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苏全生,胡毓诗,伍文娟,张树玲
李 雪,苏全生,胡毓诗,伍文娟,张树玲
以户外体力劳动者这一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从其人群界定着手,查阅大量资料,从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对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阐述了该群体发生亚健康状态的风险和主要危害,并结合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特点,提出运动干预的对策,为今后有效开展该群体科学健身、体质监测及亚健康状态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运动干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健康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各行业的工作均面临许多非健康状态的困扰,其中慢性病、亚健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凸显的健康问题。不仅脑力劳动者出现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症状,体力劳动者同样深受其害。虽然体力劳动者从事以人体运动系统为主要参与方式的日常工作,但是由于劳动性质、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保障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制约,依然会出现慢性病、亚健康等症状,甚至在恶劣环境下易患职业病以及严重者猝死。特别是户外体力劳动者,作为体力劳动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日常生活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全社会应广泛的关注这一特殊劳动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存质量。
体力劳动者是脑力劳动者的对称,指以消耗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他们一般不担任管理工作,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建筑等以体力劳动付出为主的行业。目前我国的体力劳动者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业的基层工作人员;直接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者;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邮电等部门的生产工人[1]。
户外体力劳动者主要指露天作业的或者非室内的体力劳动者群体。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人群界定范围。户外劳动者在很多新闻报道中被称为“露天劳动者”,常见的人群有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园林工人、电工、司机(出租车、公交车)、水暖工、电焊工、搬运工、快递员、交通协管员、煤矿工人、地质勘探人员、高空作业工人、水上作业人员等。从劳动强度和工作空间划分如下:(1)按劳动强度可以分为:I轻劳动、II中等劳动、III重劳动和IV极重劳动四类。(2)按作业空间可以分为:地上作业、地下作业、高空作业和水上作业、水下作业等几类人群。不管该人群如何界定划分,其工作环境均指在户外。户外体力劳动大多以重体力劳动为主,其工种特殊性使得青壮年(20-50岁)男性劳动者成为其主要劳动群体。
2.1 亚健康的定义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指出,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通过界定健康和疾病“两端状态”来清晰化“中间状态”的亚健康,是亚健康概念和范畴研究的重要途径[2]。
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躯体方面可表现有疲乏无力、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等;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3]。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上述3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2.2 户外体力劳动者健康状况的生物学评价
2.2.1 身体状况
恶劣的工作环境、不良的作息习惯等都对户外体力劳动者的身体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环卫工人,长时间在户外从事垃圾清扫、转运工作,工作环境较差,呼吸的空气中除了垃圾散发的异味,还有大量的汽车尾气,久而久之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环卫工人的亚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不适[4-6]、血压、血脂异常等症状[7]。再如煤矿工人,程先峰[8]调查发现,煤矿工人面临着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风险大等状况,从而导致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不断攀高。各种压力及工作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甚至酗酒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许多煤矿工人患有消化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由于群体性劳动和居住比较密集,一些传染性疾病,如HBV病毒携带状态也存在一定的群集现象。卢汉义、郭峰、王瑞等人研究发现,煤矿工人常更易引起职业相关性疾病,如胃病等,煤矿工人的胃病发病率为56.6%,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并且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也远远大于普通人群[9]。
2.2.2 心理状况
由于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压力,都对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心理压力大,幸福感低[10],较容易产生愤怒、不满、孤独[11-12]等心理问题。宋志方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煤矿工人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煤矿井下作业工人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尤其在躯体化、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方面较为突出[13]。吴真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因子都非常显著低于一般人群[14]。李睿等人也通过研究表明,建筑工人长期从事普工、架工、泥工、抹灰等高风险的工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活状况较差,身体健康存在提前透支的风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极容易产生不满、自卑、绝望的心理问题[15]。
2.3 户外体力劳动者健康状况的社会学评价
2.3.1 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环境
