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瑞钦 李宁 刘思当 张清林
鸭坦布苏病毒对7周龄鸭的致病性研究
解瑞钦①李宁②刘思当②张清林③
(①山东大宝养殖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新泰 271200 ②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泰安)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青年鸭的致病性,对7周龄的樱桃鸭肌肉接种病毒建立人工感染模型,观察感染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免疫反应及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消长规律。结果显示7周龄的攻毒鸭在接种病毒后第3~4天出现暂时性的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但未出现死亡。剖检可见感染鸭心内膜出血,肝、脾脏肿胀,回肠淋巴滤泡处黏膜肿胀。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集中在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病变。感染鸭自攻毒后第1天各主要组织器官就能检测到病毒,但病毒含量从第3天达到峰值后迅速消减,第9天时已经检测不到病毒,同时7周龄感染鸭自攻毒后第3天血清中就出现中和抗体并以较高水平维持。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能迅速侵入宿主体内并大量复制,呈泛嗜性特征,但7周龄青年鸭抵抗力较强,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病毒。
鸭坦布苏病毒 7周龄鸭 致病性
鸭坦布苏病毒病于2010年首次在我国发生、流行,该病主要引起蛋鸭产蛋下降[1, 2],各品种鸭均可感染[3],同时鸡、鹅也出现过感染发病的报道[4]。目前,该病的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已成功建立,其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子生物特性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已经开展大量研究[5-12],但是鸭坦布苏病毒对青年鸭致病性的系统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建立7周龄青年鸭人工感染模型,研究青年鸭感染之后的临床表现、剖检病变、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反应及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分布,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1 病毒及试验动物 鸭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的病毒滴度为105TCID50·ml-1,-80 ℃保存;7周龄樱桃谷鸭80只(由本实验室从1日龄饲养至7周龄),攻毒前经检测坦布苏病毒及其抗体均为阴性。随机分为实验攻毒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只。
1.2 试验设计 攻毒组鸭每只肌肉接种0.4ml含毒尿囊液(105TCID50·ml-1),对照组每只接种相同剂量的正常SPF鸡胚尿囊液。将2组分开隔离饲养,均自由采食和饮水,于攻毒后1、3、5、7、9、11、13、15、17、19、21天每组随机取3只鸭(不计死亡鸭),采集样品。
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每天观察攻毒鸭的临床表现,定期剖检并记录眼观病变。取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制作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病变。血清样品经阻断ELISA方法检测中和抗体[8],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变化[13]。
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整个试验过程中对照鸭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剖检也没观察到明显病变。攻毒鸭在接种病毒后第3~4天出现一过性的食欲下降,精神沉郁,拉黄绿色稀粪,同时部分鸭不爱活动,第5~7天后,其采食和精神逐渐恢复正常,整个试验中攻毒鸭未出现死亡。剖检攻毒鸭,主要观察到:心内膜出血,脾脏肿大呈斑驳状,回肠淋巴滤泡处黏膜肿胀。
2.2 组织病理学检测 对照组鸭各组织器官未见明显病变,但攻毒鸭出现病变(图1),主要表现在:攻毒后第5天,心肌纤维颗粒变性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图1-A);肝细胞空泡变性、部分坏死,同时间质有炎性细胞及少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图1-B);脾脏淋巴细胞稀疏并出现少量的异嗜性粒细胞(图1-C);肺脏和肾脏病变较轻,仅见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微充血,局部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颗粒变性(图1-D、图1-E);攻毒后第5天,脑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第9天时出现“袖套现象”、“噬神经现象”等典型病毒性脑炎病变(图1-F)。
图1 攻毒后内脏器官的病变
1A.攻毒后5d,心肌纤维颗粒变性,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B.攻毒后5d,肝细胞空泡变性,间质异嗜性粒细胞浸润;1C.攻毒后5d,脾脏中有少量的异嗜性粒细胞浸润;1D.攻毒后5d,肺脏局部出血;1E.攻毒后5d,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1F.攻毒后9d,呈典型病毒性脑炎病变
2.3 组织含毒量检测
图2 雏鸭攻毒后各组织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攻毒后第1天,7周龄鸭的心、肝、脾、肺、肾和脑各组织均能检测到病毒,且脾脏的含毒量最高;攻毒后第3天,除脾脏外各组织含毒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心脏的病毒含量最高;攻毒后第5天,各组织的含毒量均逐渐下降,其中肝脏和肺脏已经检测不到病毒载量;攻毒后第7天,各组织的含毒量继续下降,此时心脏和脑的病毒含量也达不到检测阈值,攻毒后第9天,各组织均检测不到病毒载量(数据未给出)。
2.4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中和抗体阳性临界值;—=中和抗体阴性临界值
