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2015-10-09 08:09丹豫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课外问卷

丹豫晋,姚 蕾

丹豫晋1,姚 蕾2

目的:探讨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家庭—个体)影响因素。方法:以1 690名中学生为被试先后两次取样施测,编制了信、效度较好的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结论:(1)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家庭—个体)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2)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价值取向与意向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具有较好的预测,积极体验与效益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预测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问卷;路径

1 问题的提出

章建成[1]等对中国8所城市(6个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认识与方法、习惯养成、外部条件及课业压力是妨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6个制约因素。其中,认识与方法、习惯养成因素为内部因素。罗炯等认为,健身的习惯与方法、健身兴趣及价值取向是制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内部因素,但健身兴趣及价值取向的影响力最弱[2]。有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认为主体自律是相对于环境润育和制度他律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主体自律是促成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在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3]。从大量相关研究中可以获得趋同一致的内部因素:个体的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体育习惯和行为方法。但是,这些研究的结论尚不能构建直接预测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路径。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几点思考:(1)在前人研究的结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体育锻炼习惯是个很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但大多研究都没有谈到体育锻炼习惯与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家庭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本研究将试图探索;(2)以往研究的结论多建立在广泛但粗浅的一般性问卷调查基础上,所采用的问卷各异性较强,信度、效度详细报告者甚少;(3)从构念角度讲,以往研究所反映出的内部因素表述不一、意义尚未厘清,这对于深入客观把握内部因素不利;(4)青少年群体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测量大多从研究者角度编制问卷略有不妥,容易产生研究结果的不客观性。青少年一般泛指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成年早期的较大年龄跨度,即使限制在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范畴,也要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不同群组的情况能否一致涉及到很多问题。因此,研究力求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编制信、效度较好的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然后探讨各个影响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力,并对路径进行详细讨论。

2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的初步编制

2.1 问卷的结构

为了了解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的理论构想和实际的适宜性,研究先后两次选取共20名初一到高二五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开放式访谈。问题涉及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体育锻炼对我的教育意义、我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的、体育锻炼和家庭支持的关系、我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等。第二次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和提高之前访谈问题的项目和质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所报告的制约因素初步编制了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问卷。

2.2 问卷项目的编写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项目的编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访谈结果,从中学生自主性选择项目入手,考虑到他们的切身感受。将归类整理出的访谈核心意义信息进行条目化、完整化、简洁化,并合并同类条目。量表编写采取以访谈为基础自下而上的思路,故不对题目进行过多删除合并,意义相近又略有差异的条目在初测中予以保留。第二是在前人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编制题项。最后问卷共包含77个题目构成项目池,涉及到课外体育锻炼认知、课外体育锻炼态度、课外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课外体育锻炼意向、家庭支持、偶像崇拜、积极体验、锻炼效益等方面问题。采用5点量表计分方式,从完全不赞成到完全赞成依次记为1 -5分。

2.3 问卷的预测

问卷预测的被试来自太原、长沙、杭州、沈阳、北京各市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学生,年级包括初一至高二共五个,抽样方法为从每一个中学中按年级随机抽取一个整班。问卷在班主任老师指导下按要求填答,填答完后一并收回。共抽取被试1 425人,除去无效问卷145份,有效问卷回收1 280份。被试年龄15.36±2.15岁。

2.3.1 项目分析

以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得分最高的27%和得分最低的27%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分界限,计算两组在每一题项上均分的差异,并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项删除。然后在每个题目上用高分组均值减低分组均值,再除以组距即得到每个题目的鉴别度。随后计算每个题与总分的相关,再将题总相关较小(r<0.4)的剔除。项目分析后留下16个题目。

2.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中的16个题项进行球形Bartlett检验,x2= 2 150.390,P<0.001,且KMO=0.919,表明非常适合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特征根值大于1的有3个公因子,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8.89%。通过对碎石图的观察,从第4个因子开始变得平缓,故取到第3个因子。进行极大方差旋转得到表1因子载荷矩阵,从表1中可知,各题项负荷值均在0.5以上。根据各题描述意义和特征,邀请教育学、体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硕士及博士3人对公因子进行命名。最后确定3个公因子分别为家庭支持和偶像崇拜(包含T25、T48、T49、T50)、价值取向与意向(包含T56、T58、T59、T75、T76、T77)、积极体验与效益(包含 T31、T32、T34、T40、T41、T42)。

表1 因素载荷、项目鉴别度和题总相关

3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分析及路径结果

3.1 被试情况

随机抽取太原市两所中学(含初、高中)初一至高二每年级一个整班(共10个班)的学生共486人为被试,年龄为15.01±1.92岁。剔除无效问卷,获得410份有效问卷。

3.2 测量问卷

测量问卷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自编课外体育锻炼的问答题和学生前一学期体育课程成绩。

3.3 施测方法

采取集体施测,教师以指导语帮助学生按实际情况填答,随即一并收回。

3.4 数据处理

运用SPSS 17.0进行问卷的因素分析,运用AMOS 17.0软件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分析和路径分析。

