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作家)
江苏2015年的作文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出题理念大概是让所有考生第一眼看上去就可以“放下包袱”,因为所有的考生都不会感觉自己写不出来。
但简单的要求并不代表每个考生都考得好。每个人都能写,但写得好的还是平时作文功底深的同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时候最能体现出来。
葛红兵(作家/批评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作文只重视修辞、词采、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和文学性表达这种倾向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在当下看来严重缺少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意。在写作创意性不足的状态之下,很多中学教师常常用这种格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来对待中学生的写作,导致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能发挥想象。
很多学生利用这种模板的写作来获得好成绩,这种经模板出来的所谓“好成绩”,是没有发展的,更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没有创意的写作,内容大多是“假大空”“高大上”的,也是没有真情实感的。从刚刚高考的新课标I卷作文题“写一封信”来看,则比以往的题目好了一些,给写作者一个扩大的发挥的写作空间。
叶永烈(著名作家)
在我看来,2015年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出得最好,无论是“写一封信”还是“谁最有风采”。一是对考生来说,他们都能够写,不易偏题,也不是难题;二是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写一封信”涉及如今常见的边开车边打手机的现象,借助于孩子与父亲的举报与被举报矛盾展开,隐含教育、法制意义。如果考生在备考期间,只埋头课本,不关心时事政治,不知什么是“大国工匠”等,就写不好“谁最有风采”这篇作文。高考作文题目对语文教育往往会起指挥棒的作用,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显示了正能量。
熊丙奇(教育学者)
2015年多省区的材料作文题并没有和时代结合太紧,有人觉得是“败笔”。笔者不以为然。语文作文不是时政题,也不是科技题、历史题,而是注重学生思想表达的考题。因此,不与时代结合紧密,而是一些具有哲思性的题目,这会是今后材料作文的一大趋势。今年的材料作文就具有这一趋势,比如浙江的材料作文题——“论文章和人品”。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5年广东的作文题相比其他省,可赞之处有:一是学生审题容易,认真看,题义不难把握;二是题目的想象空间较大,思维上可以发散、拓展,没有偏向一方的价值判断,考生既可强调实践出真知是多么可贵,也可站在知识和技术的一边,强调客观的知识、远方的风景的价值与意义,既可强调个体感受,也可突出知识视野;三是考生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可从个人视角讲故事,也可就知识中的自然与个人认知中的自然之不同发表议论,文体上可自由选择。
于丹(知名文化学者)
2015年有大量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在鼓励给人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延伸。这种可延展性的题目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多元、丰富、自我跟世界关系匹配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余世存(作家/学者)
2015年湖北的作文题目挺有意思的。喷泉要在地下待很长时间,才有地上喷泉的美观。我原来一直在提,现在人们都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注意到在人生百年时间里的真善美。湖北作文题目有点扣这个意思,我觉得这道作文题蛮励志的。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必须赞一下2015年北京卷的微作文。2015年北京卷的微作文题目是评论首都不文明现象。这道考题一是扣紧学生生活实际;二是文体短小精悍,像当下的微博;三是叙议结合,考查点明确;四是可深可浅,浅说到不文明即可,深说可至国民劣根性,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必须赞一下上海2015年的高考作文:心中的坚硬和柔软。在学校语文教育普遍忽视思辨和缺乏逻辑训练的当下,上海在作文题目上坚持自己不变的追求,几年如一地呈现这类题目,实在难得、可贵啊。坚硬和柔软表面上看似矛盾,但深入剖析,辩证论之,又是一个新层面的境界。此题满分者,头脑必清醒。
赞北京和上海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也是由高考性质决定的。高考不是水平性考试,是选拔性考试。选拔什么样的人进入大学?无疑,应该优先选拔关心、热爱生活、生命并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逻辑严谨、表达准确者,而北京、上海作文题正是注意了这方面的考查。学校语文教育应支持这样的导向。
许纪霖(著名文化学者)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在形式上蛮有新意的。过去的作文题目都是一个类型的命题,这次它不是出一个命题,是出一个范围和素材,让考生自选题目来论述,这样做更有弹性。这道题目既不具有政治性,也不具有民族性,它涉及对普遍人性的理解。我们现在让学生涉及政治的、民族的问题的思考太多了,他们对最深刻的普遍的人性是缺乏理解的,而这道题目恰恰让学生能够从这样一个全人类普遍人性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这个我很喜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