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坦 辑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日前在北京揭晓,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五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范围为2011年至2014年间出版的长篇小说,共有252部作品参评,比上届增加74部。在8月12日公布的十部提名作品,除去本届获奖作品外,其他进入十强的有:范稳的《吾血吾土》、阎真的《活着之上》、林白的《北去来辞》、红柯的《喀拉布风暴》和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有关人士认为,本届五部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态势。茅盾文学奖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四大文学奖项之一,自1982年开评至今,评选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力作,为激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语堂英译《红楼梦》原稿在日本被发现
尘封近半个世纪的林语堂英译《红楼梦》原稿,近日被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届博士毕业生宋丹在日本一家市立图书馆找到。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红迷”,撰写过大量红学研究文章,其名著《京华烟云》深受《红楼梦》影响。但他翻译为英文的《红楼梦》多年来不知所终。林语堂之女林太乙所著的《林语堂传记》中,曾附有“林语堂中英文著作及翻译作品总目”,并未提及林译版《红楼梦》。宋丹在对已故日本著名翻译家佐藤亮一的研究中,她了解到,1973年11月,佐藤亮一曾收到林语堂的《红楼梦》英译原稿,并在几个月后又收到了其修改稿。林语堂曾写信希望佐藤亮一用两年左右时间,将他的英文原稿翻译成日文出版。这勾起了宋丹浓厚的研究兴趣。201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宋丹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到,佐藤亮一的夫人佐藤雅子已将丈夫的书籍资料赠送给了一家市立图书馆。由于佐藤雅子曾叮嘱图书馆在其健康时,不要对外公开这批资料,因此图书馆将之封存,至今未对外公开。在得到佐藤雅子监护人的书面许可后,宋丹最终看到了这份珍贵的原稿。据宋丹介绍,原稿分为7册,包括林语堂的解说、序章以及作为主体的64章和终章,是对原著120回的编译。在该图书馆,宋丹还见到了佐藤亮一日译原稿的复印件,最初他正是分7册64章进行翻译,只是在正式出版时,改成了4册64章。通过译文与《红楼梦》的版本比对,宋丹初步判断林语堂在翻译时以程甲本为底本。原稿中林语堂在人物、情节、诗词曲赋等方面对原作做了大量修改,还在译文中穿插了他个人的解说和评述。
●贾平凹作品版本收藏研究会成立
贾平凹作品版本收藏研究会日前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宣告成立,贾平凹作品版本收藏研讨活动也随后举行。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文坛屈指可数的一位文学大师,其创作时间之长,创作量之高产,创作成就之大,仅目前已知的作品版本已达500余种,可谓令人惊叹。自其1973年创作发表的《一双袜子》起,至今尚未收录入文集的零散文章和未经系统整理的作品版本,也可谓数量众多,当今无人能比。因此,收藏、整理和研究贾平凹的早期作品和著作版本,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艰巨而重大的工程,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及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会的成立,意在将贾平凹作品版本挖掘得更深、更广、更齐全、更系统,并将以最终成书的形式,将贾平凹国内的作品版本全部收录;较早刊有其作品的报纸、杂志尽量收录;国外的各种语言的作品版本尽可能收录;使得贾平凹的作品版本收藏研究工作不断地全面深入。贾平凹表示:“作为一个作家来讲,读者就像县长一样,原来老说县长是父母官,读者也是父母官。我经常讲,搞写作的人,是人群里面少部分特别敏感的人,每一个作家写作品其实不是给全社会来写,他只是给一部分也敏感的人写的,所以今天这个活动,是敏感的人和敏感的人之间的一种交流。”
●第四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
“太阳礼赞”第四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典礼日前在江苏连云港市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张胜友出席。叶延滨的《行走的风景》获大奖,傅天琳的《爱情天梯》、雷霆的《官道梁诗篇》、亚楠的《新疆记忆》、第广龙的《城市的明与暗》获优秀奖。此次获奖作品都是在《中国作家》上发表的优秀原创诗歌作品,以呈现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心灵生活为主旨。《中国作家》主编王山在致辞中说,诗人用妙笔呈现我们伟大民族的文明足迹,使命光荣,责无旁贷。获奖作品无论感时、抒怀、咏物,题材多样,诗性浓郁,发幽探微,意蕴纷繁,突破小我意绪,有社会担当意识。该奖项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和连云港市政府共同主办,两年一届,每逢单年评出。双方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颁奖活动,还在该市建立了《中国作家》创作基地,定期邀请名家前往采风创作、开设讲座,培养了当地文学创作队伍,提升了连云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迟子建称作家要像医生一样把社会的脓包挑开
