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研究综述

2015-10-13 12:43杨蕴琪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主题艺术教学方法

摘 要:《小石潭记》的主题思想有以下说法:失意被贬,自比山水;因忧寻乐,乐尽忧来;热爱自然,天人合一;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散文的艺术特色有:以游览顺序为主的结构;简洁幽峭的艺术风格。写作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生动准确;侧面描写;注重铺垫。修辞手法有:比喻与拟人;排比与用典。关于这篇散文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关键词:小石潭记 研究 主题 艺术 教学方法

经过韩愈和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唐代的散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丰富多彩,其山水游记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永州八记”尤为重要,《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文中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小石潭记》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希望有助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拓与深化。

一、《小石潭记》主题思想研究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和复杂心绪。查阅了本文的相关资料,笔者将其主题思想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失意被贬,自比山水

《小石潭记》写于作者被贬永州后的第四年。吴庚舜、董乃斌指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哀怨疑惧,痛苦到极点,只有秀丽的山水景物可以使他暂时地得到一点快乐。”[1](P169)这一观点具有普遍性,能被多数读者所接受。陈幼石和康震是这样解释的:“永州那远离京华的自然环境,山水之奇几乎就是他自己被弃绝不用的美才的写照。”[2](P56)“他发掘这山水之美的动机,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主要是因为这些山水与他有同样的遭遇与命运,与他一样不为世人所知,不为世人所理解。”[3](P117)仕途失意的痛苦和艰苦动荡的生活使柳宗元悲愤交加,永州的山水也因此成为了他排遣苦闷的对象。而此时,小石潭与世隔绝的环境与柳宗元的处境不谋而合,即它象征着作者的遭遇与心情。因此比较上面三种说法,我们认为后两种更具深意。

(二)因忧寻乐,乐尽忧来

张志彬老师注意到了本文的情感变化:“因为忧伤无法自脱而寄情山水,可山水之情又如此短暂,最终难免又陷入痛苦的现实。”[4](P28)同样,在人教版教师参考书中也表露了相似的看法:“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5](P185)这一说法在教材中十分常见,而武汉大学的尚永亮教授作出了不同的表述:“从开篇的‘心乐之到中篇的‘似与游人相乐,再到‘凄神寒骨的‘悄怆之感,反映了作者游览山水时的情感发展曲线,也间接、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处境的孤独。”[6](P97)综观三种说法,“心乐之”到“以其境过清”的情感变化并无争议,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的说法却需斟酌。从原文“有同游者五人”与“寂寥无人”的矛盾等多处考证,小石潭的环境并非凄清,而是作者本身悲凉的心绪使景物显得凄楚。

(三)热爱自然,天人合一

《小石潭记》中的山水景物寄寓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谈到作者与山水的关系时说:“柳宗元不仅乐山乐水,更重要的是他与山水融为一体,用山水来写文章,用山水来写人生,用山水来表达心灵深处的思想,山水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灵魂的象征。”[3](P118)不仅如此,傅璇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7](P163)也提到:“柳宗元把贬谪的幽愤、郁闷寄托于山水之中,所以山水不再是外在的山水,而是与观照者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具有一定说服力。正是出于对自然的喜爱,柳宗元才会有对山水之美的发掘。而在他优美的文字笔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契合的深刻体验由此而生。

(四)出世入世,思想矛盾

李波老师通过详细阐述景物的幽邃和神秘,认为其含蓄难测,传达了作者出世入世的矛盾心态:“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过写景来抒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小石潭的奇景,不一定是美景,奇景值得一观,但不可久居,反映了他‘永贞革新失败后的矛盾心态。”[8](P129)这种说法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柳宗元仍想为朝廷效力的想法也不无道理。

二、《小石潭记》艺术特点研究

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历来被看作是柳文的最高成就。《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散文精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确很有特色。

(一)结构与风格

1.以游览顺序为主的结构

作为一篇典型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随着游览时间的推移和方位的变换成文,条理清晰,严谨自然。霍松林在《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中对作者不先写潭源作出了解释:“为什么不先写潭源呢?原来潭源不在潭东,而在潭的西南。作者从潭东行来,立刻被石潭本身的奇景吸引住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先写石潭。在饱赏石潭奇景之后,这才朝西南而望,发现了潭源。”[9](P361)潭外到潭内,从潭中到潭边,一路写来,游览踪迹显而易见。

