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惠,贺娟娟(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
城市化、高等教育规模及其地区差异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淑惠,贺娟娟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
本文通过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2005—2011年间的城市化进程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影响显著:全国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5358.785人;并且这一结果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有更大的作用,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最弱。我们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城市化;高等教育规模;地区差异;面板数据
城市化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城市化的进程,是人口“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探讨城市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传导机制、城市化与高等教育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而且迫切的课题。这可以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也有助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目标的达成。尽管关于一国城市化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关系已被中外学者们普遍关注,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探究城市化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差异,对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政策更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从现有的研究看,城市化对人力资本提升有很大的影响。路易斯托和邓肯回归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与人力资本提升的相关性,结论是: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力资本就提升0.144个单位,即平均受教育时间提高0.72年[1]。赖德胜、郑勤华对中国2000年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做了相关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2]。根据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分期会计账户,戴尔·W·乔根森和弗劳梅尼(Jorgenson and Fraumeni,1989)建立了一个收入、产品和财富账户体系,在这些账户中,人力财富的价值是非人力财富的10倍还要多[3]。他们还提出了一个美国教育部门的产出指标,其出发点是,尽管教育是一个服务行业,但其产出是人力资本投资。根据教育水平提高对所有学生一生中收入的影响,他们对教育投资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用这种方法衡量的教育投资和所有劳动力个人工作时间价值的大小相似。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投资增长超过了市场劳动力活动的增长[4]。
目前,对高等教育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人均GNP等。何志方分析了1996年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率、人均GNP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等一些因素后得出,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发展水平。他还以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作为衡量高教规模的指标,分析了我国近50年来其与城市化率的关系,认为我国城市化和高等教育的相关系数高达0.902,这与城市化与高教规模联动发展的国际规律是一致的[5]。何志方在2001年探究了142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后认为:城市化会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6]。郭书君、米红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1978—2002年的数据得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与城市化率和人均GNP有很强的正相关性[7]。曹升元、王进得出湖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3,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8]。马国贤运用回归方法分析了68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后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性[9]。刘铁、邬大光认为城市化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发展可以高效推动城市化进程[10]。
张淑惠、王潇潇则立足财政学视角,搜集各省的面板数据,根据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理论得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财政投入,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将增加近0.392个百分点[11]。
而对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现象,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赵宏斌以泰尔指数为标准分别测量了在校生规模在省级区域之间和在省级区域内部相对于区域经济(GDP)和人口分布的差异程度,认为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应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2]。文雯验证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积极有效作用[13]。张振刚、刘源、余传鹏实证探究了我国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对高等教育规模影响的作用,最后得出,教育经费投入对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贡献相对滞后;从动态角度来看,上年高等教育规模对当年高等教育规模也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面板数据模型中,也呈现出各区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对高等教育规模的促进作用是有差异的[14]。徐兵用一个创新的加权核密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的区域城市化差距,得出:据无条件估计,中国的区域城市化差距是7%-9%,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这种差距从13%-23%不等,通过内部迁移和30%的选择性投资增强这两个项目,减少了中部和东部地区之间大约4%的区域城市化差距[15]。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GDP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数量相关性,并且基本上都是基于某一区域或者全国的整体数据做实证分析,而没有关于我国东、中、西部的实证比较研究,考虑到我国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以及其他方面差异显著,做全国整体的研究会有局限性。因此,本文选择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各地区城市化率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作用,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提供分析和预测的依据。
城市化要求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迁移的一种有效方法则是升学,这对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另外,城市化需要农村人口从农村的生存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接受教育是农村人口适应城市生活和生产规范的重中之重,所以,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会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因此,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必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之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增加了,也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城市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本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有效地供应了各种专业人才和娴熟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会不断满足城市中每一个人在文化、经济、科学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所以说,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为高等教育扩招奠定了相应的社会基础。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未来也将会有很大发展。由中国建设投资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3)》认为,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城乡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到时城镇人口将超过10亿。这也就意味着,到那时中国的农村人口将减少1/3以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将达到3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各种各样的就业岗位也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高等教育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适时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扩大规模、调整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把学历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结合起来,从而紧跟社会脚步,应对时代挑战。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享受高等教育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相促进,带来了对劳动力的新的要求,即由对数量质量的双重要求转变为主要对质量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必然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以满足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而且,自身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易于接受再教育,也更易于被培训,且培训成本更低。
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来检验城市化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
模型中,Y为被解释变量,即各省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解释变量中,ratcity指城市化率,衡量城市化进程,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percGdp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addicti指第三产业增加值,这两个指标衡量地区经济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urrlevc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衡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perurhcdi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城镇居民收入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nfefd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衡量国家投入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1年全国31个省市(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数据样本,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地区数据”等为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及变量定义
高等教育规模的衡量有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指标,但由于人口分配在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一般都使用相对量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规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对量指标分为三类:1.每10万居民中的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各级教育中高等教育学生所占百分比。
本文对高等教育规模的衡量指标为“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因素我们采用了以下指标:1.城市化率;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第三产业增加值;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本文所涉及的变量定义如下:
表1 变量定义汇总表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5.0统计软件作为分析工具,以2005—2011年全国31个省市(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数据为样本,根据回归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squared 为0.689762,修正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red为0.680898,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从表2可以看到,城市化率ratcity的P值为0.0000,表明全国的城市化率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是非常显著的,而且,城市化率ratcity在方程中的系数为5358.785,说明全国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5358.785人。另外,从全国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ercGdp、第三产业增加值addicti、城镇居民消费水平urrlevc的P值分别为0.0153、0.0343、0.0506,说明,全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也是很显著的,而全国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perurhcdi、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nfefd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相对较弱。
表2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化与高等教育规模关系的地区差异,我们分别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如下:
