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坚
日韩学者笔下的李贽
彭志坚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个性鲜明的人格,以及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和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不但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史学研究的热点人物,在日本和韩国的中国史学研究中,也是一个受到广泛重视的历史人物。
日韩学者有关李贽的论述很多,有的是研究李贽的专论,有的是其他专题研究中涉及李贽者。其中,研究李贽的专论,受到许多国内学者关注,而其他专题研究中涉及李贽者,则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对以上两者的全面考察,能更客观地揭示李贽对日韩两国学界的影响,明确李贽在东亚文化圈中的地位。因此,本文试就个人阅读所及,对日韩两国学者涉及李贽的论述作挂一漏万的绍介。
一
在日韩学者心中,李贽是“思想家”,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启蒙思想家”。当然,他还是一个“实学家”,一个“有识之士”,更是“阳明学大家”“左派阳明学的代表人物”“真正给予程朱理学以致命打击”的人。还有学者援引学者陈万益的观点,称李贽为“异人”“学者”“烈士”、“晚明小品作家的代表”。更有学者在探讨东方历史上个人人格概念的出现时,将他与王阳明并列为最早“接近个人中心的观念”的东方人。由此可见,李贽在中国乃至东方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受到日韩学者的推重。
日韩学者论述李贽的思想,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童心说”。李贽的文艺革新思想疾风怒涛,惊世骇俗,而其中的代表就是“童心说”。纵观日韩学者涉及李贽思想的论述,“童心说”被提及的次数也是最多的。韩国安东大学国学部李钟虎教授认为李贽“童心说”的形成是受颜山农思想的影响和启迪。韩国高丽大学朴钟学副教授认为“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他分析道:从“童心说”出发,李贽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怨”“恨”“发愤”等问题,要求文学“顺其性”,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表达见解,认为作家的风格由其品性所决定,只有由童心出发创作出来的文学,才能成为真文学,达到“化工”的境地。也是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认为文学会随社会变化而变化,肯定民间文学。最后,指出李贽评价文学的标准是童心,“童心说”推动了俗文学理论的发展并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汤显祖、公安三袁兄弟所受影响为大,在他们的努力下,晚明的俗文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子美学构架》的作者韩国岭南大学美术系河姃和博士认为,李贽的“童心说”是浪漫美学思想,它对朱子和谐美学理想进行了全面反驳,自觉地从主体出发,确立主体在美学中的崇高地位。就审美理想而言,这种美学思想渗透的已是近代崇高美的理想。而正是朱子美学架构中的内在矛盾,为“童心说”的产生酝酿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契机。
(二)史学思想。根据韩国安东大学李润和教授的统计,1957年至2004年的近50年里,韩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关于明末清初史学的论文有20篇,其中9篇的主题是李贽。而在这9篇论文里,有6篇发表于80年代。李贽史学思想研究的代表学者是申龙澈,9篇论文里有7篇出自他的手笔。申龙澈对李贽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对在历史叙述上不带职业性的李贽的极自由的历史立场和叙述,从失望和挫折、迫害和激情中通过从容的生活进行批判,又以独特的视角理解中国历史,评价中国历史,他对李贽的修史态度、六经皆史说、循环史观、是非无定、“非道学,赞事功”的认识等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分析结果为根据,整理李贽的人物历史和对客观时代批判的认识,而且仔细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对李贽形象的政治接收。
(三)妇女解放思想。李贽曾撰文批评妇女祸国的谬论,对他的论述,韩国新罗大学历史系尹美英教授深以为然,在《明清及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酝酿》一文中发出“李贽之论,可谓痛快淋漓,卓有识见”的赞叹。此外,文中还提及李贽对男女智识上的平等的有力论证,对禁止妇女改嫁的观念和行为的深恶痛绝,对那些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而热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的赞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李受珉博士则重视探讨明清妇女解放思想萌芽后妇女的命运,他指出,虽然明清时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李贽、颜元、汪中、袁枚等都曾就妇女的“节”“礼”“学”“见”等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整个社会的总体看法并未能因之改变,妇女的悲惨命运也就未能有实质性的变化。
