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措施探讨
——以《能源研究与信息》为例

2015-10-10 01:30黄春燕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作者群科技期刊队伍

黄春燕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研究与信息》编辑部,上海200093)

行业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措施探讨
——以《能源研究与信息》为例

黄春燕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研究与信息》编辑部,上海200093)

作者队伍的建设对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行业科技期刊《能源研究与信息》为例,分析了期刊作者队伍的基本特点。探讨了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举措,如建立核心作者群数据库、拓展作者的多元角色、培育高校作者队伍和开发行业作者群等。形成可操作、规章化的行业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机制,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

行业科技期刊;作者队伍;核心作者群;角色多元化

作者队伍建设对期刊的发展意义重大[1-2],这也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辑界,关于作者队伍建设的研究较多,例如,封毅[3]、李海燕[4]分别对如何建设科技专业出版社的作者队伍以及科技期刊编辑作者资源的建设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赵薇等[5]从共生效应的角度探讨了学术期刊作者队伍建设。但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出版社或学术性较强的期刊的作者队伍建设,而对行业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研究不多,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探讨。

本文将以《能源研究与信息》为例,从分析作者队伍的基本特点出发,寻求作者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使期刊和作者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促进期刊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 行业科技期刊作者队伍现状分析

行业科技期刊的作者不仅仅是单纯的投稿作者,而且是期刊联系行业最为直接和有利的纽带。以本刊为例,作者的所属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三大类。表 1中列出了2004—2014年各类机构作者在本刊发表论文数。

从表1可以看出,作者队伍的所属机构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1.1高校作者占比大,作者群相对集中

从表1中可见,2004—2014年论文总数中有66.2%的稿件来自高校。这些高校中,除了本刊主办单位之一上海理工大学之外,投稿作者较为集中的高校分别有江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山东林业大学等,来自这些高校的作者每年的投稿量均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经分析,高校作者队伍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表1 2004—2014年各类机构作者发表论文的篇数

(1)论文撰写人大多为在校研究生,其中绝大部分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很少。因此,这一类作者的投稿目的非常明确,即为了满足所属高校对毕业生的小论文要求。

(2)其作者队伍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主要是指在某高校的某个院系或研究团队中,一旦有研究生向本刊投稿,在得到较好的投稿服务体验后,后续的研究生也会积极踊跃地向本刊供稿。这一现象也体现了研究生这一群体中或者说高等院校的作者群,他们内部相互之间的交流较为活跃。

1.2科研院所和企业作者队伍相对较为薄弱,分布较为分散

2004—2014年论文总数中来自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稿件分别占9.6%和24.2%,其作者队伍较为薄弱且较为分散。来自这些机构的作者绝大部分是具有初级、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他们为评定职称而投稿,一旦职称评定结束一般就不再投稿,投稿行为难以在其所处机构内部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也就决定了在自由投稿的状态下,较难在一个单独的科研院所或企业内形成一支相对稳定、可持续投稿的作者群。

由以上分析可见,就本刊而言,来自不同机构的作者队伍各自具有其较为鲜明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在进行期刊队伍建设时需要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发和培育作者队伍,使作者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均有所突破。

2 作者队伍建设措施探析

本刊早期稿件的来源大多属于被动接收式,也未建立期刊的官网,作者了解本刊的途径较为有限,加上期刊编辑部对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并未重视,这极大地阻碍了期刊影响力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期刊面临新时期的发展压力,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因此,对期刊作者队伍的组成进行分析并寻求建设作者队伍的有效措施直接关系到期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11年本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创建网站、在线投稿系统、优势资源组合、优化管理等措施,刊物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强。近年来,在线投稿量大幅上升,这一方面为遴选优质稿源提供了基础保障,另一方面也为作者队伍的挖掘和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作者群。为了使期刊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提升刊物整体质量,作者队伍的开发和培育尤为重要。结合本刊目前现状,着重探讨切实可行的作者队伍建设措施。

2.1建立核心作者群数据库

作者队伍是影响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核心作者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竞争力的贡献无疑是最为突出的[6]。对行业科技期刊亦是如此。核心作者的概念自2004年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期刊界的广泛关注[7]。因此,建立期刊已有作者队伍的概貌,对作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建立核心作者群数据库无疑成为作者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

行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具有和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期刊作者群不同的特点,而且其作者队伍建设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归纳总结行业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存在的特定规律和基本模式,并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分析、阐述核心作者群的相关特征因素对期刊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期刊多年办刊积累的作者资源,挖掘核心作者群的多方位信息,以此作为作者队伍建设的基石,通过核心作者群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的“吸引力”,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2.2拓展作者的多元角色

在期刊不断发展的同时,作者这一群体也在以其特有的方式成长。当初投稿的在校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会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科研的中坚力量;最初为评定职称而投稿的企业技术人员若干年后将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作者群的自然生长为拓展作者的多元角色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其角色不再局限于作者,他们可以成为期刊的审稿人或核心作者,甚至编委,这一发展过程是有其必然性的。作为期刊编辑,要善于发现、捕捉并跟踪作者的成长特性,不失时机地拓展作者的多元角色。

