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馨+丁晶
内容摘要: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影响了儿童认知发展。通过对宁德市儿童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选择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小学儿童认知能力受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使用情况的影响因素有时长、使用方式、家长对其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态度等。通过合理设计儿童教育软件应用,增强家长责任意识正确引导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关键词:智能移动通信终端 儿童 认知能力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信息媒体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又对人类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能力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2]。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问题解决与推理(思维)、语言、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3]。步入信息时代,儿童逐渐开始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国内目前暂无相关文献研究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受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影响,因此对此进行调查研究,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引导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有效建议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调查背景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率及使用率显著提升。网络用户的结构产生极大变化,其中,儿童使用普及率最为显著。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经由各种渠道加工,重新组织继续传播,再传递到儿童的眼前。儿童通过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作为媒介,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得到海量信息,进行学习娱乐。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更多工作繁忙的父母选择让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来弥补无法陪伴他们的时间。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对儿童的影响日益扩大,规范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定型尤为重要。
二.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受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影响的调查
1.调查目的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的方式,以宁德市区范围内的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了解儿童在智能通信终端的选择、使用时长、使用地点、用途和父母对孩子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等情况,真实反映宁德市儿童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现状和认知能力所受到的影响。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我们于2014年7月开展有关儿童认知发展和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资料收集与文献调查工作,反复讨论、结合有关专业人员的意见确定了问卷,对宁德市蕉城地区的小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每所学校按不同年级各发放填写50份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形成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17.0)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访谈法:发放问卷的同时随机与调查对象进行交流,根据被调查对象的答复搜集真实客观的参考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同时与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老师针对儿童的表现情况进行探讨交流。
三.调查的结果
我们切实按照调查的程序及要求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60份,回收了630份,回收率为 95.4%,在问卷回答的真实度方面,发现有30份无效答卷,实际可信的问卷为600份,问卷的可信度为95.2%。整理数据分析后,关于目前小学生使用智能终端的调查情况和结果如下:
1.以性别为维度,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根据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知道,男女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选择上,差异不是十分显著。选择智能手机的男生占男生总数53%,女生则占女生总数的60%,这说明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和智能手机这个新鲜事物,都在儿童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选择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与此同时,男女运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查阅资料、聊天、看动画片上比例相当,而在玩游戏上,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女性别在认知发展上没有太大差异,因此,笔者将以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中选择电视和智能手机的人数为主,来探究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2.以使用时长为维度,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据问卷调查及分析,宁德市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受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影响显著。在几乎不使用电子设备的儿童,在注意力集中程度较高即注意力处于正常水平占65.5%,注意力分散的占34.5%。使用时长低于1小时的则分别占40.2%和59.8%。使用时长为一至三小时的则分别占23.7%和76.3%。而使用时长为三小时以上的则为37.5%和62.5%。可见使用时间的长短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确实有明显影响。
3.以使用地点为维度,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经问卷调查及分析,在家里玩的为89.8%、在课间休息时玩的占7.8%、上课偶尔也玩的占2.4%。由此可见,儿童使用地点多为家庭内部。地点这一因素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影响不明显,因而不就此展开探究。
4.以父母对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态度为维度,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结果表明,父母对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进行限制的孩子,使用时长短的比例很高。与此相反的是,父母对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采取放任态度的孩子,使用时长短的比例则偏低。
5.以受调查儿童所处学段为维度,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调查分析可知,低中学段的儿童,父母陪同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高于高学段的儿童。而父母对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进行约束的集中在高学段。随着学段的递增,小学儿童将课余时间用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高学段的小学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过久在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弱上较低中学段的小学儿童更为明显。
四.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受到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宁德市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受到的影响如下:
1.心理影响
研究数据表明,使用时长小于一小时和三小时以上的儿童在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使用时长偏长的儿童比时长短的儿童注意力更难以集中,记忆力也较差,更不擅长语言表达。注意是有意识活动的先导和保证[4]。长时间观看液晶显示屏的儿童,被动处于超信息环境下,没有对信息进行组织分析而是机械地接纳。没有对话的过程,不需要太多思考,只需要眼睛和耳朵来接受外界信息。无意识的活动不利于注意力的发展。当然这种消极被动的接收方式还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的发展。作为媒介的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让小学儿童处于超信息环境。超信息环境会导致儿童认知发展消极被动,即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弱化,好奇心与想象被来不及处理的信息覆盖,同时导致儿童参与社会学习的热情降低,重度卷入信息社会,认知呈现复制、顺从,缺乏创造力[5]。endprint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其中,平衡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中有一方面是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小学儿童在接受到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所带入的社会环境中时,自身经验浅薄,无法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分析,平衡化失调。
2.社会性影响
分析后可知,使用时长较长的儿童在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中处于被动状态的人数比例明显比时长较短的儿童高。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时间较长的儿童往往在课余时间选择看电视、玩游戏等无交流的活动,对待与同伴玩耍聊天的态度是消极的。当其他儿童没有主动与其进行交往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不会尝试主动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交往状况长时间下去将对他们成人以后的社会交往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使用时间较短的儿童在学习成绩的优秀率较高于时间长的儿童。这说明长时间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确实会对学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访谈中得知使用时长较长的部分儿童,父母对他们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态度是放任的。同时数据也表明,父母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进行限制的孩子在使用时长上明显少于父母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采取无所谓或放任态度的孩子。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父母监管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必要性。
