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桂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六医院急诊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急诊输液的效果及患者心理情绪与护理过程关系密切[1],要求医护人员明确急诊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且有效进行风险规避,保证患者输液效果,本文针对患者采用临床护理方案临床效果显著,现具体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3年12月~2014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符合纳入条件的急诊输液患者,总计171例,男性81例,女性90例。年龄23~68岁,平均(45.62±5.17)岁。观察组患者98例,对照组患者73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患者采用急诊输液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方法,具体方法为:
1.2.1 对患者输液前护理
在输液前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包括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等,向患者告知输液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安抚患者情绪,检查输液器具和药物。
1.2.2 对患者输液中护理
在输液中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静脉血管,注射快速、准确,观察患者生理和情绪,查看有无异常,询问患者有无输液反应。
1.2.3 对患者输液后护理
对输液器具做一次性处理,叮嘱患者遵照医嘱,对穿刺处进行按压,防止淤血,为下一名患者输液前应洗手。
观察两组急诊输液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痊愈:患者在治疗中达到输液效果,病情恢复正常,无输液反应且心理特征症状自评量表值正常;显效:患者在治疗中达到输液效果,病情基本恢复,无输液反应且情绪较为稳定;好转:患者临在治疗中基本达到输液效果,病情有所恢复;无效:患者未达到输液效果,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相较于常规护理,我院临床护理的对急诊输液效果更为显著且情绪更为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表2所示。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急诊输液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特征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对比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急诊输液的效果受到输液护理过程的影响[2],为了明确急诊输液中潜在风险因素,提高输液安全,提升输液治疗的效果,我院对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情况展开研究。急诊输液的潜在护理风险因素主要为护士行为、医嘱、病人情况、环境因素等[3],从实验结果来看,针对输液护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做出相应的措施,对急诊输液患者采取临床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急诊输液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医院急诊输液室环境卫生问题,及时对输液室进行消毒,防止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对护理器械、用具及时清洁,在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具后应该按照规定处理,劝阻多人家属对输液患者的陪同,保持急诊输液室的安静,避免影响患者休息。加大对输液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急诊输液室墙上粘贴有关宣传栏,使患者充分了解输液过程及注意事项,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自身情况、异常反应等,有效缩短特殊状况发现时间,医护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降低输液安全风险。完善对护士的管理制度,增强护的护理安全意识以及责任心,要求医护人员在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和用药,及时向患者询问有关病情,主动观察患者反应有无异常,保持良好的态度,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规避护理风险。医院应该合理调配医护人员,使经验不足的护士及时得到指导,减少因护士经验不足带来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急诊输液的效果及患者心理情绪与护理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改善输液环境,普及输液知识,完善医护人员管理制度,为输液患者提供良好的输液护理,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急诊输液的潜在风险,提高输液安全性。
[1]贡晓兰.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5):2730.
[2]罗三妹.门急诊静脉输液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7(3):975-977.
[3]郑红宣.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0(1):3669 -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