例如,近期编辑部就有针对性地了解到一些曾在本刊发表过文章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发现他们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在各大高校任职,地域也不仅仅局限在其就读的城市。他们一般都继续从事原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成为非常有活力的新生代科研工作者。通过和他们联系,将他们吸纳成为本刊审稿专家库的一员。通过后续的工作联系,编辑部和这些“作者”的感情联系的纽带更为紧密,日后从中挖掘使其发展为核心作者、编委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对作者角色的定位不能过于单一,而是要全方位、多元化。这样,作者对期刊的贡献将会不再局限在“点”,而是形成“辐射面”,贡献值将大大提升。

2.3培育高校作者队伍

高校作者队伍的一大特点是其学科性较强,这也可以成为培育高校作者队伍的一大分类指标。根据高校学科特点,高校作者队伍建设应首先细化学科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作者队伍培育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海某高校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风能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研究,通过积极有力的组稿,该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都会在本刊的“新能源技术”栏目中发表。这一形式对于期刊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和持续的影响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持续的组稿可以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可以大幅提高文章的引用率和下载率。如2010年第2期“新型海上风力发电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一文截至2015年6月被引18次,下载764次。

这一较为成功的组稿模式正是建立在有针对性的高校作者队伍培育基础上的。“新能源技术”是如此,那么其他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也可以效仿,将这一培育高校作者队伍的模式加以推广使用。通过有意识地、前瞻性地培育高校作者队伍,不仅可以为高校作者群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其学术价值颇高的稿件也为期刊扩大学术影响力(高引用率、高下载量)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是作者和期刊可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也是实现期刊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2.4开发行业作者群

本刊不同于学术性较强的一些期刊,它是以及时报道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新政策、新规划以及当前国内外常规能源、新能源、节能技术与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宗旨,其读者也集中在能源主管部门、大中型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广大能源与环保工作者。在栏目的设置上就凸显出行业的特点,如“发电设备与运行”“能源管理与规划”“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因此,在作者队伍建设时也应切实把握这一宗旨,扬长避短,强化与行业的合作,善于挖掘行业一线企业中的潜在作者队伍,使得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所熟悉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创新成果能成为刊物的特色和亮点,以凸显行业特征,服务于独特的领域,彰显刊物在期刊界的不可取代性。

作为行业期刊,且在目前行业作者队伍分布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开发和培育行业作者群无疑是重中之重,不仅因为其本身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这一工作的开展复杂而艰巨。行业覆盖面的宽泛性,一方面决定了开发行业作者群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又无不体现出其复杂性。“立足当下,逐步积累”应成为开展这一工作的指导原则。分析当前情况,结合期刊已有资源进行拓展和积累,并将工作做稳、做实,不急于一时之利,而是要抱着“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的心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有所发展和突破。

例如,本刊结合自身特点,首先通过参加行业学会、协会主办或协办的行业会议、论坛,加强和行业的联系。例如,在2014年11月由本刊主办单位之一的上海能源研究会协办的“第十一届长三角能源论坛”上,编辑部就成功发展了一批来自行业一线的潜在作者队伍,并就“雾霾”这一热点问题向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组稿工作。这为探索有效提升本刊期刊和行业的合作关系迈出了可喜的一小步。加强行业联系,扩大行业影响力的途径有很多,但如果能将这些举措转化为编辑部的工作重点并纳入常态工作,那么看似不起眼但逐步积累的一小步将来总有一天会实现从“小量”、到“大量”进而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 结 束 语

行业科技期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得到行业内专家学者的支持,还需要不断挖掘行业新生力量,找准定位,形成广泛而富有潜力的作者群,为期刊提供优质稿源,提升行业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建立一支专业特色鲜明、梯队配置合理、专业和行业覆盖面广的作者队伍是期刊在行业内谋求更深入、更广泛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不仅要规范期刊操作流程,探讨提升服务作者的措施和方法,而且要确定多方位、全视角、有针对性的作者队伍建设策略,为期刊长期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寻求提升行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形成可操作、规章化的行业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机制。这些举措可成为期刊可持续发展和不断进展的不可忽视的原动力。

[1]杨瑞,袁泽轶,李晓光,等.海洋科技期刊作者群分析及核心竞争力探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20-723.

[2]彭慧媛.综合类学术期刊作者队伍的生态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3(10):49-50.

[3]封毅.专业出版社作者队伍建设途径——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4(5):82-84.

[4]李海燕.发挥论坛优势 培养作者队伍——论科技期刊编辑利用网络论坛培养作者[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721-724.

[5]赵薇,李凤学,李锋,等.基于共生效应的学术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1):71-73.

[6]杜秀杰,葛赵青,刘杨,等.基于著者索引的高校学报核心作者群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5):366-368.

[7]段和平,史文海,俞立,等.探讨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核心作者群的重要意义[J].临床荟萃,2004,19(8):480-483.

上海市高等院校科技期刊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HGX2014C09)

猜你喜欢
作者群科技期刊队伍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档案管理》论文作者群计量分析
《甲寅》周刊:民国新闻业的“孤臣孽子”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核心作者群统计分析
浅论《新青年》作者群与读者群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