东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squared 为0.817846,修正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red为0.802233,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从表3可以看到,城市化率的P值为0.0000,表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率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是非常显著的,而且,城市化率ratcity在方程中的系数为7405.125,说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7405.125人。另外,在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ercGdp、城镇居民消费水平urrlevc的P值分别为0.0015、0.0013,说明,东部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ercGdp、城镇居民消费水平urrlevc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也是很显著的,而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addicti、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nfefd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比较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perurhcdi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相对较强。
表3 东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中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中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squared为0.730813,修正可决系数 Adjusted R-squared为0.697851,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从表4可以看到,城市化率的P值为0.0001,表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率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也是非常显著的,而且,城市化率ratcity在方程中的系数为3829.090,说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3829.090人。另外,在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addict、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nfefd的P值分别为0.0280、0.0004,说明中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addict、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nfefd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也是很显著的,而中部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ercGdp、城镇居民消费水平urrlevc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比较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perurhcdi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相对较强。
表4 中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西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西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squared为0.378244,修正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red为0.329796,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一般,可能有其他的更为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因素,比如地方政策等。从表5可以看到,城市化率ratcity的P值为0.0407,表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率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城市化率ratcity在方程中的系数为1954.570,说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1954.570人。另外,在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addicti的P值为0.0654,说明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也是显著的,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perurhcdi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则弱一些,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ercGdp、城镇居民消费水平urrlevc、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nfefd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相关关系相对较强一点。
表5 西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根据上述实证的结果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城市化的两个特征性事实。首先,城市化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高等教育规模有着明确的促进作用。全国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5358.785人,显著提高了居民高等教育水平。此外,这种影响存在地区结构差异: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中发挥的作用远远更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7405.125人;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3829.090人;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率每增加1%,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将增加1954.570人,显然,这种差异不能简单用城市化率来解释,而是必须考察城市化之外的其他局限条件。
我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继而为深化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提供了条件并使得市场经济的联系更加迂回细密,具体到对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则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细密的分工简化了工作,创造了更加简单机械的劳动岗位,使得对相应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下降,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更多的具有协调、组织能力的人才以及创新性人才进行更高端的工作,使得对相应劳动力的技能要求提高。总体而言,城市化创造了更多的复杂劳动岗位,也就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除了绝对数量的增长带来的需求规模变动之外,更广泛的高级劳动岗位还使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前景更为稳定,风险的降低和需求的增加意味着人力资源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更高,因而直接激励劳动者以及潜在劳动者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同时发生的是,高等教育规模增加也为更加复杂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提供了劳动力条件,进而进一步升级城市产业和提高经济效益,于是更高的收益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进而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良好的条件下,二者会形成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互动关系。
城市化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关系在地区结构上表现出的显著差异,则是由于地区产业结构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地区差异造成的。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外开放程度也较高,这就意味着沿海地区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并借助发达国家的营销、品牌管理、金融等高端平台进行发展,同时考虑到沿海地区还可以不断将落后产能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然有更好的条件并能够发展出更加复杂的国际分工链条,根据我们前述的分析逻辑,这将创造出更多的高级劳动力需求。于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率较高、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更为成熟,城市聚集和产业升级更为显著,也就导致更高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因此,我们看到在东部地区城市化伴随着更为显著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反之,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历程较短,城市化率较低,市场规模不及东部地区,这种影响也就随之递减。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要完成我国“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中部和西部地区不仅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还应该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还应主动扩张高等教育规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使得高等教育系统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1]Luisito Bertinelli and Duncan Black.Urbaniz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6,(1):80-96.
[2]赖德胜、郑勤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27-35.
[3]Jorgenson,D.W.and Fraumeni,B.M.(1989)“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and Nonhuman Capital,1948-1984”,in R.E.Lipsey and H.S.Tice(eds),The Measurement of Saving,Investment,and Wealth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27-282.
[4]Jorgenson,D.W.and Fraumeni,B.M.(1992b)“The Output of the Education Sector”,in Z.Griliches (ed.),Output Measurement in the Services Sector(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303-338.
[5]何志方.城市化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中的作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1(4):41-45.
[6]何志方.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1(9):27-31.
[7]郭书君,米红.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5):45-48.
[8]曹升元,王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J],求索,2007(6):117-118,140.
[9]马国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发展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3):41-49.
[10]邬大光,刘铁.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互动[C]//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5):28-30.
[11]张淑惠,王潇潇.财政投入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基于联立方程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15-20.
[12]赵宏斌.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省级区域分布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23-27.
[13]文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资源布局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53-59.
[14]张振刚,刘源,余传鹏.我国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对各区域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72-77.
[15]Bing Xu,Junzo Watada.Identification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gap:evidence of China[J].Journal of Modelling in Management,Vol.3 No.1,2008:7-25.
Urbanization,Higher Education Scal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by Provincial Panel Data
ZHANG Shu-hui,HE Juan-j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2,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scale from 2005 to 2011 in China by the panel data model.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quite significant effect is embodied like this:the average number of stud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s by 5358.785 per one hundred thousand persons with the increasing by 1%of national urbanization rate.That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it takes the greatest effec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scale in the eastern region,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and then the western region.Some policy-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at conclusion.
urbanization;higher education scale;regional differences;panel data
G649.21
A
1007-0672(2015)03-0023-05
2014-10-18
本文是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项目批准号:GERP1230)和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项目批准号:SGH12270)的阶段性成果。
张淑惠,女,陕西武功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公共治理研究;贺娟娟,女,山西临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