二
李贽的思想对明清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东亚思想文化交流的影响,引起日韩学者的浓厚兴趣。
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小松谦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金文京教授在《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一文中谈到李贽对明代后期元杂剧受重视趋向的确立的影响。文章指出,在元代知识人中,曲是词的变体,当时受重视的是成于文人之手的散曲。明代前期情况与元代相同。明代中期,刊行的曲选也以散曲为主,杂剧的曲词,则不管其前后情节脉络,只以散曲加以收录。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人们开始关注戏曲、小说的价值,与此相应,伴随着商业出版的急剧扩大,娱乐性阅读的普遍化,从而产生把戏曲作为读物来玩味的动向。因此,全本杂剧集大量刊行。
朴钟学教授还关注袁宏道美学思想与李贽的联系,他认为袁宏道“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这种理想审美形象来源于李贽《焚书·复耿侗老书》中关于“新奇”的见解。此外,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同时,包括袁宏道在内的公安袁氏三兄弟形成“追求的主体是真,在真心的基础上,情与境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的审美境界,也是跟李贽的“童心说”分不开的。
韩国安东大学退溪学研究所崔炳圭研究员注意到,汤显祖对李贽的“异端”宏论极为赞赏。李贽把好货好色等人欲都看作“真迩言”加以肯定,可见他对私心人欲等自然情欲的一般肯定,而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促使汤显祖形成“言情”文艺观。此外,崔炳圭还十分关注李贽对《红楼梦》的影响。他先是在《〈红楼梦〉的民主意识》一文中指出,贾宝玉的人性自由思想来源于李贽“重情”“重私欲”“重私心”的思想。紧接着在《红楼作者“性”观及宝玉“意淫”之我见》一文中谈到《红楼梦》里贾宝玉的观念和李贽“童心说”的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的“意淫”,其实不是“淫”,而是“毫无淫念”的“童心”;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懒与士大夫诸男子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的排斥世俗礼仪的习性,是“童心”境界的反映;第三十六回贾宝玉以“钓名沽誉”“国贼禄鬼”之言讥讽男子必“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于经济之间”,也是“童心”的表现。近期又在《陶渊明对〈红楼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援引学者高淮生的观点,指出:《红楼梦》诗意的灵魂和生命,都在于真实和淳朴,这种重真情的思想,多少反映了反对末流程朱理学的虚伪主义而继承以李贽、汤显祖等人所倡导的真情意识,并且,这种思想也渊源于魏晋时代任情放达、真情毕露等魏晋风度精神,尤其是与陶渊明的“真”有着密切关系。
与崔炳圭一样,韩国翰林大学中国学系高旼喜教授也十分关注李贽对《红楼梦》的影响,他在《〈红楼梦〉的“红楼”和“梦”》一文中写道:曹雪芹受到李卓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特别是其中李卓吾对他的影响很大。有这种思想背景的曹雪芹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的立场是很自然的,他这种批判的观点必然反映到他的作品中。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肯定人的个性和欲望,与反理学和反礼教的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不无关系。
韩国成钧馆大学儒学东洋部朴商焕教授则重视分析李贽的平等思想对晚清的影响,他认为,李贽等人的启蒙的平等观,其依据是古代大同思想,而这种平等观,延伸到晚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变法派,直接促成变法派乌托邦式的大同世思想的产生。
针对《三国演义》盛行的原因,韩国国立Hanbat大学金惠经教授分析道:也许可以这么说,李卓吾的个人主义思考所孕育的评点理论碰到明末的商业主义出版文化,便造就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精炼与普及,使得《三国演义》不止是在中国,而且在韩国都极为盛行。
韩国东义大学中文系郑沃根助教授论及李贽对朝鲜半岛学界的影响时谈到: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的小说、戏曲评论传入朝鲜,对朝鲜文人、士大夫的小说等通俗文艺观念上带来更大的变化,影响朝鲜闾巷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三