3.5 研究结果

3.5.1 问卷的验证性分析

结果表明,问卷各题载荷均在0.5以上,并达到显著性水平。一阶模型拟合指标均达到可接受范围。X2/df=2.10,GFI=0.92,AGFI=0.90,SRMR =0.048,NNFI=0.91,CFI=0.93,IFI=0.93。

3.5.2 问卷信度和关联效度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的克隆巴赫(Cronbachα)一致性系数为0.82。关联效度采用本问卷总分与被试前一学期体育课程成绩皮尔逊相关,r=0.63,达到显著性水平。

3.5.3 问卷各因素相对的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路径分析

图1 各影响因素相对的课外体育锻炼路径

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路径模型(见图1)。模型拟合指数均达到可接受水平。X2/df=2.33,GFI =0.91,AGFI=0.88,SRMR=0.064,NNFI=0.91, CFI=0.93,IFI=0.94。除积极体验与效益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路径系数0.13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外,其它各条路径均达到小于0.001的显著性水平,C.R.系数均大于1.96。标准化总效应如表2所示。从总效应表中可以看到,来自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的路径总效应都是相对较高的。

表2 标准化总效应

4 讨论

4.1 各影响因素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4.1.1 家庭支持和偶像崇拜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从图1中可见影响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7条路径。其中,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效应为0.40,价值取向与意向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效应为0.37,这两条路径均达到小于0.001的显著性水平。积极体验与效益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路径系数仅为0.13,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略有不同。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不仅对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有较好的预测,同时它对价值取向与意向和积极体验与效益两个潜变量均有较好的预测,路径系数值均是0.50。可见,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这一潜变量的重要性。从问卷题目来看,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主要包括家长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和物质上的支持、中学生个体对体育明星偶像的崇拜和模仿、体育媒介的吸引等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儿童从出生都是连续生活在家庭稳定的环境中,其体育兴趣、体育爱好、体育行为、体育习惯受家庭体育的持续影响。反复强化,形成对家庭体育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体育价值观念[4]。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5]。良好的家庭体育支持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意向,有利于孩子切身体验家庭体育带来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甚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建立孩子持续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因为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中学生崇拜偶像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偶像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热情、美丽、积极进取、才能出众、自信、乐观、爱国、奉献、敬业或正直无私等[6-7]。大多数情况下,中学生是不可能将榜样、楷模和偶像的严格定义区分开来的,因此,相对现实的偶像都具有榜样和学习的对象性作用。对于有体育明星偶像和榜样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多数认为偶像身上具有一种常人难以具备的个性品质和超常的体育技能。在体育明星偶像的感召下,他们不断的努力,追求个人的进步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的快乐。逐渐,这些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个体形成较稳定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有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学生中,很多个体利用闲暇时间在大众传媒,主要是网络中浏览他们所崇拜的体育明星的近况和战况。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8]。家庭的支持、偶像的崇拜和榜样作用、大众传媒的告知和教育功能共同形成了对中学生体育认知和行为的有利影响。

4.1.2 价值取向与意向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价值取向与意向因素的项目内容主要有“运动能保持我的身心愉快”“运动在我的生活中是不能缺少的”“把体育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很重要”“如果有舒适的运动环境,我会参与运动”“体育老师一般都很精神,我喜欢”“只有真正的喜欢,运动才有乐趣”等6项。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关键的词语:“保持”“不能缺少”“融入”“会参与”“喜欢”“真正喜欢”等,这些词语反映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念和将要准备行为,甚至行为保持的倾向,从语义内涵上和对行为的指导意义上来讲已经远远超出简单认知。在问卷因子分析的过程中,反映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的题目如“我运动,我快乐”“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我觉得体育运动和刷牙一样是必须做的事情”“体育运动最大的益处是开心”“未来社会的人得学会享受生活,运动就是一种享受”“运动是缓解学习压力最好的手段”等均因没有区分度而被剔除。这提示我们,中学生基本上都具有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95%以上选择5分值选项,但却没有95%以上存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要想使中学生把正确的课外体育锻炼认知转变成能够指导行为的价值观与意向还有相当的距离。

4.1.3 积极体验与效益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积极体验与效益因素包括运动耐受、自我效能、自立性、自我体验关注、积极效益等意义的题目。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效应仅为0.13,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积极体验与效益和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可能还会存在其它的中介变量或者调节变量,换句话说,中学生个体虽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与效益,但这种积极的体验与效益很可能在另外其它的活动中也能获得,甚至课外体育锻炼是其它活动的类似替代物也是有可能的,因此,积极体验与效益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预测力是很弱的。研究设想是否存在一个组织、维持并指导体育锻炼行为的情绪变量[9-11]影响着这一路径,或者正如一些研究者提出的应在自我效能中引入他人效能和推论自我效能来共同预测行为,这些深入的研究将有待进一步开展。