作家迟子建日前做客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系列,并以“文学的山河,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到《群山之巅》”为题,分享了自己30年的写作之路。迟子建认为,一个作家不能丢弃审美,但同时也不能刻意营造世外桃源,作家的笔要像医生手中的针,把社会的脓包挑开。迟子建说:如果一本书是一棵大树的话,《群山之巅》中的投毒案,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分叉,如果大家只是关注到这一个小点,作为写作者,那真的是太寒心了。作家当然要关注当下,作家的笔要像医生手中的针,把社会的脓包挑开,虽然这个过程会流出恶臭,作家本人也会心力交瘁。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做这件事,能够让时代的人物懂得自我救赎,懂得赎罪,让人物能够有自我发现。事实上,新闻事件引发作家写作,这是屡见不鲜的事,比如海明威写过两次世界大战,其作品影响深远,是对战争做了文学的表达。世界经典名作《包法利夫人》《复活》等都是有原型的。我认为,一个作家一方面不能丢弃审美,但同时也不要刻意营造世外桃源,我们要努力营造文学意义上的大千世界。当被问及同是东北女作家萧红的评价时,迟子建说:萧红无疑是伟大的作家,她是自己的绝唱,任何人无法模仿。她命运凄惨,颠沛流离,我在香港当驻校作家时,曾到过她在浅水湾的墓地,带了一瓶红酒给她。许鞍华导演非常了不起,电影《黄金时代》是萧红的传记,让人肃然起敬。我觉得诵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比评价她更好。
●阿来称写作是自己介入世界的一个途径
作家阿来目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可能还有一个外在的动机。而写到现在,已经不是靠简单外力冲动去驱使我创作。写作于我已成了像自己命运一部分的一个东西。纯粹只是为了自己对世界和人性的认知更加深刻而写作。写作是我介入世界的一个途径。阿来说,我们要注意到,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各个文化圈之间交往增多,具有交叉身份、多元文化基因的人会越来越多,在世界当代文学中,这种身份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但是,有不少人在对我的文学进行评论的时候,观念显得陈旧,所以我有时候觉得,今天国内的文学批评,很多都没有跟上创作者的脚步。谈到国内的文学奖项,阿来说:我觉得,这跟当下社会普遍流行的评判文学标准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很多人(包括评论家、读者在内)在评价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时候,通常就两条:有没有得奖?卖了多少钱?在这种不从文本本身去讨论文学的氛围内,出现一些人为了名利而跑奖的状况,也就不奇怪了。其实,文学可不仅仅是奖项和销量所能衡量得了的。文学奖的历史不到两百年。书作为商品流通,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没有这两条规则之前,我们是怎么评价苏东坡的?有一年,我得了一个小奖。我去领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恰好听到有一个作家表达自己对奖项的无限渴望,这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当记者问到我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不要谈奖了。一心想得奖的作家是可耻的。
●曹文轩认为自己是看不到纸质图书消亡的
曹文轩日前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人物对话间》时,谈到网络时代纸质书的存亡问题。他表示,我们把电子书籍对纸质阅读和纸质书籍的冲击这个问题夸大了。近年,随着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兴起,电子书以极快的速度占领市场,甚至有观点认为,电子书将取代纸质书。然而曹文轩表示,不必过于担心电子书籍对纸质阅读和纸质书籍的冲击。“我们常常把问题夸张了,把问题的严重性夸大了。”曹文轩提到,当刚刚进入网络时代的时候,就有人预料纸质书将会在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里将会消失消亡,可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局面了吗?“当年众多出版社惶惶不可终日,都以为自己的事业已经走到了尽头。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只看到纸张价格每年在涨,这就意味着纸质图书依然在发行。说明网络对于纸质阅读的冲击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曹文轩谈到,我们这一代人对纸张有一种特殊的迷恋。“我们会研究一本书的封面设计、用纸类型、插图位置等等,会感受一本书放在手里的重量,这是网络所不能给予的。”“大概在我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纸质图书消亡的,因为纸质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纸文化。几百年,几千年建立起的文化,不是说你一个新的一个传播的方式,就可以一朝一夕就能够代替它的。”曹文轩强调。“对于作家来说,更不需要焦虑。因为网络上流行的东西,最后也要变成书。质量是作品的唯一选择。”