户外劳动者因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忍受高温天气、严寒气候、粉尘污染、噪音污染、有害气体、高危险性等艰苦恶劣的工作条件。赵永华等人研究分析,煤矿工人是一组特殊的人群,尤其是井下作业的煤矿工人,他们长期在野外或井下工作,作业环境恶劣,通风照明不良、噪声强度较大、工作空间狭窄拥挤、高温高湿、作业场所粉尘,生命时刻面临着瓦斯中毒、爆炸和塌方、透水等威胁[16]。李芳薇[17]等人在2012的调查中也提到,中国煤矿主要为地下开采,物理环境通常为阴暗、狭窄、高温、高湿的工作空间,工作危险来源于环境中的污染因素(如强噪声、粉尘、有害有毒气体等)和工作危险性因素(如水、火、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机械伤害等)。
2.3.2 户外体力劳动者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
户外劳动者大多属于低收入人群,福利待遇较不完善,许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户口、医疗保险、退休金、子女入学、住房公积金等问题难以解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工人们的应有权利难于得以保障。李睿等人在2005年的调查中显示,城市社会的福利政策经常不能真正平等地惠及民工。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工的年收入较低,并且被拖欠过工资的农民工比例较高[15]。吴睿鸫在2013年发表在《法制日报》中的文章也提到,在上海,以建筑工人为例,目前有在建工地近7 000个,常年施工的建筑工人有四五十万人,可以想象,全国每天将会有数以千万的人员在雾霾环境下工作。还有,全国近50万快递业从人员,仍旧吸着“霾”走街串巷,向客户送快件。此外,许多环卫工人在重度污染空气中,继续为城市美容。目前,对于在雾霾天气下进行工作的户外劳动者,相关政策还比较笼统、粗糙,存在着不少真空地带[18]。
2.4 户外体力劳动者发生亚健康的原因分析
(1)工作环境差。粉尘、噪音、微波、电磁波、高寒高温等长期的不良因素都会造成户外体力劳动者容易身体疲劳,导致身体不适、精力下降[15]、机体水盐代谢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疲乏、反应迟钝[19]等人体不良反应。
(2)劳动强度大。户外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种大多需要高度集中的精力,工作者自身处于危险的工作环境及长时间的机械性动作,都使工作者过度紧张。
(3)生活负担重。户外体力劳动者的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户口、住房问题、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问题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是亚健康形成的一大因素。
2.5 户外体力劳动者发生亚健康的危害
亚健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劳动生产力的下降、慢性病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增长,这不仅是个人、家庭与社会经济和健康资源的损失,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压力,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20]。亚健康状况的危害不仅涉及到个人、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1)亚健康状态可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特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21]。
(2)多数亚健康状态会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
(3)心理亚健康极易导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
(4)严重亚健康可明显影响健康寿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残。处于亚健康的人在遇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即“过劳死”[22]。
3.1 体育运动对人的积极影响
运动医学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缓解疲劳、促进健康的有效方式[23]。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体容易疲劳,疲劳应激将引起免疫细胞的分泌受限,导致疾病加重[24]。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体正常生理周期的调整和积蓄体能,这有益于增加人体抗疲劳能力[25]。体育运动还能够促进全身“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从上至下统一协调,使人体各级机能得到全面提高,从而改善各系统的功能[26-27]。例如,可提高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取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分泌,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敏捷;可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能力,直接阻止了亚健康状态的转化,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更加协调[28];可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呼吸与消化系统的功能、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体育运动还能调节运动者的心理状态。有氧运动能调节大脑神经系统活动,释放一种名为β-内非肽素,有助于缓解和消除烦恼、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29]。同时,还能使人在运动中产生愉快感、舒适感、流畅体验、满足感、充实感,呈现出一种总体心理良好状态。此外,体育运动也是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最好形式,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还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联络与他人的感情[30]。
3.2 体育运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
人们对“体育运动”与“体力活动”这两个概念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以至生活中经常交换使用。但这两个概念具有本质的区别: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所引起的、导致在静止的能量消耗的基础上能量消耗增加的任何身体运动;而体育运动则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可重复的,旨在促进或维持一种或多种体适能的体力活动。可见,体育运动不等同于体力劳动,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客观锻炼效果和主观情绪体验两个方面。