参阅相关教学资料,不难发现,《小石潭记》的写作顺序大多被列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师参考书为例,前者是这样叙述的:“本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先见到小石潭,接着描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写近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10](P260)后者则列出提纲:“1.发现小潭——2.潭中景物——3.(闻声-见形)(水-石-树-鱼)小潭源流——4.潭中气氛(溪身-岸势)(气氛-感受)。”[5](P185)

两种说法都记述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前者强调游览顺序,后者强调方位的变换。我们认为两种说法结合起来更为合适,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了小石潭的环境,远近、动静结合,疏密有致,游兴盎然。

2.简洁幽峭的艺术风格

每个作者的行文风格都因个人的经历、性格而不同,被贬的打击和永州艰难的环境使柳宗元的性格有了变化,从而行文风格也随之移变。以下两种说法也证明了这一点。

著名学者郭预衡对散文风格是这样概括的:“(本文)是诗化的散文。这种蕴涵深、用笔简的行文特点加上柳宗元幽愤悲怆的感情色彩,形成柳文简洁幽峭的审美特色。”[11](P352)傅璇琮教授则强调了悲剧特性对形成柳文风格的作用:“他山水游记的境界则多清冷孤寂。由于他的悲剧生涯和悲剧化的个性,柳宗元特别偏爱冷峭幽邃的境界,遂使他的作品骨力峭拔,色调清冷。”[7](P163)我们认为两位学者的看法颇有见地。

(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定要依托景物来抒发情感。章培恒主编的《古文鉴赏辞典》[12](P1296)中写道:“借景抒情,含蓄地反映了他的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郭预衡则作出了更加精简的表达:“这些诗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他在永州所见的风景,而且传达了孕育于胸中的思绪感情。”同时,他还认为此文带有骚体的特点:“知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主观色彩极为浓厚,颇有迁客骚人的不平之气。”[13](P242)可见,借景抒情这类间接抒情的方式,可以让读者在情景交融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动静结合,生动准确

“他写水、写树木、写岩石、写游鱼,无论写动态或静态,都生动细致,精美异常。”[14](P176)这是北大游国恩教授对散文的概括。同样,章士钊在《柳文指要》[15](P668)中引用了林纾的一句话:“写静中物态,皆跃跃欲动,其叙潭鱼翕忽,及水日映发,余在花坞中确见此状,特写不出耳。”我们认为描摹景物的精妙在于生动形象,刻画细致,文中游鱼时而精致,时而迅疾,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搭配得恰到好处。

3.侧面描写

《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的场景历来为人称道。霍松林指出:“正是采用了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柳宗元的独创性,在于不复写水,只写鱼游,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9](P360)与他看法类似的是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他认为:“从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仍然使读者领略到潭水的明净如镜。这种巧妙的侧面衬托,比从正面描写,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16](P96)尚永亮则另辟蹊径,将侧面描写的好处提升到了空间变化的层面:“写鱼而兼及鱼之影,写鱼影则是为了写水之清,将景物从平面变为立体,从一维转为多维,潭上之日光、水中之游鱼、石上之鱼影,看似有别而实则统一,它们聚合一途,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开篇所说的‘水尤清冽。”[6](P96)

4.注重铺垫

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对此写道:“‘水尤清冽,可谓全文之眼目,具承上启下之功用。清冽前着一‘尤字,既回应前文写之水声和心乐,又说明水清之程度,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6](P96)毋庸置疑,《小石潭记》着重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因此其下文对潭底石块的形状、潭水游鱼的形态等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此基础上,吴文治指出:“作品一开始,以侧笔描绘从小丘西竹林子那边传来的水声。这样写,目的在于说明小石潭实在一个极其幽静的去处,对下文具体描写小石潭的景物和他自己的感受,又具有铺垫的作用。”[16](P97)

(三)修辞手法

1.比喻与拟人

文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吴文治对此颇为赞赏:“他以北斗七星的曲折,来譬喻小溪的溪身;以委婉徐行的长蛇,来譬喻小溪的溪流。这两个譬喻,一静一动,非常贴切而传神。这一层,总共不过五句,而连用三个形象的譬喻,却并不使人感到累赘,这也是作者艺术手腕高超的地方。”[16](P96)苏教版教师参考书的课文解析中写道:“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10](P260)毫无疑问,作者把游鱼人格化了,似乎鱼儿也有了游客欢乐的心情。

2.排比与用典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运用了排比手法来说明潭底石头的形状多样以此突出“水尤清冽”。谈及《小石潭记》的修辞手法,很少有人提及用典。葛晓音提到文中游鱼几句化入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观鱼的典故,传达出鱼与游者相乐的神情。[17](P51)

