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竞合与定位——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背景下的思考

2015-10-13 10:39方世敏张采青
城市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竞合城市群长江

方世敏,祝 丹,张采青



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竞合与定位——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背景下的思考

方世敏,祝 丹,张采青

(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新兴增长极,环长株潭城市群应主动融入其中。区位优势明显、旅游经济联系强化以及区内一体化程度较高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参与区域合作的优势,但同时也呈现出旅游资源同质化、客源分流,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竞争态势。因此,环长株潭城市群可以以“名人故里,生态休闲”特色定位,采取规划对接、资源整合、品牌共创、交通共联、信息共享、机制创新等旅游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融入长江中游集群一体化建设进程。

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合;定位;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

旅游竞合即旅游地竞争与合作,指的是在具有相似的旅游资源特征或地域临近的区域中,旅游业发展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为了规避竞争、消除旅游发展的不经济性,以进一步优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而采取的一种旅游发展策略,[1]是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外对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主要从区域旅游竞争和区域旅游合作两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和探讨。竞争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的竞争性探讨和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2][3]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区域合作类型、方式,旅游合作影响因素,旅游合作利益主体等方面。[4][5]随着国内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竞争愈发激烈,区域旅游竞合思想在旅游研究中得到很好体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竞合的条件、动力机制、竞合模式、竞合对策等方面。[6][7][8]旅游竞合发展有利于各区域旅游业的共赢和稳定,有利于在不同旅游区域之间建立一种稳定和谐、互惠共赢、动态平衡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关系,感知区域旅游竞合态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定位,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战略。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以沿海区域或发展相对成熟的旅游区为个案,中部城市群涉及甚少,且探讨整体和局部关系及区域单元旅游战略定位的研究尚付阙如。因此,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为背景,基于空间竞合理论分析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的竞合态势,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定位并提出旅游发展对策。

一、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的竞合现状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核心,主要包括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的皖江城市带,通过整体规划和集约发展,形成跨省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山水相依、人文相亲,面临共同的市场机遇,有着相同的利益诉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新兴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是构成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重要城市群之一,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区、示范区和带动区。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群地理位置邻近、交通条件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联系紧密,为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四省区一直是竞争大于合作。随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一体化的推动,四省在旅游合作上已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2月鄂湘赣三省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加快建设无障碍旅游区达成了合作共识,标志着“中三角”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向前迈进了坚实一步;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达成《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经济增长“第四极”,共同建设旅游文化强区;同年5月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合作组织成立,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联手推出“中三角”旅游优惠联票;2014年3月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共同探讨区域合作新路径,签署发布“长沙宣言”,进一步深化共识;2015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围绕“深化合作、共赢未来——新常态下加速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主题,就深化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合作进行了深入协商和探讨,并形成《合肥纲要》。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为区域旅游良性竞争、密切合作,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环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之一,主动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参与区域旅游竞合,明确旅游发展战略定位,积极融入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环长株潭城市群要抓住机遇,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皖江城市带之间的旅游合作,充分发挥其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的区域、资源优势,进行错位发展、差异化定位,优化分工合作,避免内耗,最终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的竞合态势

(一)合作优势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区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地缘性不断增强,尤其相邻地缘关系的相关区域旅游间相互作用的激励越强。[9]环长株潭城市群参与融入更大区域旅游,其目的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将局部对立变成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共存,最终在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提升自身旅游竞争力。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实施竞合战略,有着明显的优势。

1.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旅游区位是一个旅游地相对于其他旅游地的位置和空间关系, 它对某些旅游地的开发方向、前途命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旅游区位包括资源区位、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

资源区位。环长株潭城市群位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资源丰富地带,旅游资源品位较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5处,国家5A级旅游区4处,4A级旅游区31处,3A级旅游区48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风光与都市风情旅游资源,绿色生态与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资源构成了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资源特色。另一方面,环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地缘相近,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同质性,都是以山水自然生态风光为主,辅以地方文化与本土风情,但由于各区域特殊的区位条件和文化风俗,使得区域内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竞合发展,有利于扩大区域内旅游总体效益。

客源区位。环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城市群之一,良好的区位条件决定其成为区域交流的中心。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开展,环长株潭城市群与其它地区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交换日益增加,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旅游客源地。多年以来,三大城市群的旅游企业发挥地缘优势,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在共同编排旅游线路、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交流旅游发展经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发展格局。[10]目前,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来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旅游会议和展览的举办使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地位进一步凸显。旅游互动势头强劲为四大城市群旅游业加强广泛合作,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交通区位。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南方“十字路口”的枢纽位置,是珠三角的经济腹地,是连接武汉城市圈的核心节点,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发达, 是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空运、水运优势明显, 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及其停靠中转设施均已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由1个机场(黄花国际机场)、4条主要铁路(京广、湘黔、浙赣、长石)、3条主要高速公路(京港澳、长常、潭邵)、4条国道主干线(106、107、319、320)及湘江水路等构成的四通八达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11]武广高铁和沪昆高铁效应凸显,使长江中游地区、华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旅游可进入性显著提高。同时长江中游各城市群相邻相连,地缘交通相关性强,各城市群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干道紧密相联,随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的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内一体化交通格局将形成并完善。