被冠以“李卓吾先生批评”的小说及戏曲很多,大部分都是明末刊行的。这些评本有许多都被认为是在李贽悲剧性离世之后,流行起来的“假借李卓吾之名批评”的产物。虽然关于真假的争议尚存,但按照李贽本人的说法和同时代人的证言,李贽对评点的关心和曾经做过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这些被冠以“李卓吾先生批评”的李评本在当时乃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如韩国学者金惠经所言:“从现代的学术观点来看,初期的小说评点没有什么特别的理论价值。直到李贽与叶昼的小说评点的出现,小说评点才成为文学批评兼小说美学的独特形式”。
一些学者关注李评本的评点质量。日本和光大学小野忍教授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虽非李贽的评点,但“《李卓吾先生批评》的出版显示了出版者的气魄。其评语即使不能与李卓吾并驾齐驱,起码也不在他之下”。韩国釜山大学崔洛民博士在《汤显祖的“孝”“慈”理念——读〈牡丹亭·遇母〉》一文中指出,李贽批评《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高明)在作品中发挥了很好的技艺、陈列美词教训,但“似真而非真”,作家的气力限量只能达到于皮肤骨肉之间,其感人的力量只会越读越浅薄起来,这样的批评很有说服力。
还有一些学者关注李评本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日本樱美林大学植田渥雄教授援引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冈岛冠山与支那白话文学》中的“冈白驹一派训点刊行《小说粹言》《小说精言》《小说奇言》之类,无不被冠山对李卓吾本《忠义水浒传》的翻刻着了先鞭”这一说法指出,日本真正意义上的俗语体小说翻译,是从冈岛冠山编译的《通俗忠义水浒传》开始的,而冈岛冠山翻译的底本是《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井上泰山教授认为,1689年《三国志演义》在日本第一次被完整地翻译成日文这项工作,是由叫湖南文山的人物所完成的。其翻译所使用的底本,基本上用的是李卓吾批评本(吴观明本)。此外,早在1662年,日本学者中江藤树的著作《为人钞》就已经翻译并收录了《三国志演义》中的“连环记”“孔明南征”等故事,这也是基于李卓吾批评本翻译的。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介绍说:“文学及知性社”2003年出版的,任弘彬翻译的《西游记》全译本才是纯粹的韩国对《西游记》的翻译成果。而这次的翻译是以1587年前后的金陵世德堂版本为模本,并与《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和清代的6个版本详细对照以后,确定了翻译的原文。
更多的作者关注李贽与李评本之间的关系。北海道大学言语文化部中野美代子教授在《吴承恩与邱处机——围绕作者的误解》一文中指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为他人假托李贽之名评点。在《〈西游记解说〉补证》中,中野美代子则谈及,不论李贽是否曾经评点西游记,但《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影响很大,很多国家的翻译底本都是这一评本。比如,被誉为历来外语译本的最高水平的,1991年出版的法语版《西游记》,其翻译底本是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金陵大业堂重刊本)。另外,日本学者小野忍翻译的《西游记》文库本的底本也是李评本。同一篇文章内,中野美代子还对《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是否为李贽评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说:“李贽即使给《水浒传》加了评点,要说现存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回(容与堂刊本)就是他的评点,在今天已几乎被否定了”。
金惠经以评点特色为判断李评本真伪的依据,她认为,李贽评点的特色在于童心、发愤、娱乐、疏通之精神,也可以称为是以心学为基础的明末思想潮流中显露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思想与评点和李贽的思想与评点特色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基本可以断定不是李贽的作品。尽管如此,金惠经倡议,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于很难确切判断清楚的真伪问题方面,倒不如转而多关注李贽的评点理论与其在《三国演义》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她认为虽然《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不是李贽的作品,但他的评点理论对上述评本的影响还是十分清晰的。