(四)语言特色

1.简洁准确,音调和谐

吴文治对其语言风格作出了详细阐释:“(作者)不仅注意到语言的确切涵义,而且很讲究语言的色彩、音调和句式。比如形容遥望曲折的溪流用‘明灭可见,就生动地表达了遥望溪流所见到的实际情形,而且色彩鲜明,音节和谐。”[16](P96)柳宗元在生动描绘小石潭景物的同时融入了主观的审美感,而且准确地把握语言、句式的运用,使小石潭“活”了起来,也使人不得不慨叹他散文语言艺术的魅力。

2.凝练含蓄,生动形象

全文短短二百字却能达到超妙的艺术境界,是与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炉火纯青的语言表现能力分不开的。曾宪群老师将《小石潭记》的语言特色概括为生动形象、凝练含蓄富有感情色彩、富有音乐美三点。[18]如文中“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生动刻画鱼儿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3.对注释的不同理解

文言文文本的注释存在着不少差异,在翻阅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小石潭记》中就有好几处注释具有争议。何书置对“明灭可见”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明者,喻溪水清澈,望去有如灯明,‘灭者,喻溪水被案挡住,清澈的溪水看不见,有如明灯熄灭,从而突出了溪水的明亮。”[19](P186)再如吕内巧老师认为“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见”字读音应读“xiàn”,才更能传达物态[20](P21);陈治勇老师从“同游者”和“隶而从者”体现出的辈分关系受到启发,认为人教版中的注释不够精确。[21](P91)这种情况启发我们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三、《小石潭记》教学方法研究

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体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下面我们对《小石潭记》教学方法作简要整理。

(一)诵读法

新课标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而《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文言文,诵读法是必备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两位老师的诵读法进行比较分析。王江春老师采用了以下做法:抽读学生纠正字音、齐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心情、再读课文进行全文赏析;而王帮阁老师旨在通过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而后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情感。[22](P57)对比二人做法,显然前者对诵读法的运用更为合理,将不同形式的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二)阅读法

1.精细阅读法

特级教师余文潮建议此文的教学应采用精细阅读法,他认为应当做到:“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23](P37)我们认为这四点正是对课文教学要求的精准概括。

2.比较阅读法

徐明勇老师从如何高效进行文言文复习出发,采取了比较阅读法。他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放在一起,从体裁、内容等方面比较他们的异同。[24](P48)温故而知新,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放在课后作业更为合适。

3.课外阅读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苏教版教师参考书的附录资料中列入了柳宗元的生平介绍及永州八记的写作背景。[10](P260)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精确地理解课文的情感来源、作者的写作手法。我们建议在课外阅读时增加柳宗元诗歌和其他散文的阅读数量。

(三)合作探究法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的张元媛老师采用了互动交流的方式,在赏析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并辅之引导。[25](P27-28)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和作者感情的理解。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的刘宝文老师提出的做法是:“组织小组合作,由小组成员阐述和分享自己内心那份常驻的或偶见的生活之美,在交换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表达来分享和扩充彼此的生活之美。”[26](P46)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引导他们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总之,唐代的重要散文家柳宗元,其散文思想意蕴动人,艺术技巧高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读来,仍然充溢着灵动简洁之美,对我们的课文分析与作文写作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吴庚舜:《唐代文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幼石:《韩柳欧苏古文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康震:《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中华书局,2010年版。

[4]张志彬:《因忧寻乐,乐尽忧来——谈<小石潭记>主题》,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5期。

[5]王本华:《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傅璇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李波:《出世入世的苦恼——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看被贬谪后的矛盾心态》,语言文字,2013年,第3期。

[9]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洪宗礼:《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1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章士钊:《柳文指要》,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16]吴文治:《柳宗元简论》,中华书局,1979年版。

[17]葛晓音:《唐宋散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8]曾宪群:《<小石潭记>的语言特色》,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9]何书置:《柳宗元研究》,岳麓书社出版社,1994年版。

[20]吕内巧:《<小石潭记>中几处注释商兑》,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6期。

[21]陈治勇:《闲笔蕴千钧,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2014年,第Z1期。

[22]王江春:《<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1期。

[23]余映潮:《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24]徐明勇:《文言文高效复习四法》,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12期。

[25]张元媛:《先学后教 以生为本——<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年,第26期。

[26]刘宝文:《江山虽多娇,需文人泼墨——以<小石潭记>例谈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及写作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50期。

(杨蕴琪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215500)

猜你喜欢
主题艺术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纸的艺术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