图3 雏鸭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如图3所示,整个试验过程中对照组鸭血清抗体保持阴性,但攻毒鸭早在攻毒后第3天血清中就出现微弱的阳性抗体,第5天时抗体水平已经非常高。在本试验结束时,7周龄攻毒鸭的抗体含量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目前,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仍广泛流行,严重威胁我国养鸭业的健康发展,但是观察到该病对不同日龄鸭的致病性显著不同,临床上其对雏鸭和产蛋鸭的致病性较强,但7周龄以上的青年鸭较少发病。本试验采用7周龄樱桃谷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成功构建感染模型。攻毒鸭在接种病毒后第3~4天开始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部分鸭喜卧、不愿活动,但第6天后,攻毒鸭采食和精神逐渐恢复正常,整个过程中未见死亡。剖检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测以及各组织含毒量检测结果显示,鸭坦布苏病毒也可感染7周龄青年鸭,并且能迅速侵入宿主各组织器官,潜伏期约为1~2d,虽然该病毒不会引起青年鸭的发病死亡,但会导致其出现一过性的厌食、精神不振,而且能导致明显的病毒性脑炎病变。7周龄以上的青年鸭体格强壮生长发育快,抵抗力非常强,攻毒鸭在接种病毒后的第3天就能产生明显的血清中和抗体,并且一直持续较长时间使得宿主能得到很好的免疫保护。临床上该阶段的鸭子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一般呈隐性感染,所以非常容易被忽视,而其一旦感染必将严重威胁雏鸭或蛋鸭健康,所以要加强对青年鸭的抗体监测。
[1] Su J, Li S, Hu X, et al. Duck egg-drop syndrome caused by BYD virus, a new Tembusu-related flavivirus[J]. PLoS One. 2011, 6(3): e18106.
[2] Yan P, Zhao Y, Zhang X, et al. An infectious disease of ducks caused by a newly emerged Tembusu virus strain in mainland China[J]. Virology. 2011, 417(1): 1-8.
[3] Tang Y, Diao Y, Chen H, et al. Isolation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Tembusu Virus Strain Isolated From Mosquitoes inShandong, China[J]. Transbound Emerg Dis. 2013.
[4] Liu M, Chen S, Chen Y, et al. Adapted Tembusu-like virus in chickens and geese in China[J]. J Clin Microbiol. 2012, 50(8): 2807-2809.
[5] 刘友生, 彭春香等. 2010-2011年中国部分地区禽坦布苏病毒感染调查及分子变异分析[J].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2(01): 47-53.
[6] Tang Y, Diao Y, Gao X, et al. Analysis of the complete genome of Tembusu virus, a flavivirus isolated from ducks in China[J]. Transbound Emerg Dis. 2012, 59(4): 336-343.
[7] Zhu W, Chen J, Wei C, et al.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duck Tembusu virus, isolated from Muscovy ducks in southern China[J]. J Virol. 2012, 86(23): 13119.
[8] Li X, Li G, Teng Q, et al. Development of a blocking ELISA for detection of serum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newly emerged duck Tembusu virus[J]. PLoS One. 2012, 7(12): e53026.
[9] Jiang T, Liu J, Deng Y Q, et al. Development of RT-LAMP and real- time RT-PCR assays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the new duck Tembusu-like BYD virus[J]. Arch Virol. 2012, 157(12): 2273-2280.
[10] Huang X, Han K, Zhao D,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flavivirus isolated from geese in China[J].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12.
[11] Tang Y, Diao Y, Yu C,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Tembusu virus isolated from naturally infected house sparrows (Passer domesticus) in Northern China[J]. Transbound Emerg Dis. 2013, 60(2): 152-158.
[12] Jiang T, Liu J, Deng Y Q, et al. Development of RT-LAMP and real-time RT-PCR assays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the new duck Tembusu-like BYD virus[J]. Arch Virol. 2012, 157(12): 2273-2280.
[13] 于春梅,刁有祥,唐熠等. 坦布苏病毒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21): 4492-4500.
(2015–04–22)
S852.65+9
A
1007-1733(2015)07-0001-03
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鲁科农[2013]56号);现代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3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