻底性的超越。创造性地提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现传统民本思想在认识路线上的升华。古代君王和政治家们虽然注重民本,但是在实际的治国理政过程中没有从民众的需求出发,依然是从封建统治的需要去制定政策和措施。毛泽东就曾批判古代的“重民”“爱民”思想并没有谁真正地实行过,因为其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就不可能实行。为了打破封建统治阶级民本的“虚伪性”,找到一个能够让人民群众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的科学的领导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他还说:“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2]71可见,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既是认识路线,即根本的认识方法;又是工作路线,即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标志着毛泽东民本思想走向成熟。深刻地体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彻底性超越,创造性地找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民本思想的途径。

三、从实学传统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中国实学传统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务实求真、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哲学智慧被人们看作是贯穿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则是实学传统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在传统意义上,实事求是代表的是一种注重事实、讲求实用、不说空话的治学态度,这种治学态度和思想很早就产生了。《论语》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从这可以看出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主张“格物致知”,“事必躬亲”的注重实际,着眼实践的务实精神。而这种务实精神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都从不同角度对实学思想有着自己的表达和诠释。到了明清之际实学发展到了顶峰,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颜元等为代表掀起了对理学末流空谈习气的批判,在以气为本、以实为尚、以器为先的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创了从具体事物入手,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实学风气,从思想和实践这两方面赋予了“实事求是”更深远的意义。但是,实学传统在封建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依然摆脱不了剥削阶级的性质,都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考虑问题,再加之实学思想“百家争鸣”,唯物论和唯心论往往交织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对于正确看待传统实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受到了实学传统中“实事求是”学风的熏陶,从起初读孔孟开始就对儒家的治学精神表示钦佩。顾炎武“修己治人”的实学和曾国藩的“实事求是”给毛泽东的影响更是远超于其他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顾炎武喜爱实地考察的学风倍加赞赏,强调“闭学无用,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而已”,并在顾炎武思想影响下与同学利用假期“游学”,收获颇丰。还有,毛泽东在《讲录堂》中抄录了曾国藩的一段日记“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来时刻鞭策自己。到了五四时期,实学传统中“实事求是”被毛泽东主要作为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去重视,同时作为一种思考方法也逐渐被他用来思考中国问题。在毛泽东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和运用已经超越和升华了传统实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逐渐发展成为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革命早期,毛泽东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去试图了解中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报告。他指出:“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做了许多调查”[3]21。同时,还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7。毛泽东认为是否开展调查研究,是否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般的工作作风问题,而是“思想路线”问题,而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政治形势的判断,对革命工作的指导,以及革命事业的成败。他还对党内出现的“本本主义”给予批判,告诫全党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过程中针对党内“教条主义”又进一步强调了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又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传统实学的“实事求是”做了重新解释。这样,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科学地扬弃和升华了古代实学传统中的“实事求是”,不仅让“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继承下来,更作为一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长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和实学传统的扬弃和升华,充分说明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展现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给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启示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传承及现实意义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