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烨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33)
童谣是我国民俗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民间遗产,它简单易懂、容易上口的特点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幼儿们的成长,传承不息。童谣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园民俗文化特色课题实施背景下,我们开展了童谣特色活动,引导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民间童谣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数数歌、问答歌、游戏歌、绕口令等,但并不是所有童谣都是适合幼儿的。要选择一些浅显易懂、趣味性重,又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童谣。我们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对上百种民间童谣进行挑选,选择字数少、节奏感强、富有童趣的童谣。如童谣《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幼儿们只学了两遍就能模仿了。
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小班幼儿自主意识、记忆能力都比较差,要保持幼儿的新鲜感,就要不断地在动手动口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是交织在一起的,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个小朋友念叨着童谣《唐僧骑马咚了个咚》,接着周围的小朋友都很感兴趣,模仿着念了起来。为此,教师先让大家观看了童谣《唐僧骑马咚了个咚》的动画版,接着拿出了准备好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头饰,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童谣,感受童谣的乐趣。
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有时无法一下子理解意思,所以将一些童谣改变成故事的形式展示给他们,可能更有利于幼儿接受和掌握。如童谣《搬鸡蛋》:“小老鼠,搬鸡蛋,鸡蛋太大怎么办?一只老鼠地上躺,紧紧抱住大鸡蛋。一只老鼠拉尾巴,拉呀拉呀拉回家。”我们就可以把它改编成:“有一天,两只小老鼠出去找东西吃,突然它们发现了一只大鸡蛋,可是鸡蛋太大了,搬不动,怎么办呢?两只小老鼠想啊想,终于想出了好办法,一只老鼠躺在地上,紧紧地抱住大鸡蛋,另一只小老鼠就拉住这只老鼠的尾巴,用力的拉回了家。最后终于把鸡蛋带回家了,非常开心。”幼儿们听完故事后,既能够跟大家分享说说听到了什么,也能够根据老师的问题尝试回答,更能较快地学会念童谣。在这分享、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大家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尝试着用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通过幼儿听童谣、学童谣的机会,我们还尝试着让他们来编一编童谣,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如在童谣《小脏手,长指甲》的童谣中是这样念的:“指甲长长不剪掉,又像小猫又像豹,小手伸给奶奶瞧,奶奶见了吓一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幼儿们一起将童谣进行创编,把童谣中小朋友不好的习惯都进行了改正:“指甲剪掉真干净,再也不像猫和豹,小手伸给奶奶瞧,奶奶见了笑眯眯。”老童谣创编出新儿歌,幼儿们在编童谣的过程中既开发了智力,又发展了幼儿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常常使用的一项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小班幼儿来说,生动形象的童谣动画能够深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幼儿学习童谣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搜索到许许多多关于童谣的动物,如《小老鼠上灯台》《数鸭子》《点点虫虫飞》等,画面色彩鲜艳,内容生动有趣,很能吸引大家的兴趣。幼儿们有了兴趣,也就能够通过语言等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童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大胆表达的能力。
歌唱活动需要图谱,童谣的学习也离不开图谱的帮忙。有时候一首童谣不能马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或有时候小班的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因此色彩艳丽、生动有趣的图谱对于他们保持良好的兴趣和耐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在学习童谣《蚂蚁搬虫虫》中,我用彩纸做背景,打印了蚂蚁、虫虫、山洞等图片组成图谱,让幼儿边看图片、边数数蚂蚁的个数边学念童谣,他们很快景学会了童谣。在每一个需要图谱的活动结束后,我都将图谱放置到语言区域,让幼儿在游戏时间也能继续学习。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手偶也是一项民间手艺,深受幼儿们喜爱,如果能够将手偶和童谣结合起来,必定能够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有帮助的。在童谣游戏、童谣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运用手偶来扮演童谣中的人物或动物,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为他们进行配音,互相沟通交流,让幼儿能在小嘴动一动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提升一定的反应能力。
民间童谣是我们美好童年的回忆,也是现代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石,希望能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童谣的学习和感悟,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幼儿一些欢乐,多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奉献一份力量。
[1]吴秀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宁夏教育,2010(Z1).
[2]黄娟.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