●王树增称作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军旅作家、《抗日战争》作者王树增日前做客中新网,解读《抗日战争》一书,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真相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谈及当下的文学与作家,王树增称,作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而在他看来,这种社会责任就是作家的道德。他说,作家必须“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派的人”。谈及对当下文学,王树增称,当下的文学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是托尔斯泰的时代了,它甚至也不是新中国初期的文学时代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媒体的样式增多,它逼着你去把你的文学思路打开。”但他也坦言,自己还是“有一个底线”,就是“文学家必须是文以载道的”。在他看来,“文以载道”是世界文学史演变至今必须遵循的。他说:“有人标榜‘我为艺术而艺术,‘我就是为我的艺术而献身的,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这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当一个人宣扬虚无主义的时候,或者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宣告了一种主义、一种政治主张、一种政治态度。人是社会动物,谁也别想离开。另外,只要是公开出版物,那么就必须承担其所传达的责任。”
●刘庆邦最新长篇《黑白男女》在郑州首发
著名作家刘庆邦长篇小说《黑白男女》新书发布会日前在郑州举行。来自河南省内外新闻界、文学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以及读者齐聚一堂,对刘庆邦的创作特点进行研讨,并分享了阅读《黑白男女》的感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白男女》是河南籍作家刘庆邦酝酿10年的长篇力作。该书以龙陌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为背景,以三个死难矿工家庭为主线,聚焦这些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重建,讲述普通百姓在灾难面前互相温暖、自尊自强自立的动人故事,凸显了人心的温暖和人性的尊严。
●王蒙推出中短篇小说集《奇葩奇葩处处哀》
《奇葩奇葩处处哀》是著名作家王蒙最近推出的中短篇小说集,该书日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收集了王蒙两年来创作的《奇葩奇葩处处哀》《仉仉》《我愿意乘风登上蓝色的月亮》《杏语》等4篇作品。作者说,这些作品聚焦的是“当代社会的土洋男女、城乡老少、高低贵贱的林林总总”,“表面上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洋相丑态,但背后勾画出飞速变化的世间百态,折射了命运的高高低低、坑坑洼洼、苦苦甜甜”。
●周洁茹《请把我留在这时光里》出版
近日,暌违文坛15年的作家周洁茹推出了最新作品《请把我留在这时光里》,并在这部回归之作中将15年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提起周洁茹,不少年长的读者可能并不陌生。她曾是“70后”代表作家之一,15年前以作品《中国娃娃》、《小妖的网》为人熟悉。但就在人气日渐高涨的时候,周洁茹选择封笔,随后前往美国读书,“当时我觉得我已经写的太多,再写下去很难有突破,那已经不是我想要的写作方式。如果暂时离开一下,能让自己得到休息”。在随后15年的时间里,周洁茹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后移居香港。在回归作中,她用细腻而略带感伤的笔触回忆那些可爱而又一个个离开的朋友、描刻自己焦虑而终归淡然的生活、写品尝到的爱情与亲情的滋味。由于收录的文章几乎均与“时光”有关,所以,周洁茹最终将书名定为《请把我留在这时光里》。无论是随笔还是短篇小说,周洁茹的文字均细腻而略带感伤。作家张悦然便在推荐语中表示,对周洁茹来说,写什么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所传达的那种情绪。骄傲、敏感、错乱与绝望,她独特的语言是令太多人沉醉的陷阱”。“如果我没有出国、没有走出去,也许到今天还在从事有点‘小自我的写作。我的优势就是写作的语言,这样也好,在国外停留十多年,可能我写的慢了、少了,但会写的好。”周洁茹笑称。
●三毛译作《清泉故事》首度出版
日前,三毛生前译作《清泉故事》在大陆首度出版。该书收录了三毛翻译的《兰屿之歌》《清泉故事》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为三毛的挚友丁松青所著,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台湾的兰屿、清泉两地和当地原住民交往的生活经历和心灵成长故事。全书另附50幅作者珍贵摄影作品,还收录了三毛的两篇详细讲述和作者心灵之交的文章。1969年,23岁的丁松青从美国前往台湾,在台湾东南海岸的兰屿小岛和清泉村庄生活,为当地的原住民服务,至今仍生活在清泉村庄。丁松青跟三毛初遇在兰屿,自此结下了20年的友谊。三毛眼中的丁松青“是一个大孩子,千山万水远离故乡的灵魂,在这寂静的岛上,默默地对雅美族的居民付出了他的爱”。《兰屿之歌》《清泉故事》既描写了兰屿和清泉当地“很真很淳朴丝毫没有被外在的世界感染”的原始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也描写了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当地年轻人的内心冲突。有感于丁松青和他笔下那些有血有肉的原住民的故事,三毛还亲自带出版社经理到深山拜访丁松青签下出版合约,并以感性轻灵的文字翻译了挚友的《兰屿之歌》《清泉故事》,以此将爱与希望传达给更多的人。
●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揭晓