五.宁德市儿童智能通信终端的使用建议
根据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影响的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上讲,如今,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进行学习是一种新常态。然而信息爆炸时代的现在,网络资源的泛滥和信息的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和成长。有关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评估和研究工作相当稀少,有关儿童受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影响的研究亦然。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应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加强关注,鼓励相关专业的知识分子,学者开展研究并出版有关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相关教材,开设指导课程及讲座,在小学校园和社区进行一系列宣传,扩大影响。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开辟专栏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引导子女正确认识及运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等。
政府和作为手机媒体的运营商应当积极鼓励优秀儿童教育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制作。在使用时间上可以研发相关程序,有效设定提醒儿童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时长,比如超时程序自动退出或需要父母的指纹认证才能继续使用,让孩子明白不能长时间使用终端设备,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在使用内容上,鼓励儿童教育学者专家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参与软件内容和形式的制作。在专家和工作者建议的基础上,优化终端的程序,提高技术水平,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优点,结合当前小学教学,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级。让儿童获取在其接受范围内、适合自身年龄特点的知识技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开发优秀的儿童教育软件和程序,引导儿童合理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将对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帮助。
2.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上讲,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新的电子技术的机会,把每一个课堂与广阔的知识网络联系在一起[6]。要知道,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小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易于养成[7]。开设与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使用相关的讲座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让学生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利弊有个初步感知和了解。举办相应的校园活动,引导小学儿童正确认识终端的应用,回归课堂学习和社会学习增长小学儿童的课内知识,丰富校园学习活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建立教育博客和班级博客。学校和教师建立博客就全部采用实名制,为提升教育博客的内涵,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8]。学校和教师博客的开通,为向师性很强的小学儿童传播正能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及时了解老师的动态。班级博客作为班级的建设平台,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参与到班级的组织管理建设中。既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又能引导小学儿童正确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
家长会是在教师精心准备下,家长走进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当下家校联系的普遍形式[9]。学校和教师要把握家长会这一渠道,要求家长加强对小学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监管,同时与学校合力引导小学儿童正确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
3.学生层面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10]。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变,这时期的儿童已经逐渐开始想象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小学儿童自身端正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从日常具体事物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通过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获取自己所需的文化知识,练习自身需要的能力,比如拼音的学习、普通话训练、外语的口语训练。偶尔玩游戏适度放松,劳逸结合,而不是整天沉迷于游戏之中。学会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优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安排和控制。
当然,小学儿童身心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身体柔弱,耐受性低,求知欲强,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差,特别容易为智能移动通信设备所吸引。在有意识地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对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利弊有所了解,同时积极参考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4.家庭层面
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早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11]。小学儿童长时间在家里甚至校内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归根结底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长的放纵或溺爱。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家长更应该主动地与学校配合[12]。家长可以通过学校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结合在家的情况对孩子有个整体的认知。endprint
我们知道,在小学阶段,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独立评价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待事物的态度、评价,主要依赖于他人,特别是依赖于父母的态度、评价[13]。这时家长就应在工作之余,抽空陪伴孩子,明确告知孩子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特点和用途,对孩子使用智能移动通讯终端进行细心、正确的引导,教导孩子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等。同时,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平时多带孩子出门进行户外活动,可以教孩子如何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拍照等功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生的生命成长必须面对两个世界:‘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14]。而这两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都离不开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这个媒介。考虑到小学儿童自控能力差的特点,笔者认为家长和老师还是应多关注小学儿童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情况,正确指导,必要时进行监管,做到防患于未然。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应正确看待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存在,对它进行最优化的利用。望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智能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发挥出最大的优势,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让家长没有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丁朝蓬,姜涛,唐克西.电视与儿童认知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19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6,363-367.
[3]杨悦.电视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4.第20卷第1期:88.
[4]杨威.小学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04-105.
[5]郭力华.关注多文化及高信息环境下的儿童认知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第22期:19.
[6]黄甫全,曾文婕.小学教育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
[7]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第2版)[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0.
[8]齐学红.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3.
[9]王鹰.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7.
[10]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7.
[11]黄酒毓.家庭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1.
[12]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7
[13]陈传焕.家庭文化背景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03期 20.
[14]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8.
基金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398053);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