日本崎玉大学大塜秀高教授在《关于〈绝缨三笑〉》一文就李贽是否曾经批点《儒笑》前身《四书笑》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有助于判断的资料。文中提到,1982年东京大学文学部汉籍中心收集到可能是海内外孤本的,明刊的开口世人编辑、闻道下士作评、徐象曼山馆刊行的笑话书《绝缨三笑》,序言落款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绝缨三笑》由面世时间不同的《时笑》《昔笑》《儒笑》三部分辑录而成。该书卷首《辑三笑略》指出《四书笑》为“听然斋主人刖足后所偶辑”,但那时候李贽已死多年,即所谓“其时李温陵墓木不啻拱矣”,因此李贽批点《四书笑》之说为“坊间射利者”所附会。针对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让人有些费解”“并非可以完全信赖”,根据如下:其一,中国文史大家王利器在其辑录的《历代笑话集》中的附录《历代已佚或未收笑话集书目》中注明“曾在北京某书店见明末刊本”《四书笑》。其二,日本内阁文库中收藏有德川幕府初期儒学家林罗山(1583—1657)的《四书笑》手校本,内题有“李卓吾先生批点四书笑”文字,封面右上角题有“李卓吾先生评纂”,左下角记有“听然斋”。其三,根据《绝缨三笑》卷首另一篇文章《绝缨三笑叙》记载,《昔笑》《儒笑》比《时笑》面世的时间更早。再将《四书笑》与《儒笑》进行对比后发现,后者舍弃前者中的两则笑话,而新增了33则笑话,《四书笑》几乎算得上是《儒笑》的前身。在新增的笑话中可见《笑府》的内容,这些内容在《辑三笑略》中被称为“近刻”,也就是新近面世的笑话。由此可见,《四书笑》的刊行要早于《笑府》。而《绝缨三笑》卷首《辑三笑略》在叙述《时笑》辑录过程时引出《笑府》并加以评论,且《儒笑》中的《德行》和《君子求诸己》中可见《笑府》之名,因此《笑府》刊行时间在《绝缨三笑》之前,也就是至少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之前。从以上可以得出,《四书笑》刊行的时间要远远早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无法从时间上排除李贽曾评点该书的可能。
四
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又极具进步性,曾对许多同时代的人和后人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热衷于把李贽与他人进行比较研究。
日本北海道大学佐藤炼太郎教授通过对苏辙(1039—1112)与李贽《老子解》两部著作的对比研究,提出苏辙的《老子解》的特征在于主张孔子与老子没有根本的对立,强调儒教与佛教尤其是南宗禅的一致,其放异彩之处正是在于无心与解脱精神,苏辙的《老子解》往往成为无心无欲的修养论;而李贽的《老子解》则更多地体现了他的政治论,那就是反对为政者以自己为中心的独断专制。可以说,苏辙是把老子看成处世课本,李贽则把老子看成不干涉主义和放任主义的治世观念。
韩国崇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李济雨博士援引学者陈万益的观点对李贽与陈继儒(1558—1639)进行比较,他谈到:李贽与陈继儒是晚明小品作家的两种类型。李卓吾是“异人”、“学者”和“烈士”,与之对应,陈继儒是“山人”、“文人”和“隐士”。李贽的精神在于反抗,陈继儒的特色在于闲适。在创作小品时,李贽“师心自是,胆决气粗”,陈继儒则“悠游卒岁,足蹈手舞”。李贽和陈继儒创作的小品虽造成“率易操觚,辗转稗贩,以至于游戏文字,玩物丧志”,但“种种弊病,已非作者之意”。
韩国东亚大学石堂传统文化研究院金庭希副研究员从“性灵”与“自然之性”“性灵和真”“质的运用”等方面展开对袁宏道(1568—1610)和李贽的比较。他认为,袁宏道的性灵所追求的是以灵为主的性和灵的和谐,李贽的自然之性是未完全脱离儒学的极端的心学志向,两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人生观;李贽和袁宏道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与文艺创作有直接的联系,差异之处在于李贽的童心不是文与道的分离,而是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是极端的儒、心合而为一的意识形态的延伸;袁宏道把质作为性灵的表现形式,没有走出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框架,李贽的创作论则具备了以童心为主体的单一体系,这与他的意识形态中反映出来的一元论的思考方式是有联系的。
许筠(1569—1618)是中世纪朝鲜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许筠思想与李贽有深厚渊源,因此,许多韩国学者重视对李贽与许筠进行比较研究。李钟虎教授关注李贽、许筠文艺思想的联系,他指出:李贽的“欲望肯定思想”与许筠的“情欲肯定思想”都源自左派阳明学者颜山农;李贽厌恶假道学和假道学者的情绪,传至许筠,表现为其“文以通上下之情,载其道而传”和“豪杰不模仿”等思想;李贽强调个性和童心,许筠加以继承,表现为重视“其实情感的表现”。李家源关注李贽、许筠的同一性,他概括了李贽、许筠12个相似点,分别为“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同”“笃好佛道之说同”“激赞陈胜农民起义同”“主张女性再嫁及性解放同”“批评小说文学同”“笃好《水浒》同”“补注《世说新语》同”“诗文不蹈前套同”“所处时代同”“被辱骂为儒教叛徒同”“著作等身同”“毕命囹圄同”。
李润和就李贽与王夫之(1619—1692)的史论所具有的现实认识作了比较。首先是人欲论,李贽站在异端的立场上简单明了地肯定人欲,完全否定宋明道学的禁欲主义;而王夫之有条件地肯定人欲,严格区别天理和人欲、道心和人心,因此王夫之对李贽的评价很低,把李贽与惹起中夏衣冠之祸的洪水猛兽相比。其次是义利论,李贽认为人追求人世间的私人利益是自然之势,只要其目的为践履正义,那么对利益的追求也就无可厚非;而王夫之则倾向于传统的儒家义利论,认为追求义是为君子,追求利则为小人。第三是人事论和民众观,由《藏书》等作品的论述可知,李贽的人事论突出地表现为轻君臣道德而更重视能力,民众观则表现为重视民生安定;相对而言,王夫之为保证君臣道德和社会阶层秩序,对能力和民生持保守态度。第四是文学观,李贽认为文学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以“童心说”分类“真文”与“假文”;而王夫之质疑李贽的“童心说”是“以信笔扫抹为文字”,提出正是由于李贽的“童心说”被袁宏道、焦竑等人不加思揣而加以推崇,使得万历壬辰以后,文人俗陋,亘古未有。最后,李润和指出,李贽与王夫之观点的差异,缘于两人所处社会的现实的差异。
