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低效机制研究
——以苏南某外资企业为例

2015-10-11 09:32陆小鹿
关键词:利益校企职业

陆小鹿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校企合作的低效机制研究
——以苏南某外资企业为例

陆小鹿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我国的校企合作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成效十分显著。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从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几个方面呈现当下校企合作的低效现象并进行分析,给出校企合作的深度思考,探讨校企合作的建设性策略方针,探究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机制;策略

一、引言

苏南某外资企业是一家与高校合作的、规模较大、稳健发展的有代表性的精密制造型企业,是中等技术培训基地,向苏南地区及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该企业一直在谋求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笔者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一年时间深入企业,参与企业新人入岗、在岗职员的岗位培训。企业有一套比较规范的在岗职员从新手到熟练的技术人员动态岗位螺旋式的技术轮训管理监控体系,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切实保障了企业一线技术人才的源源供给,但由于企业运营的成本及利益诉求,一线技术员工大量流失。基于此,笔者参与了企业人事部的动态信息资源整理归档工作,较深入地走进企业,企图寻找校企合作利益共融点,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访谈,被问卷调查人员涵盖一线工人、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决策层,调研具体内容是: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与公司关系调查表;制造型企业岗位与专业关系调查表;英语与岗位关系调查表和企业文化访谈,获得与企业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有200人参加了问卷,有50人参与访谈,以最大百分比为考量。问卷统计的数据折射出的问题有:大学生就业及岗位与他的专业并无太大关系;所学专业知识和所获技能证书实际用途不大;英语在应聘及岗位中要求应用不多;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从企业运营、企业经营的利益出发,企业员工积极性不高,没有自我价值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本文试图从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几个方面进行当下校企合作的低效现象分析,探讨校企合作的建设性策略方针,探究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解决好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教育理念与企业宗旨、政策法规与企业精神、学校运行机制与企业运营机制、学校与企业的不同利益诉求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升温,合作活动日渐增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1],其特征如下:

特点 可能产生的结果滞后性校企双方有效合作的基础是利益双赢,如果经济利益和急需的人才不能及时回报企业或滞后,如果没有有效机制保障的制约,校企合作很可能会因为企业一方中断了投入或回报的行为而中止。不稳定性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利润收益、获取社会效应不是短时可以做到的,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在信息、资源的开放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艰巨性学校或企业资源如在人才投入、场所规划、信息开放等共享上无法协商达成一致,校企合作会出现有合作之心、无合作之实的艰难困境。不均衡性学校和企业利益的诉求存在自然的差异,如果合作机制不能保证平衡双方利益,随意或经常更改利益分配标准、会产生校企合作的矛盾分歧。文化差异性学校注重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教师追求高职位职称。企业注重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追求企业财务绩效,职工追求高的劳动报酬。

因此,在现实中,校企合作存在着合而不实、合而不密、浮于表面,呈低效现象。[1-2]

二、利益机制不健全:挫伤了校企合作积极性

利益机制是企业及全体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的耦合关系,是企业及全体人员为了维护各自身利益,对企业以外的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一种反应,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校热企冷”的态势是因为学校和企业都是利益的主体,各自利益的诉求不同。培养人才是学校的目标,是学校的利益诉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校企合作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改变学生的就业起着促进作用。学校呈现的是“热”态度,学校期盼与更多的企业合作,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就有“一师三企”工程,“三三联动”的合作办学组织体系。学院本着以“人才共培、过程共监、成果共享、责任共分”为主要特色的“三引三送”校企合作模式[3],着重建设重点专业及其他专业群;创建校内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校企专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企业紧密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设立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设立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点。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与企业没有关系;此外,企业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采取的是“冷”眼相观。事实上,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参与人才培养,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强化,被忽略与弱化。现实中,企业使用劳动力不愿意、不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不乐意、不需要为人才的培养、成长、成熟支付任何教育成本,这种错误的利益机制导致校企合作只能浮于表面,各司其职,遭遇“两张皮”的尴尬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政府要尽显其职能特征并发挥其优势。首先,政府应明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其次,政府可以采用税收优惠和政策激励,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政府还应采取政策导向,按学生实习工种给予企业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给予企业税收减免优惠,切实保障企业利益,解企业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长久持续。[4]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遏制了校企合作前进步伐

激励机制是激励的主体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连接手段,激励的主体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客体使之规约化和制度化,激励的主体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要求激励的客体对其工作过程承诺最大化的一种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和互相依存的一种方式。学校和企业是激励的主体,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管理人员是激励的客体。

首先,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监管和指导不及时到位,把学生直接推给企业;学生听之任之,目标考核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不完备。其次,企业不主动,很难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企业由于追求利润赢利,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和参与学校的教学与专业建设,不能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训设备等,企业形式上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但为了防范技术和商业信息的泄露,一般并不希望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此外,企业为了规避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不愿承担学生的识岗、习岗、实习等薪金待遇。

