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回顾过去,多元文化教育正在端倪涌现,逐步由充满激情的理论转为契合现实的实践;着眼当下,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要求教育理念从“一元”转向“多元”,对课程内容和教师素养有了新的要求;面向未来,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应该辨清自身的发展方向,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实现文化间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教育 发展
一.回顾过去,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端倪涌现
在社会发展中,不同文化由于受特定的生存或地域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其所在的特定生态区域内的特色文化圈。“每一种文化的萌生、演化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都是适应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文化必然是多样的”。[1]187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或交流都按照独有的方式进行,文化多元性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当下,由于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多元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与其文化相适应的教育意识,虽然不同时期有各不相同的特点,但文化与教育却内涵相通。随着各文化群体间交往的深入,我们要看到不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共性,这种特点必然会促进教育的多元发展。教育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多元文化对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学校教育不再推崇单一的主流文化,而是主张多元文化。[2]在此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如同久抑的春泉而汩汩涌动,多元文化教育逐步由充满激情的理论转为契合现实的实践。[3]
二.着眼当下,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4]在文化传播渠道日益多样,交流日益加快背景下,对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多元文化”的理念和要求。
1.多元文化对教育理念的新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多元文化的发展已经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在完成文化传承的同时还要构建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教育环境,以便最大程度上的培养个体对多元文化适应力,使其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能够掌控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碰撞。同时教育又要承担受教育者平衡多元文化间竞争与融合的责任。那么,教育如何做到这种平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做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工作。没有理论的指导,要在教育实践中所做的努力是盲目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要理论先行,在现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凝聚理论焦点,提升理论水平。其次,重视学习个体本身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强调多元文化教育的时候,要考虑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据学习个体的文化多元性特点,进行适宜的教育,促进不同文化成长背景下的个体适应性能力的发展。最后,加强多元文化的发展。教育在对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应加强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
2.多元文化对教育内容的新要求。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教育内容也有了新要求。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现状下,加强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建设。课程“是否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多元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5]12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大力开设不同文化的课程,向学习群体介绍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促进学习者多元文化知识体系的形成。其次,要将各种文化进行整合,体现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使课程教育真正朝着多元文化理念转变。最后,加强教师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
三.面向未来,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多元文化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促进社会与人类自身发展的统一,为多元文化中的文化价值取向起主导与指引作用。多元文化教育将来的发展要辨清自身发展方向,一方面,要认清在不同的文化中,各种文化的要素是多样性的,不是单一的文化要素组合;另一方面,要明白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育理念等都是教育文化的组成要素。
笔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多元文化教育必须以承认文化的多元性为前提,坚持在文化认同、文化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其次,多元文化教育应教会学生顺应或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互相交流,以此来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最后,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实施能够为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文化冲突起到调和作用,能够为促进文化本身的良好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多元文化与课程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2,(S1):187-191.
[2]陈耀玲.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学校核心价值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8):15-18.
[3]吴明海.当代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历程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5(2):5-10.
[4]曹桂生,曹阳.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0-103.
[5]涂元玲.论多元文化与教育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5,6(4):9-13.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课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探源与完善策略研究》(SGH140804)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刘淼,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