2. 旅游经济联系强化

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作为衡量区域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和旅游经济辐射方向的主要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反映旅游地间的合作关系。本文引入引力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4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沙、武汉、南昌、合肥2008-2013年6年间数据进行分析,反映环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的区域旅游空间关联状况。四城市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总人数均来源于各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统计公报,原始数据见表1。

表1 2008-2012年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四城市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

城市之间最短旅游交通距离则根据百度地图进行测算而得,最后,将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以及最短交通距离三个指标的原始数据代入公式(1),通过计算可得长沙与其它3个核心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见表2。

表2 长沙与武汉、南昌、合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表

数据来源:基础数据均来自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长沙与武汉、南昌、合肥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年增长,且增幅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长株潭城市群与其它三个城市群的旅游联系日益紧密,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力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具备良好的基础。

3. 区内一体化程度高

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是实现城市群区际一体化的基础,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低。[12]环长株潭城市群较高的一体化水平为其更好的融入区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程度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而差异性则构成了区域合作的基础。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给区域旅游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各城市群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旅游合作,抓住发展契机,积极探索旅游竞合发展路径,特别是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系列成效,为进一步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竞争态势

1. 旅游资源同质化,客源分流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与区域内其它城市群具有同质性,旅游特色不够鲜明,造成旅游竞争激烈,客源分流的局面。其次,该区域也存在旅游发展各自为政、旅游资源整合不足,旅游品牌特色不明显,核心品牌不响亮、旅游企业经营状态分散、旅游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旅游一体化进程。

2. 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

区域旅游市场的竞争状态可以通过竞争态进行量化。竞争态分析法是指旅游系统中各市场在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双指标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状态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反映市场竞争态的时空变化,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以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2004-2013这10年间的“国内旅游收入”为依据,见表3,分别计算其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见表4。

表3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区域国内旅游收入(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数据分析整理

表4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各区域旅游收入市场占有率、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数据分析整理

本文所指增长率即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即该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占区域内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用Excel绘制散点图,以市场占有率25%和市场增长率30%作为标准将旅游市场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问题市场、瘦狗市场,建立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市场竞争态图,见图1。

图1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旅游收入市场竞争态特征图

从图1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市场占有率均呈现下滑的趋势,中部四省旅游收入市场发展趋向均衡。湖南旅游业基本处于金牛市场阶段,旅游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增长趋缓且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湖南旅游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但也存在产品单一、特色产品开发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湖北、安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湖南旅游发展构成竞争,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争不断加剧。

三、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发展定位和对策

(一)定位

随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一体化的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板块。基于区域内旅游竞合态势分析及区域旅游资源和影响力分析,武汉城市圈无疑是区域的核心,环长株潭城市圈是区域次级核心。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结构、分工和发展方式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主要采取柔性的、以主导合作与推动协作为基本载体的城市功能模式。[13]武汉城市圈的核心辐射力主要表现在组织作用、集聚作用、辐射扩散作用、传输作用。[14]环长株潭城市群可作为区域旅游的副核心,应主动融入长江中游集群一体化建设进程当中,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作为次级核心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然而,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市场和管理不够规范,旅行社接待能力不强等,这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环长株潭城市群在区域旅游中的作用。

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发展战略定位直接关系到其特色的发挥和融入一体化的成效。结合环长株潭旅游发展实际,本文认为环长株潭城市群以“名人故里,生态休闲”特色定位,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建设进程。“名人故里”是依托长沙——韶山——花明楼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主打红色旅游牌。环长株潭城市群应在进一步挖掘湖湘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充分彰显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创新红色旅游机制,做大红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则突出其山水生态优势,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依托山水生态和特色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以长沙为中心,湘江沿江风光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主轴,沿江环湖城市为节点,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项目,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二)对策

1. 规划对接,促进区域竞合发展

加强四城市群旅游规划的对接。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长江中游城市群被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并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及各城市群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环长株潭城市群必须按照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做好对接,统筹开发、合理布局旅游资源;淡化行政区划概念,与其他城市群一道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品牌,促进该区域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 资源整合,加强旅游联动协作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产品的物质基础。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其旅游的发展要以湖湘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背景,打破行政区域壁垒,积极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产品的搭载、对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环长株潭城市群在很多方面可以与其它城市群实施资源整合,达到错位开发、特色互补、相得益彰的目的。

红色旅游资源:环长株潭城市群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韶山旅游品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而,可依托韶山,将其与区域内“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等重点红色旅游区相结合,实施区域联动发展;延伸韶山——宁乡——平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南昌——吉安——井冈山线、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进行对接。

历史人文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内吴、越、荆、楚及三国历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与楚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环长株潭城市群应在发扬湖湘文化特色、挖掘湖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联动开发。将长沙关山三国文化主题园、岳阳三国遗址遗迹与湖北赤壁古战场等连为一体,形成三国旅游线路;将长沙窑、岳州窑与景德镇捆绑营销,推广陶瓷文化;将南岳衡山与道教名山龙虎山、道教圣地武当山、佛教名山九华山结成联盟,形成专项宗教文化旅游。

