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绮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然而很多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沿袭了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无特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基层音乐文化需求等问题。笔者以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 应用型 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明确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目标任务。但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不能完全承担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由麦克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包含音乐专业在内的艺术类专业是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音乐专业的一次就业率不到20%,而通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一些大学生实现了“弹性”就业,但签约率仍然不高,形势不容乐观。
在音乐培训市场异常火爆,音乐类专业的招生形势节节高攀的形势下却是社会对音乐人才的“供过于求”,其间的高投入与毕业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学生的切身利益。
一、相关概念界定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前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二、地方高校在音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模糊,一味模仿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沿袭了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自觉地向专业音乐院校靠拢,以至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特别是基层社会多样化的音乐需求。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就业需求脱节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没有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设置,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音乐学科专业来说,专业设置没有与就业需求紧密联系,从音乐专业的就业来说,传统音乐教育趋于饱和,而新兴的音乐传媒、音乐制作、音乐演艺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可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并没有积极、及时的进行相应调整,造成学科专业与就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三)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地方高校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几近雷同,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存在师资不足、设备有限等问题。
三、提高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
地方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也不同于职业技术院校。应本着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把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科学对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将音乐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定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社会、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基层文化单位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这一定位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遵循本科教育规律,同时充分考虑学校整体定位和音乐学专业的实际,有利于本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围绕这一定位,制定音乐学专业“五年的建设规划”,并根据人才市场和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和修订建设规划,力求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本专业的办学定位。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从音乐专业的就业来说,传统音乐教育趋于饱和,而新兴的音乐传媒、音乐制作、音乐演艺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湖南科技学院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积极、及时的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是整合基础课,突出课程共性,求其面广而不求其深,如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将原来的《视唱练耳》《乐理》课合并为新的《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使理论课程音响化、实践化。其次,将选修课程分为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模块、专业延伸模块、专业素质拓展模块三大模块,开设音乐制作、艺术管理學、声乐教学法等课程,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切实加强学生的理论功底、动手能力,避免学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湖南科技学院注重建立健全专业化教师队伍,从教师的资格认证、培养、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拓宽教师培训途径和管道,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同时,把一些音乐、科研方面的学术带头人、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有专长的音乐人才“引进来”,比如相继聘请国内著名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教授、现华南师范大学博导郭声健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朱咏北教授为客座教授,外聘德籍钢琴教师,邀请原《人民音乐》主编于庆新老师、《音乐创作》主编邹启炎老师来我校讲学,夯实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实现多元化。
(四)开设本土民族音乐特色课程模块
教育部多次指出,高校办学应该有自身特色。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湖南科技学院以湘南瑶族音乐文化研究为龙头,加强江永女书、祁阳小调、祁剧等地方民歌特色研究,设置民族音乐教育特色课程模块,开设了《地方民间音乐赏析》《瑶族民歌演唱》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课程。
(五)加强艺术实践,推动学生就业创业
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湖南科技学院也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首先是在实践课的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践课程选修模块,声乐方向增加了歌剧排练、声乐演唱与表演、瑶歌演唱、意大利歌曲等选修课程;器乐方向则是增设了西洋管乐排练、民族管弦乐队排练、电声乐队排练等课程。然后,在艺术实践上,定期举办音乐会、主题晚会、班级晚会、声乐专场、器乐专场、“三下乡”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科技学院积极组织、参与到各项比赛中,比如“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基本功比赛”、“三独比赛”等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两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比赛,成绩斐然。最后是实习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开展,都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创新,抛砖引玉,探索具有地方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徐飞.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J].人民音乐,2008,(03).
[2]尹爱青,王稼之.基于主体性目标体系的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研究[J].人民音乐,2010,(12).
[3]陈玲玲.地方高校公共服务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艺术评论,2012,(04).
[4]蒋小燕.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以高师音乐教育键盘艺术为例[J].艺术评论,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