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笔绘就的瑶族风俗画

2015-10-09 09:16尹逸如
文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唐代刘禹锡

内容摘要: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贬谪岭南连州时,察民情,观风俗,创作了多篇反映瑶族民情风俗的诗歌。诗歌反映了瑶族人民生存艰难,生活困难,生产落后的实际情况,又对他们勇猛顽强,机智勤劳进行了赞场。这就凸显了刘禹锡的民族政策主张:改变瑶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善他们的生存处境。这些难得的诗篇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学、民族学价值。

关键词:唐代 刘禹锡 瑶族 民情风俗 民族政策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时人誉为“诗豪”与“国手”。“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二月刘禹锡被朝庭召回,悲喜交集,感慨万千:“雷雨江山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诗人以卧龙自许,欲重整旗鼓,施展宏志。然而,目睹了国运困厄,群小乱舞,权贵骄横,回忆革新遭贬荒蛮,愤懑不平,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朝庭视为“语涉讥讽”[1],又贬为偏僻荒蛮的岭南,任连州刺史。

连州位于五岭南麓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早在隋唐时期,境内就有瑶族聚居区。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蛮子歌》、《莫徭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三首诗。

莫徭,即瑶族。“莫徭”是晋代统治者对瑶族的一种称呼。《隋书·地理志》:“自云其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以得名。”[2]人们就把瑶族视为不事徭役的民族。瑶族人居高山深林,过着农耕,狩猎的生活。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瑶,木盘瓠王之后,其地山溪高深,介于巴、蜀、湖广之间,绵亘数千里。”[3]

刘禹锡被贬连州后,深入瑶族察民情,观风俗,写下了反映瑶族风土人情的诗歌。《蛮子歌》这样写道: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诗人在首联描写了瑶族外人无法听懂的语音和“斑斓”的衣饰特点。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瑶族“好五色衣服,裁制皆以尾形。”这与刘禹锡笔下的衣饰特点“斑斓布”相符。次联先写猎野兽为生计:“熏狸”和“掘沙鼠”;后写节日庆典。“时节”,即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纪念先祖盘瓠。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第七十六》记载: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

庆典仪式由“筛翁”主持,未婚男女约干,列队唱歌跳舞。节日也就成为了求婚时间与场地。1984年,经瑶族研究会决定,将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正式定为全体瑶族人民共同的节日。诗歌第三联:“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写瑶族闭塞的生活,对“乘马客”惊恐不已的状态。诗歌尾联写瑶民腰系竹篓,携刀斧上高山的敏捷矫健的特点。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瑶族人习性、风俗,还表现了诗人对瑶族英勇的赞许,同时暗示了对汉、瑶民族矛盾的隐忧。再看《莫徭歌》:

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这首诗具体描写瑶族生产、生活以及婚姻等状况。诗的首联写瑶民生下来,不入户籍,属外化之民。接着,描写瑶民经济交往。瑶民在集市自由交易,还有夹杂打鱼的人,市场异常热闹、繁忙;瑶民子女的婚姻,常和山中的伐木的瑶人结婚,婚姻自由。第三联写瑶民居住情况。据《过山榜文》记载;“王瑶子孙,居住高山草岭养生活命,……但有高山厚岭,日月照临,听闻禽畜之声,青山石壁,听闻饿鬼之声,荒地冲中,常闻野狸之叫,乃系瑶人耕管之业。”[4]刘禹锡的描写也与历史记载相契合。瑶民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饮水困难,但他们把房屋建在山溪、泉水边,东一家西一屋,零零散散,犹如星罗棋布;居住不易,食物更难,全靠刀耕火种。最后尾联,赞颂瑶民彪悍英武,机警敏捷。他们不畏险阻,不怕困难,常游于万丈峭壁,巧妙躲过毒虫“蜮”的伤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总之,诗篇倾注了作者对瑶族人民深深的同情,同时,又寄寓了浓浓的赞扬之意。

诗人在《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写道: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

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莫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瑶民围猎,多在农闲或重大节日。围猎前要祭山神,祈求保佑狩猎顺利、人员安全。猎获的动物,见者有份,有功的猎手则获双份,还可获兽头、兽脚等,以示奖励。瑶民围猎,男女老少倾寨出动,热闹非凡。刘禹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瑶族壮观的围猎图。诗题点明围猎地点:连州;时间;腊日,即腊祭之日。诗篇开首二句,“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诗人从大处着墨,极力渲染瑶民出猎时气壮山河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紧接第二联描写猎场景色:瑶民烧山赶兽,树叶烧成一片红色,绿草烧光,遍地焦黑。“林红”、“原黑”,色彩对比鲜明,用词十分讲究。第三联“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人声嘈杂喧闹的猎场,指挥者敲击“钲”,以悦耳的声响调度围猎行动。这二句诗的意思是,猎人在急促的钲声指挥下,将猎场紧紧包围,四周大旗摇动,呐喊声声,野兽乱窜,飞鸟惊鸣,气氛紧张热烈。紧接着“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聪明的瑶民在野兽逃跑的要道上布设了罗网,嗾使猎犬上山追赶兽物。“道口”一词,十分贴切,可见诗人观察之细。然后,诗歌进入高潮,“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猜疑惊惧的山鹰迅疾飞起,惊恐万状的野兽乱窜飞奔。接着,野兽拼死挣扎,猎民奋勇捕杀。人兽搏斗,尘土飞扬,积雪的高山若隐若现,犹如在半空中消融了一样。最后四句进入尾声:“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莫还城邑,金笳发丽谯。”诗人没有实写所猎何兽和猎物几何,而写在诗人坐骑四周,到处挤满了背着箭袋,插着野鸡尾羽猎民,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就可以想见围猎的丰收和喜悦。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这时,天色渐晚,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到城中,几声单调而哀婉的笳声从谯楼上随晚风飘来,惆怅之情涌向心头。这与前面的喜悦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又点明诗人被贬连州的苦闷和忧愁。endprint

