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前,学生的状态可谓纷繁复杂。有的心有准备,有的心无所想;有的情绪高昂,有的心灰意懒;有的心无旁系,有的心猿意马……在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今天,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指向学习内容,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一、创造自己的“吸引子”,先声夺人
“吸引子”就是教师教学时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因素,它对学生主体的参与具有催化作用。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吸引子”是不同的,有的以教学语言为优势,有的以人格魅力胜一筹,有的以宽广的学科知识折服人……不同时刻,不同情境,所需要的“吸引子”也是不同的。
1.用精妙的艺术语言吸引学生
课始,学生的魂儿还未收住,这时教师可采用精妙的语言吸引学生,以致先声夺人。比如,学生的课间活动结束,陆续走进教室,他们的心神未定,教师讲故事:一个聋哑人到商店买钉子,用手比划捶打钉子的动作,营业员领会了意思,聋哑人买到了钉子。一个盲人又来到商店,想买剪刀,你说他该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盲人可以用嘴说:“我买剪刀。”学生参与了故事,也就进入了课堂角色,并开始学习。数学采用各种形式化的语言符号筑起自己的“王国”,凭借无懈可击的逻辑证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2.用充满魅力的人格影响学生
不少学生有这样的体会:他们喜爱哪位老师,就喜欢哪位老师所教的课;不喜欢的老师,也就不喜欢上他的课。因此,优秀的老师也必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关爱学生,教学民主,能和学生友好相处。学生上他的课总感觉很温馨,心里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主体性便容易发挥。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悦纳老师就等于迈进了学习的“门槛”的第一步,继而悦纳老师教授的内容,这也许就是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3.用宽广的学科知识吸引学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具有宽广的学科知识,要用数学自己的魅力唤起学生对它的钟情。教师的知识面越开阔,课堂上回旋的余地就越大,联系到那一方面知识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让学生激动、喜悦、赞叹,并由衷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比如,六年级第十二册有关于“整数与小数”的总复习,就可以从“手指记数”、“划痕记数”、“垒石记数”“结绳记数”谈起,叙述了人们又是如何创造了“数字时代”。学生在数学的百花园内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
二、形成学生的内在需要,欲罢不能
学生有所需求,便对某事物产生注意,并想实现这个需求。如果把“学习”作为诱因,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是教学的至高境界。
1.创设情境,引发自主探究的需求
学生主动学习,肯定来自与内部需求;如果没有这个需求,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主体参与。因此,我们教学时应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自主探究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
2.因势利导,动态生成学习需求
如果教师授课时,学生不参与教学,而对其他方面内容或事物发生兴趣,怎么办?教师应视情况而定,可以改变既定计划,对他们现时要求作出满足,然后因势利导,动态生成教学内容。比如,以前有一时期“非典”肆虐,当时教室内的学生议论纷纷,显得很恐慌。记得我是这样处理的:放下“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练习课”不理,加入到学生的议论中去。慢慢地,我提出:如果发明了防非典的疫苗就好了。学生也这样认为。我接着说:“如果一支疫苗5元钱(人民币),全世界50亿人口,能卖多少钱?”学生计算。这时学生不再恐慌,因为有了疫苗!我继续说:“赚了这么多钱,如果全是1元的钞票,放在这个教室里能盛得下吗?”自然而然地引到体积问题上来,让学生探究,积极地解决问题……这节课基本完成了预定任务,并增加了热爱科学、保卫人类、善于经营等多种生成性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解除疲劳,激励、鼓舞唤需求
当然也有时候,学生并无所思,只是主观上有些疲劳,精力涣散。这时要靠教师生动的语言、新奇的教学形式和富有热情的鼓舞,重新制造学生的兴奋中心,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学“约数和倍数”,课至十三分钟左右,学生有些疲劳,这时转而向学生介绍描写下雪景色的一首古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学生霎时被这种结构奇特的数字诗所吸引,来了精神,注意力趋向教师。教师板书出其中的11个数,外加一个“0”,让学生说:×是×的倍数,×是×的约数。学生很乐意,很快又进入了学习角色。因此学生疲劳时,教师或把课上得波澜起伏,具有情节性;或引入电教媒体,声像并举,抓人耳目;或穿插游戏;或动手操作;或小组合作;总之使数学课产生巨大的学习感召力、科学感应力和道德感染力。学生受了教师的情绪暗示或说服,自然转向对学习活动的关注和参与。
三、培养学生的习惯性注意,事半功倍
1.创造良好的教室学习环境
数学课堂学习基本是在教室里举行,教室应空气清新,光线适度,温度和湿度合宜,尽量避免嘈杂的闹声。学生在此环境中容易精力集中,专心致志于学习。时间久了,学生一踏进教室,心绪就马上安静下来;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动笔写作业、看书、听讲的念头油然而生,学习数学的有意注意逐渐转变成习惯性注意。
2.把教材的数学置于生命态,让学生感觉数学并不遥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别人不可替代;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办法是在真实环境中感悟、体验。而数学内容写在教科书里,它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省略了隐含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及事实的论证。这就需要教师将课本数学激活,置于生命态,使之恢复活性与灵性。
3.享受成功,引发兴趣
兴趣是引发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讨它。而“兴趣的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的经验的自然结果”。因此,让学生享受成功,能够引发学习兴趣,并能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继而形成习惯性注意。学生的智能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无论在操作、提问、概括、练习等方面都要设计不同的层次,想方设法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作者简介:
方必文(1981~ ),女,籍贯:浦江,学历:大专,毕业院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有职称: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