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的唱腔艺术研究

2015-09-29 00:34张亚利
艺术评鉴 2015年18期
关键词:唱功旦角戏迷

张亚利

摘要: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本文以王派小生创始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为研究对象,以她的唱腔技术为支撑,对王派小生唱腔艺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王素君 唱腔艺术

一、唱腔技术的转换

王素君作为老一辈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不仅创立了王派小生艺术,更有《必正与妙常》、《王金豆借粮》等经典作品为广大戏迷所喜爱,这些一方面要得益于王老师扎实的唱功,另一方面则与她精彩的人生经历有关。王素君刚开始学唱戏时唱的是旦角,后来改唱小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才让她的唱腔听起来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而在王素君由旦角转唱生角的过程中,她的唱腔技术的转换则是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包括她改唱小生之后所演唱剧目的技术支撑都来源于这个过程的转换。

按照戏剧界的行话,“唱”亦是“唱功”,“唱”是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戏曲演员立足舞台的基本前提,在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诚然,作为戏曲这门综合艺术的最终实现者,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唱,念,坐,打”四项基本的表现手段,即“四功”,但“唱功”在戏曲表演演唱中的首要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诚如戏曲老艺人所言:“子弟无音,犹如客之无本”,的确,一个演员只会唱是不行的,但实践证明,唱功不过硬,是很难唱响的。①

在王素君21岁那年,由于剧团要排演《陈妙常》,生角演员缺乏,王敬先便提议让王素君改唱小生。俗话说的好“隔行如隔山”,旦角和生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要从原来的女性角色转化为男性角色,王素君一下子慌了神,“这该从哪里入手呢?怎么才能唱出男人的声腔呢?”

二、打开胸腔 混声演唱

赵峥提示王素君,演唱生角时要彻底撇开旦角的女性化基因,唱腔不能过于柔弱,要体现出男人浑厚的特点,演唱时要投入,把自己比作男人,站在男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王素君听后茅塞顿开,经过反复的练习和琢磨后,她发现祥符调发声多采用二本腔,又叫“二本嗓”,即“假声”,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诞生的一种用声方法,随着女演员舞台中心位置的确立,为了适应女演员的嗓音调门,演好“生旦戏”,男演员仍以固有的声腔流派为基础,采用“同腔同调”(或曰“同调平行”)的办法,以“二本腔”应工,女演员二本腔则是由于自身音乐声腔表现的需要,行腔中多加了花调,而且强度的提高了调门,所以唱出时已多不能用本腔,只好捏造出“假嗓”,②声音高而细,具有奔放明朗的特点。用这种声音唱旦角还好,如果用这种细细的声音唱男人的声腔,不仅有些男女不分,听久了观众也会不耐烦。怎么办?王素君经过一番揣摩后发现,豫西调音域不高,属下五音,既5 4 3 2 1,唱腔多用大本腔,又叫大本嗓,多采用真声演唱,唱出的声音圆润、粗壮,演唱中哭腔运用的多,不正适合演悲情戏吗?打定主意,王素君决定借鉴豫西调的“真嗓”,结合着自己祥符调的“假嗓”,二者混合着唱。中低声音采用真声大于假声的混合声,进入小字组二组的d时用假声多于真声的混合声唱。

三、打开鼻腔 高位置演唱

经过紧张的排练,由王敬先、王素君领衔主演的《陈妙常》终于上演了,令王素君意想不到的是,此剧一经上演,她便以她那憨厚而略带沙哑的嗓音、鲜明的人物形象征服了观众,一下子成了名人,散场后不停的有观众来后台找王素君,想看看一个女子是如何唱出男人的声腔来的。看到这么多观众喜爱自己,王素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法,下决心要在生行中闯出一片天来。

自那以后,王素君不仅有了自己的戏迷,还和王静先、王秀兰二人一起被称为“汴京三王”,所到之处受到了戏迷们的热情追捧,掌聲如潮,但王素君并没有因此而自满。

当时的开封是名人名家的集中地,各地来交流演出的团体很多,其中对王素君帮助很大的是中央乐团的到访。乐团的艺术家们利用业余时间教豫剧团的演员学习认谱和乐理知识。好学的王素君不仅学会了基础知识,还积极的找乐团的歌唱演员学习西洋的发声方法。

王素君老师能有今天的成就不仅来源于自身的勤奋努力,更源于她有着一股爱钻研爱学习的劲头。如今的王素君已离休近二十年了,早已白发苍苍,但她仍然不舍戏曲这块阵地,只要接到戏迷的邀请,她还是会出现在剧院或戏曲插座中,为他们演唱。在她的家里,经常见到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戏迷来向她学戏,王老师都是无偿的尽心尽力的去教,从不端架子,有时甚至自掏腰包购买戏装供前来学习的人使用。有人说她傻,她却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如果没有好心人收养我,没有戏迷的支持,哪会有我王素君的今天?人家能来找我学戏是看得起我,我老了,能为戏曲这行多做一点是一点吧”。语言简单而质朴,没有一点的矫揉造作,无不诠释着一位老艺术家的德艺双馨!也为我们后辈的学习树立了榜样!

注释:

①阎立品:《阎立品自传》,《地方戏曲艺术》,1986年第4期,127页。

②王振南:《关于豫剧的源流与发展》,《戏剧新报》,1951年8月16日。

猜你喜欢
唱功旦角戏迷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我家的戏迷外公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王秀玲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小戏迷登台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既要“唱功”也要“武功”
京剧四大须生唱功分析
丁洋澜??《小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