这是一幅生动的围猎图,全诗紧扣“观”字,把瑶民围猎过程写得有始有终,井然有序。远望猎场巨大,漫山遍野,纵横交错。近观人头攒动,摩拳擦掌,意气风发。场面热烈紧张,有声有色。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让人感受到那热烈紧张的气氛,享受了瑶民快乐喜悦的心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瑶民的勇敢、坚毅、智慧的称赞。诗歌画面动静谐和,有虚有实;色彩鲜明,浓淡相宜,是一首值得一读的好诗。

从对以上三首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对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情风俗的审美观照中,由衷地赞美了瑶民的勤劳智慧,勇敢坚毅的品质,对他们艰难的生存处境和生活苦难,给予了深深同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更可贵的是,诗人所记录的这些文化信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民族学,历史学价值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

那么,刘禹锡诗笔何以要展现瑶族的民情风俗画卷呢?

一是怀仁者之心。刘禹锡出身儒学世家,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树立了“兼济天下”之志。“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学阮公体三首》﹚被贬荒蛮之地,寻佛亲禅,研习道学,也不过是用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其坚定的信义而不可改,“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咏古二首有所寄》﹚“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儒家的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当刘禹锡贬谪连州时,他及时调整心态,从容面对现实。他下乡村,亲近百姓;他去深山,了解瑶民。他以一种亲切、平视,甚至是欣赏的眼光,关注瑶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绘就瑶族民情风俗的画卷。

二是得江山之助。刘禹锡在《刘氏集略说》中说:“及谪于沅、湘,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贬谪连州也同样“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连州的奇山异水,风物礼俗使诗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创作题材。特别是连州是瑶族的聚居地,这样,他才有机会深入瑶居,亲近瑶民,才能近距离观民情察风俗。如果“居庙堂之高”,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么能有如此精彩的诗意记载。这真是仕途不幸诗家幸,官场不通创作通。

三是“以俟观风者”。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5]“仕”应像是“农夫之耕”一样,是一种职业,应忠于自己的职守。刘禹锡虽贬谪边陲,但也是一州之刺史。他观民风察民情,就是想把真实情况向执政者反映。他在《插田歌》的序言中说:“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所书何事?就是计吏以贿补官,骄恣吹嘘之事。“以俟观风者”,有助劝戒美刺,纠弊补政之作用。事实上,由于当时边陲少数民族问题严重,例如,和刘禹锡同时贬为柳州的柳宗元所辖的黄洞蛮,或曰西原蛮,由于朝廷的横征暴敛,压迫歧视,而奋起反抗。据历史记载:“(元和)十年,钦州蛮首黄少卿反,围州城,……”[6]元和十一年,黄洞蛮又攻钦、横二州,等等。刘禹锡感同身受,虽然瑶族居住分散,人数较少,力量相对弱小,但他们“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对官吏的恐惧感,对汉人的陌生感,都隐含了民族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迫使他们反抗斗争。另外,虽常“不事徭役”,但唐代瑶民还是服了徭役。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僚之户,皆从半输。”夷僚就包括莫徭在内。因此,刘禹锡在诗歌中,抒写了瑶族人民生存艰难,生活困难,生产方式落后,又赞场他们勇猛顽强,机智敏捷的精神。这就凸显了刘禹锡的民族政策主张:改变瑶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善他们的生存处境,减轻或免除徭役。并且关注他们,亲近他们,就能民族和谐,边陲安定。

刘禹锡在元和十年前后,以其实际的创作成就,成为了文坛泰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刘禹锡就是想利用诗歌的传播途径和个人的影响力,改变执政者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和谐,社会安定之理想。

参考文献

[1]刘昀.旧唐书卷160[M].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1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95

[3]范成大、林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M].胡起望、覃光广校补,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84

[4]黄钰辑注、牒集汇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238

[5]杨伯峻译注.孟子·滕文公[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2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7554

(作者介绍:尹逸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唐代刘禹锡
赏牡丹
《刘禹锡 陋室铭》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