(1)客观锻炼效果。多数体育运动都是人体全方位的活动,能促进心、肺等内脏器官功能全面增强,会动用身体的大部分骨骼肌肉参与。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伸、屈、转、展、跑、跳等动作,上下肢、躯干、头颈部等身体各部位都会得到锻炼。由于体育运动往往要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心脏的射血,肺脏的换气,甚至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等都要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因此,心、肺及神经系统也能同时得到很好的锻炼,增强功能。而相反,体力劳动中很多工种要求劳动者长久采取某种固定的姿势,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作连续的局部运动。长期以往,那些参与工作的部位的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往往初期会健壮、发达,但若劳动强度较大、频率较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则容易疲劳,甚至劳损;而没有参与工作的肌肉、骨骼则相对萎缩、无力。长期固定部位劳动,人的身体就会不匀称。体力劳动虽然时间较长,但并不需要心、肺等发挥最大能力,所以对身体的心肺功能的促进效果不明显[31]。朱琳等[32]通过比较广州市中青年脑力和体力劳动职业女性的身体素质,发现体力劳动对中青年职业女性的大部分身体素质并不一定有促进作用,体力劳动不可以作为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手段。
(2)主观情绪体验。体育运动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在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环境中进行,体现主观意识。且体育运动过程中有协作、有竞争,气氛活跃,可宣泄情绪、调整心态、愉悦身心。Lafontaine等[33]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Skriner等[34]认为长期进行有氧运动,能够提高体内意识和体能,从而增加或者改善运动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这有益于积极心态的形成。可见,体育运动可以增强自信,体现自我价值,它对于完善一个人的人格、增强幸福体验、降低抑郁以及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王金红[11]也在研究中提出,丰富建筑工人的业余生活,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技能竞赛、体育比赛、户外运动等,帮助工人之间建立工作以外的相互联系,增强合作与沟通,帮助工人获得对建筑企业的归属感。而体力劳动则是在相对较差的工作环境中开展,是在某种压力或目的下的行为,被动的进行单一肢体或器官的活动,人们往往心情压抑,倍感压力,会产生负面情绪。工作环境不良所带来的压力会导致个体陷入倦怠等压力症状。个体在工作场所中感知到压力后会引发负性情绪反应(如愤怒、焦虑等),最终可能会导致反常行为的发生[2]。
3.3 户外体力劳动者体育运动方式的选择及基本要求
3.3.1 运动项目选择的依据
(1)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体育运动也要尊重兴趣,只有尊重个体的主观意愿在运动过程中才降低负面情绪。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2)身体状况。运动项目的选择,还需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严格来讲,长时间未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在运动前应进行必要的健康评价与风险评估。运动是有风险的,常见的运动风险有年轻人猝死、成年人突然心脏意外。户外体力劳动者如处于亚健康状况,运动前更应询问医疗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测试,并填写知情同意书。再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3)社会因素。户外体力劳动者普遍收入较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生活环境狭小,所选运动项目应符合其相应的条件,应做到经济、安全、省时、易学等。运动项目不宜激烈,应缓和有趣。多考虑群体性项目,增加人际交流机会,达到调解情绪、增进交流的目的。
(4)工作特点。关于运动部位的选择,应注意结合劳动者的工作特点,主要以其日常工作劳动较弱的部位为主。主要以上肢劳动为主的人群,如搬运工人、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应选多锻炼下肢;以下肢劳动为主的人群,如快递人员,则应选择锻炼上肢的体育运动。以达到体全方位的活动,促进身心的健康。运动方式的选择参考表1。
表1 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
3.3.2 运动的基本要求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的制定,采用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RPE)。根据健身者运动时主观感受疲劳的程度,可以确定运动强度大小是否适宜。此方法较为简便易行。虽然RPE评级表时借助运动时的主观感觉来运作,但研究显示[35],若把使用者的RPE数值乘以10时,与运动时的实际心跳率很有显著的相关。因此,RPE可以颇为有效地用作估计使用者运动时心跳的根据。
(2)运动时间:每天保30min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是预防疾病的最小量[36-37]。一般是运动强度大,则锻炼时间短,运动强度小,则锻炼时间长些。
(3)运动频率:运动频率即指每周参加运动的次数,每周锻炼次数要保证在3-5次。每周运动2次以下,不足以使最大吸氧量得到足够的提高,而运动过于频繁,会造成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38]。
(4)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十分重要,尤其是对易损伤的部位的活动,不但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缩短机体投入工作的时间,而且还能使运动损伤发生率降到最低。
(5)循序渐进原则:运动的目的是要改善身体的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因此运动的内容应该由少到多,程度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并逐渐适应。
(6)经常性原则: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健身者应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充分认识到运动的长期效应和作用,不能急于求成,想靠几次锻炼就达到目的。
(7)年龄在40岁以上或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者,应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运动。
(1)户外体力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压力不断上升,他们的身体、心理状况均受到潜在的威胁,加之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与较高强度的工作量,导致这部分人群存在亚健康的可能性较高。
(2)体育运动具有优化人体各系统功能,调节心理状况,改善人际交往,简便易行,易于推广等优点成为缓解亚健康,恢复健康的最佳选择。
(3)对于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状况的干预,应全面考虑,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和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综合制定运动处方,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
[1] 黄汉江,建筑经济大辞典[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2] 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亚健康的范畴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2-4.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4] 梁恒进,覃倩萍.环卫工人上呼吸道疾病和免疫水平的监测[J].中国公共卫生,1993,9(9):399.