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成果,遏制了校企合作前进步伐。这需要政府强化政策导向,能够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或给予相关荣誉称号。同时学校需加强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能力培养,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量身定做”校企课程。学生实行定向培养,学生进校就是企业“准员工”,与企业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将企业的用人需求提前介入,从入学到就业,从识岗到岗位,企业、教师、学生三元主体,校企无缝对接,保证企业的生产运行,学生能够胜任岗位,符合企业生产流程需要,学校实施弹性灵活学制,给予企业优先用工的服务与支持。

四、约束机制不规范:破坏了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约束机制是组织制定规范约束其成员行为准则、标准规章制度的一种手段,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法律的约束效应。约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监督等。

现在的学制一般设置为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实习,事实是学生基本上由实习变成就业。学校疏于监管和指导,学生被直接推给企业,处于由学生转向社会人的角色巨变时段,出现各种不适应、不稳定等问题,学生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产生很大落差,难以接受,进而不服从企业管理,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甚至一走了之。

再者学生职业素养差,职业道德缺失。部分学生对专业没兴趣,迫于父母和学费的压力,勉强应付学习,责任感欠缺、态度不端正、特别怕吃苦,这些学生很难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另外学校制度约束力不够,缺乏具体措施,学生脱岗、离岗随意,企业很难接受学生这种无纪律、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而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企业不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承担管理责任,这就给学校的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

不规范的约束机制,破坏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要扭转这种局面,校企双方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签订具有法律规范效力的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企业与学校要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制定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准则,健全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安全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校企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等,确保学生派到企业实习实训后,能够尽快融入企业,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履行企业职工的职责。

五、情感机制不畅通:阻挡了校企合作持续性发展

校企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因而情感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第一,校企合作建立后存在管理力度不够,校企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很多校企资源不能共享。第二,学校、企业缺乏切实帮助解决管理人员的困难和问题途径,挫伤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第三,由于企业生产任务重,因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运作、管理、产品质量等,忽视与校方的交流沟通。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加强感情投入,加强校企合作交流,遵守校企合作双方合作共赢原则,遵循校企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学校应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学校企业互为关注,如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和人事变动等信息应及时向企业通报,使企业感到学校对其重视;同时,学校也应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积极信息回应,如积极参与企业研发产品,为企业积极出谋划策,谋求共同发展。

六、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做到引才入校、引资入校、引研入校、送生进企、送师进企、送教进企。首先,学校、企业应协商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双方的程序和决策制度,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校企合作的配套激励制度与防范措施以及校企合作实行责任人的项目目标管理,调动学校一切力量,落实全校干部、教师及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建立干部、管理人员和教师主动服务企业的长效激励机制,把教师的利益诉求与校企合作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岗位待遇、薪酬奖励等方面有所侧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5];其次,学校须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探索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在教材选用上,加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在教学方法上,谋划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在学业评定上,做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在教学理念上,推动职业教育与人的终身学习相对接,提高学生动态持续的职业就业能力[3];再者,创品牌企业学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办学,合作组建共赢的职业教育实体或者产学研联合体;组建优质企业冠名班,凸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尽早感知职场文化、企业文化;组建企业特色“订单班”、“冠名班”,专业融入对接,为企业定制“蓝领精英”,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建立“顶岗实习”制,将校内学习内容融入企业工作实践之中,使学生能够找到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学生能够真正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对自身发展做出一定的修正,增强学生职业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提升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职业素养,间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企业的发展依赖大量的专业人力资源,而校企合作直接为企业增加了人才储备,学生成为企业竞争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后备军。

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企业的运营机制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机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它们都制约了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校企合作运行的形式上大都仅仅是建立“校内工厂”和“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表层次合作,真正解决校企合作的低效状态,应由政府主导,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主办,采取“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多方联手,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找准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政行企校联袂,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办学和行业办学回归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校企合作的良好沟通平台,从根本上走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规范有序、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课题研究、引导校企深度合作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可采取“冠名办学”为企业输入储备人才;采用“互动介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采用“社会行业培训”,提高学校办学知名度;采用“校企共融开发”,实现校企利益共赢;采用“项目模块化教学”,加强教学过程职业化;采用“基地培养”,侧重人才的特色培养;采用“政府牵手”,夯实校企合作基础;采用“引来送去”,多元化培养师资队伍的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6],实现校内教学实训企业化。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双赢发展的长效机制,由校方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涵盖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紧随经济发展变化而“动”、围绕企业技能人才多元化、特色化、职业化需求而“转”、适应市场动态需求变化而“改”,为企业输送大量急需满意的高级职业人才。

[1]索凯峰,盛玮.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J].高校教育管理,2014(1):56-57.

[2]李正卫,王迪钊,李孝缪.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1):150-154.

[3]王震.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 (32):64-66

[4]刘存刚.美国校企合作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11):67-68.

[5]胡恩华,郭秀丽.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1):69-72.

[6]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责任编辑:胡晓

C939

A

1004-941(2015)06-0067-03

2015-08-30

陆小鹿(1966-),女,安徽宿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教师教育、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利益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