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为载体,名山秀水为主要特色。环长株潭城市群可以借助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规划的契机,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譬如,利用洞庭湖与鄱阳湖的品牌优势进行联合推介,打造中国内陆大湖湿地生态旅游品牌;开辟由长江贯通的湘江、汉水、赣江游轮旅游线路,共同开发和推广休闲、生态旅游。

3. 品牌共创,推动旅游联合营销

根据旅游“点——轴系统”模型,依据旅游开发开放的“点——轴——网络”推进方式,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构建以长沙、武汉、南昌、合肥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圈;沿长江黄金水道的生态旅游带;以红色旅游线、民俗文化旅游线、休闲体验旅游线为旅游发展轴线的区域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环长株潭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其他各城市群进行区域旅游空间竞合时,应加快与其他城市群的空间对接,联合共创旅游品牌,形成“大旅游”格局,同时实施差异化战略,突出自身优势。可以将洞庭湖风景区与鄱阳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区进行品牌整合,突出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的联合协作,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联盟”,置于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联合营销的背景之下,主打“一江两湖三名楼”旅游品牌,强强联合,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推出名楼旅游精品线路,将沿江区域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贯通长江中游四大城市群。

4. 信息共享,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区域内打破地区经济壁垒,消除区域合作障碍,实现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环长株潭城市群应积极参与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市场一体化,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联合宣传促销,客源互送,共同开拓区域旅游市场。在此基础上加强集群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相互支持举办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和重大旅游节事活动,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推介旅游精品线路及特色旅游产品,及时发布长江中游集群旅游发展新业态和新趋势,宣传和推广无障碍旅游,做大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市场。

5. 交通共联,加速融合交通网络

环长株潭城市群交通便利,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武广高铁、沪昆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长沙和武汉,长沙和南昌的距离。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推进,一个东连“长三角”,北接中原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南通“珠三角”,西连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便捷、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网正加速融合,[15]从而为完善整个旅游交通网络和实现环长株潭区域内游客与其它三个城市群的“自由”通行奠定基础。

6. 机制创新,提升旅游竞争力

旅游竞合机制是区域旅游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城市旅游板块并存的结构形式,区域内竞争大于合作,因此,环长株潭城市群要从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主动融入,全力推动融合,实行无障碍旅游。主要包括政府联动,发挥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作用,创新和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以政府引导为主,构建企业参与、行业自律的协作机制;信息互通,搭建沟通平台,协调区域旅游合作中由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消极影响,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建立并完善市场支持体系、生态支持系统、技术支持体系、法律支持体系等,为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董培海, 李伟. 旅游流空间场效应演变中的竞合关系分析—以滇西北生态旅游区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1): 15-24.

[2] Getz D.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 cyc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4): 752-770.

[3] K. Wober. J.A Mazance. A Josef Mazance London and Washington Printed and in Great Britain By Biddles Ltd International City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8 (1): 52-68.

[4] Erkuş-Öztürk H. The role of cluster types and firm size in designing the level of network relations: The experience of the Antalya tourism region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4): 589-597.

[5] Timothy D J. Cross-border partnership in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parks along the US-Canada border[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9 (3-4): 182-205.

[6] 吴泓, 顾朝林.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4(1): 104-109.

[7] 余构雄, 江金波.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比较及其区际合作研究——基于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的测评[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2): 40-45.

[8] 潘芬萍, 王克喜, 曾群华. 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研究[J]. 民族论坛, 2012(18): 39-43.

[9] 舒小林, 王爱忠, 麻新华. 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初步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 (3): 115-118.

[10] 张达华. 串珠抱团推进中三角旅游业一体化[J]. 支点建设,2012(5): 60-63.

[11] 方世敏, 赵金金.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圈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4): 432-437.

[12] 李雪松, 孙博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8): 996-1002.

[13] 陈才. 区域经济地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62-169.

[14] 操玲姣. 论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地位与功能[J]. 学习与实践, 2012(09): 132-135.

[15] 李志飞, 夏磊. 中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 24-128

(责任编校:贺常颖)

Regional Tourism Co-competi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R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ities: Based on Reflections on the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Middle Reaches Urban Agglomeration

FANG Shi-min, ZHU Dan,ZHANG Cai-qing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China)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Yangtze River Middle Reaches will be the important emerging growth pole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R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participate in its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ourism location, strong tourism economy ties and higher level of integration are the asset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but it has showed competition state that homogenization is serious among tourism resources,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 is to divert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ourism market .Thus the positioning of the R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uld be “hometown of celebrities ,entertainment district”. Finally, the R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take measures including planning dock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brand building,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help it easi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Middle Reaches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R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co-competition; positioning; the Yangtze River Middle Reaches urban agglomerations; integration

F 592.3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1.017

2096-059X (2015)01–0089–06

2014-12-08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4BZZ249)

方世敏(1964-),男,湖南岳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竞合城市群长江
长江之头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竞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