【作者单位:泉州学研究所(362000)】
①[韩]崔炳圭《〈红楼梦〉的民主意识》,《东岳论丛》2000年第6期。
②[韩]高旼喜《〈红楼梦〉的“红楼”和“梦”》,《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5期。
③[韩]李哲承《新世纪“儒群社群主义”的意义与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④[韩]李受珉《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3期。
⑤[日]小岛岱山《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4期。
⑥[韩]李钟虎《阳明学与许筠的文学思想》,《东岳论丛》1997年第2期。
⑦[韩]李济雨《晚明小品研究概观(1931—2000)》,《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⑧[日]今道友信《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对立与融合——比较文化研究》,《铁道师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⑨[韩]朴钟学《论李贽“童心说”在其文艺思想中的作用与意义》,《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⑩[韩]河姃和《朱子美学构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⑪[韩]李润和《近五十年来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评》,《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⑫[韩]尹美英《明清及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酝酿》,《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⑬[日]小松谦、金文京《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⑭[韩]朴钟学《袁宏道“从胸臆流出”美学观小考》,《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⑮[韩]崔炳圭《红楼作者“性”观及宝玉“意淫”之我见》,《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期。
⑯[韩]崔炳圭《陶渊明对〈红楼梦〉的影响研究》,《天中学刊》2013年第1期。
⑰[韩]朴商焕《清代近代化理论的反思——以中体西用逻辑构造的分析为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8期。
⑱[韩]金惠经《李贽与〈三国演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⑲[韩]郑沃根《明清小说在朝鲜》,《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⑳[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红译《〈西游记〉解说补证》(上),《河东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㉑[韩]崔洛民《汤显祖的“孝”“慈”理念——读〈牡丹亭·遇母〉》,《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㉒[日]植田渥雄《冈岛冠山编译〈通俗忠义水浒传〉考》,《外国问题研究》1995年第3,4期。
㉓[日]井上泰山《日本人与〈三国志演义〉——以江户时代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㉔[韩]金敏镐《〈西游记〉在韩国》,《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
㉕[日]中野美代子《吴承恩与邱处机——围绕作者的误解》,《河东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㉖[日]中野美代子《〈西游记〉解说补证》(下),《河东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㉗[日]大塜秀高《关于〈绝缨三笑〉》,《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
㉘[日]佐藤炼太郎《苏辙与李贽〈老子解〉的对比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㉙[韩]金庭希《袁宏道性灵说研究——兼与李贽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㉚[韩]李润和《王夫之史论的哲学基础和现实认识》,《东岳论丛》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