近日,2015年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评选结果出炉,澳大利亚女作家苏菲·拉古娜(Sofie Laguna)凭借作品《The Eye of the Sheep》获奖。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以澳大利亚女作家斯特拉·玛利亚·萨沙·迈尔斯·富兰克林命名,是澳大利亚的文学最高奖,其首位获奖者帕特里克·怀特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此次获奖作家苏菲·拉古娜曾是律师和演员,三十多岁时才开始尝试写作。在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看来,苏菲的这部小说“非常精彩地讲述了爱与愤怒和这两者之间的微妙联系,以不加修饰、饱含能量又闪烁光芒的语言写成”。苏菲本人则认为,她的写作关乎角色内心的情感和对语言的精妙运用,两者有着同等的地位。
●美国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引进出版
美国亚马逊评选2014年百大最佳图书,《无声告白》力压斯蒂芬·金的《复活》和大卫·米切尔的《骨钟》,位列榜单第一位。近日,该书由读客图书引进,伍绮诗这个“80后”美籍华裔女作家也正式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无声告白》是伍绮诗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故事主人公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移民,他穷尽一生去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母亲则是地道的美国人,出生在跨种族婚姻家庭中的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只有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也因此收获了父母最多的爱和期待,但这却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小说的灵感来自伍绮诗的丈夫无意提起的一段往事:他七八岁时,曾看见一个同学把自己的妹妹推进了池塘。小女孩最终获救,但伍绮诗忍不住去想,如果妹妹失救而死,那会怎么样?于是伍绮诗在《无声告白》开头就写“莉迪亚死了”,这也是她历经四稿后最终做出的调整。目前,伍绮诗正筹备着第二本小说的创作,依旧着眼于挖掘家庭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她希望用自己创作的故事消弭种族和文明的误解:“在美国,亚洲人经常会被遗忘在种族话题的讨论之外:人们通常只会想到黑人、白人和拉丁裔。但关于亚洲人的讨论并不多。我希望以后这种情况能有所改变。”
●日本谐星又吉直树获芥川奖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由日本文学振兴会主办的第153届芥川、直木奖评审会于日前在东京举行。日本谐星又吉直树撰写的纯文学小说《火花》,和小说家羽田圭介并列荣获芥川奖,打破了80年来只有作家入选的记录。而生于台湾的东山彰良则凭借作品《流》获得直木奖。又吉直树1980年出生于大阪,从吉本综合艺能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说笑艺人的工作,与艺人绫部祐二组成相声二人组“和平”活跃于日本演艺圈。今年1月,又吉直树宣布将登场纯文学杂志《文学界》,以中篇小说《火花》作家出道。又吉直树初次撰写的小说《火花》,描述1个默默无名的谐星德永,再一次机缘下遇到艺人前辈神谷,后来接受前辈的条件“写我的传记”而被收为弟子,在一连串练习喜剧段子的过程中,也学到了搞笑的哲学观。自发布以来,《火花》的发行量已达64万部,并荣膺今年上半年日本畅销书排行榜亚军。
●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称欲望就是才华
有美国恐怖小说大师之称的作家斯蒂芬·金,他写过《肖申克的救赎》。去年6月,斯蒂芬·金发表了新作《梅塞德斯先生》,这是一个非典型的“警察抓贼”的故事。斯蒂芬·金的作品已经在全球销售超过3.5亿册,而且是当今世界读者最多的美国小说家。在美国,金同样家喻户晓。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好莱坞制片商的抢手货,有超过七十部电影和电视节目都取材自他的作品,《纽约时报》称呼他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但创作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金成功的秘诀是“每天读写四到六个小时”,在金看来,“如果你找不到时间进行阅读和创作,你不可能成为一个作 家”,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至少要创作两千字,“我早上八点一刻坐下,一直写到十二点差一刻,这段时间里,一切都真实自然。只需要用键盘敲出来。我估计能写1200到1500个词,6页书。”在一个笔记本上,金用沃特曼的钢笔创作了《追梦人》的初稿,他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处理器”。“我写故事,我喜欢写故事”,但如果问金为什要去写,金会说:“答案相当简单……我无法想象如果不写,我可以做些什么。”有人问金,你为什么要写这样可怕的故事,金回答:“你认为我有选择吗?”在另外一些场合,金的回答同样机智而且意味深长,曾经有记者问史蒂芬·金:“你认为上帝是好人还是坏人?”他说:“我想他还算可爱。毕竟我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只被原子弹炸过一次。”“你知道自己愿望的时候,就让你的主角代表着你去演绎这种愿望,让你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当然他总会有阻碍的。欲望就是才华,你只要有欲望你一定有才华,一般人的智商情商差距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