4.2 家庭—个体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中学生个体价值观与意向是其能否自主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家庭的体育影响可以说是最接近这个内因的外因。以往关于运动的动机理论高度强调了重视他人的作用(A-mes,1992;Deci&Ryan,1985;Ecles et al.1983,1991; Harter,1981,1987)[12],其中父母对子女体育参与动机存在的影响在本领域的研究中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及家庭成员对其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处在人生早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研究中以家庭支持为自变量,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为因变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家庭体育支持水平的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同时,问卷因子分析结果也表明家庭支持与个体内部因素可以共同测量一个潜变量,原因是家庭体育支持变量与中学生体育偶像崇拜、运动动作模仿等变量有很强的相关。因此,如果剔除家庭支持变量探讨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个体影响因素就可能降低各个因素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前文提到,章建成等认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认识与方法、习惯养成、外部条件及课业压力是妨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6个制约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外部条件、课业压力等因素是现有经济发展条件制约下的刚性因素,在较短的时期内是不可能有大的改观的。只有个体的内在因素(价值取向与意向、积极体验与效益、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等)在短期内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而且也是根本的致因因素。家庭和个体成长的关系是任何不可替代和比拟的。重视家庭体育支持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的影响,改善学校体育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真正整合有限有效的教育资源服务于中学生的终身体育。

4.3 中学生对体育和运动的认识

多数中学生认为,体育就是规定考试的那些项目,本土语言形容为“死板、老套、没意思的跑、跳”。但对运动形容起来就比较轻松,本土语言为“随便的玩,想跑就跑,想怎么跑就怎么跑,该跑就跑,该跳就跳!”进一步问道对体育和运动的喜好时,多数被访中学生认为,不喜欢体育,运动有那么多项目,玩起来又随意,喜欢运动,上体育课又教不了运动项目。体育和运动在中学生认识中是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体育一直以来被人们主观意义化,衍生出诸如“竞技化”等不该进入学校体育的东西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学生。随着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深入,即使是中学生也开始感受到充满竞争精神的运动带来的真正乐趣,并且在体育和运动之间划上了深深的鸿沟。这也提示我们,学校体育必须将体育融入运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运动快乐和价值。过去,体育教育可能把过多的目光放在如何科学地按照教育理念、规律和模式教学生,其实,深入学生所想、学生所要、学生所长再来谈如何教可能会收效更好。

4.4 关于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

乌申斯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就可以毕生享用它的利息”[13]。体育锻炼是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好习惯,这个资本使人受益终身。好习惯的养成是人行为的最高层次,因为人的行为包括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而好习惯就是自动性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习惯是经历了被动、自发、自觉而后自动化了的行为,它的养成需要付出坚持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内部动力因素和相应的外部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被动阶段,中学生可能表现为对体育锻炼的“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这时,家庭体育支持、学校体育兴趣培养和引导非常重要。在自发阶段,中学生可能表现为“既需内力,也需外力”,这时,他们对体育锻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经常需要家庭、学校创设一定的情境提醒和适时的外部监督。在自觉阶段,中学生可能表现为对体育锻炼的“不需外力,仍需内力”,这时,他们已经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醒和监督,基本上可以做到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但偶尔会有反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自己也可以做到自我暗示,直到发展到“既不需外力,也不靠内力”把体育锻炼当做一种“自然”,自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养成。从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认识到反思家庭、学校体育的教育,加强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内力教育,完善外力影响和监督的重要性。正如檀传宝在为《反思教育习惯》一书作序时所写到的“教育习惯在中国可能是最值得反思的问题领域”[14]一样,学校体育又何尝不是?

5 结论

(1)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家庭—个体)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

(2)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价值取向与意向两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具有较好的预测,积极体验与效益因素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预测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1] 章建成.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2):3-18.

[2] 罗炯.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选择与制约因素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1,18(6):94-100.

[3] 乔玉成.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机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1,18(3):88-95.

[4] 万益民.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21-23.

[5] 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5.

[6] 韩振华.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 2000(7):17-22.

[7] 雷开春,孙洪彬.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J].青年研究,2000(5):30-35.

[8] 张龙.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5):77-79.

[9]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 Hanin,Y.L.Successful and poor performance and emotions. InY.L.Ha-nin(Ed.),Emotions in Sport[M].Champaign, IL:Human Kubetucs,2000.

[11] 符明秋,龚高昌.积极情绪及情绪有益感知对运动竞赛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90-1492.

[12] The role of socializing agent on youth motivation in the physical domain.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Symposia[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supplement,46.

[13]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3:34.

[14]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6.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 iddle-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fam ily-individual)and Its Path Analysis

DAN Yujin1,YAO Lei2

Objective:the paper is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middle 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family-individual).Method:1690 samples fro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tested twice successively. The questionnaires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re compiled.Results:(1)The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of desirab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they can be used as a kind ofmeasurement tool;(2)Family support and the idol worship,value orientation and intention show predictive validity tomiddle 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while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benefits fail to reach significant level to predictmiddle 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influence factors;questionnaire;path

G807.2

A

1001-9154(2015) 02-0115-06

G807.2

A

1001-9154(2015)02-0115-06

10.15942/j.jcsu.2015.02.022

丹豫晋,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教育与干预,E-mail:saradanh@126.com。

1.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24;2.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4

1.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Sport Institute, Taiyuan Shanxi 030024;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2014-04-22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课外问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取经之路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