[5] 李丽桃,雷泽辉.广州市环卫工人健康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7,14(4):168.
[6] 梁立徽,林嗣豪.某市环卫工人肺功能的追踪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2):93.
[7] 胡军,黄晓睿,刘小毓,等.广州市天河区环卫工人体检资料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23.
[8] 程先峰.基于3576份体检报告的煤矿工人健康状况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2(5):355-356.
[9] 卢汉义,郭峰,王瑞峰.煤矿工人胃病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2):1813-1814.
[10] 庞越.煤矿工人压力状况、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
[11] 王金红.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J].心理健康,2011,26(5-6):152-154.
[12] 王兴超,王楠,张莹.山西省农民工孤独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54-556.
[13] 宋志方,鹿德智.煤矿井下工人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48-50.
[14] 吴真,王琼,李洁.井下矿工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45.
[15] 李睿,唐李雅宁,陈扬,等.北京地区建筑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J].建筑经济,2005,8(274):13-17.
[16] 戴福强,赵永华,蒋秀兰,等.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5):1829-1830.
[17] 李芳薇,袁震宇,李永娟.工作环境压力源对煤矿工人反生产行为和安全的影响[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2(6):20 -26.
[18] 吴睿鸫.让户外劳动者穿上法律防“霾”服[N].法制日报, 2013-02-01(07).
[19] 吴佳哲,付晓磊,王洪军.建筑工人在高温高空作业下的生理应激变化[J].职业与健,2011,27(20):2303-2304.
[20] 于春泉,刘洋,汪洋,等.3568例亚健康人群人口学特点的分层分析[J].天津中医药,2006,23(1):20-23.
[21] 褚建平,蔡云生,常向东,等.煤矿工人工伤事故与人格、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664 -665.
[22] 陈方才,王汉华.健康、亚健康与疾病[J].旅行医学科学, 2008,14(2):5-7.
[23] 张杏波.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群体干预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53-55.
[24] 魏毅.对亚健康人群运动康复的实验性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2):112-115.
[25] 樊炳有,王春生.析体育与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3(23):37-39.
[26] 高峰,马越亚,翟寿涛.健身锻炼对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2002,22(4):46-47.
[27] 张玉祥,肖好玲.亚健康运动处方的探究[J].潍坊学院学报, 2007,7(6):138-140.
[28] 牛雪松,关于运动处方与亚健康的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4):146-148.
[29] 张文高,梁锡华.全民健身运动处方实用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4):377-379.
[30] 韩永君.体育运动对亚健康干预的分析与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1):140-142.
[31] 杨中兴,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运动[N].健身健美.2003-04-15.
[32] 朱琳,戴霞.中青年脑力与体力劳动职业女性身体素质的比较[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1):38.
[33] Lafontaine TP,DiLorenzo TM.McDOnald DG.Aernbic exercise and mood A brief review,1985-1990[J].Sports Medicine, 1992,13(3):160-170.
[34] Skrinar G S,Bullen B A,Greek JM,McArthur JW.Effect of endurance training of body consciousness in woman[J].Perceptual and Sport,2001,62:485-497.
[35] Utter,A.C.,Kang,J.,&Robertson,R.J.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Medicine:Current Comment:Perceived Exertion[M]. Indianapolis,IN:ACSM,2001.
[36] 方进隆.增进有氧适能的运动处方.体育学刊[J].1998,(1): 125-126.
[37] 张缨,冯美云,吴昊,等.有氧运动训练对大鼠下丘脑食欲调节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1):19-22.
[38] 张玉祥,肖好玲.亚健康运动处方的探究[J].潍坊学院学报, 2007,7(6):138-140.
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风险分析及运动干预
Health Risk Analysis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Outdoor M anual W orkers
LIXue,SU Quansheng,HU Yushi,WUWenjuan ZHANG Shulin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 is outdoormanualworkers.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is special group of population and large quantity of literature,the paper evaluates and analyzes outdoormanualworkers'health condition.It further elaborates this population's risk of suffering from sub-health condition and its harms.Exercise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work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ir future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fitness undertakings,physicalmonitoring and subhealth researches.
outdoormanualworkers;sub-health;exercise interven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G804.2
A
1001-9154(2015)02-0110-05
G804.2
A
1001-9154(2015)02-0110-05
10.15942/j.jcsu.2015.02.02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012BAK21B01-4);四川省体育局资助项目(13STK16);“国家体育总局、四川省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李雪,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促进,E -mail:lixue2078@126.com。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四川成都610041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41
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