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宇马达云丁尧清
(1.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81)
民国中期《复兴地理教科书》简析*
黄 宇1马达云1丁尧清2
(1.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81)
民国中期(1928~1937年)被称为民国的“黄金十年”。此时期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29年8月,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暂行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的目标、教科书大纲、教学时数、实施办法等作了具体规定;1932年,颁布了正式课程标准(于1936年进行修订),对地理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授课学年、讲授学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社会的稳定与教育法令的完备,“六三三学制”与教育宗旨[1]及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民国中期的地理教育及地理教科书的发展达到了历史性高峰。对这一时期的地理教科书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鉴古识今的现实意义。
在民国中期地理教科书中,《复兴地理教科书》作为复兴教科书系列之一,具有较大影响力[2],“复兴教科书可以说是中国自有教科书以来体系最庞大、科目最齐全的一套教科书,它成为民国教科书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山峰”[3]。本套《复兴地理教科书》为根据民国1932年10月颁布的正式课程标准编写使用的小学地理教材,于1933年7月出版,8月发行第20版,供小学高年级使用,发行和使用范围颇广。本文以1933年《复兴地理教科书》为分析对象,梳理该套教材的编写背景、编写依据、体系结构等,概括其主要特点,以期增进对民国“黄金十年”时期地理教科书的认识,为当代教科书编写提供借鉴。
现存《复兴地理教科书》共四册(图1和表1所示),根据1932年颁布的正式课程标准编制,由冯达夫编著,王云五、傅伟平校订,于1933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全书4册,每册20课,供高级小学五六年级社会课程教学使用。
图1 《复兴地理教科书》封面、封底、课文、地图与示意图节选
表1 《复兴地理教科书》的出版信息
1.“中山实业计划”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
小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深受该时期国家计划和教育宗旨的影响。1922年,孙中山提出“中山实业计划”,阐述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规划和设想。其中共包括六大部分[4],主要目标是在10到20年内,修建相当于纽约港那样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和许多商埠,以及长达10万英里的五大铁路系统,把沿海、腹地和边疆联成一片,并修建全国公路网,促进商业繁荣,开导和整修运河及各地内河航道。中山实业计划的提出影响了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进而影响了中小学地理教材的编写。
1929年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教育宗旨[5],即为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根据“三民主义”宗旨,地理教材编写需阐明人文地理及自然地理,以及明晰“中山实业计划”与我国前途的关系。此后,中小学地理教材的编写,很多都把中山实业计划纳入了具体课文之中,如《复兴地理教科书》中,编辑大意第三条即说明[6]:“本书取材、分量上注重本国;内容上注重环境和人文现象的因果关系;对于国耻地与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尤为注意,藉以指示民族复兴的途径”。
2. 1932年正式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
1932年教育部颁布了正式课程标准,小学地理划为社会科(1936年,小学地理划入常识科)。《复兴地理教科书》编辑大意第一条即“遵照正式颁行的课程标准小学社会科第五六学年关于地理作业事项编辑,全书4册,每册20课,供小学五六学年社会科教学使用”。小学社会科正式课程标准关于小学地理教学范围规定[7]:①我国地势,山脉,河流,区域,气候,物产等的研究;②我国各省市和蒙古,西藏的研究;③我国重要的都市的研究;④我国交通事业和世界交通的研究;⑤总理实业计划大概的研究;⑥我国边界失地和临近各国(尤注重日本)的研究;⑦我国和帝国主义国家地理上种种关系的研究;⑧世界重要各国的地点,国势等及世界大势的研究;⑨地球形状,两极,赤道,五带,经纬线,大洲,大洋等的认识研究。
1.课文系统
(1)注重环境和人文现象的因果,易引起学生兴趣
小学学生理解力欠强,地理教科书内容适宜注重地理事实及人文现象的叙述。本套教科书内容上“注重环境和人文现象的因果关系”的介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如节选第一册第十四课,其标题——“福建广东的糖果”,单看课文标题就足够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十四 福建广东的糖果
广东福建两省,地处热带和副热带,气候炎热,是我国的重要果园区域,就中以糖和果子最为重要。
甘蔗是热带性植物,为制糖的重要原料。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一带,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种甘蔗制糖,是农家本有的技术,得利很厚。福建糖多从厦门出口,年约三十万担;广东糖多从汕头出口,年约一百万担。以前台湾未失时,“闽、广、台糖”行销全国。从台湾失后,我国糖业,遂被日本操纵,称“闽、广、洋糖”,每年洋糖进口,二十倍于本国所产。然南方一带,倘然研究改良,提倡种植,那么糖业损失,仍可挽回而有余。
福建南部,多暑少寒,有霜无雪,沿海一带,多产副热带果实。荔枝龙眼,到处都是;橘、柚、橄榄,也极旺盛,只晋江一县所产香蕉、凤梨之类。近年来罐头制造品进步,果子业前途,更有希望了。
(2)关注国耻地和“中山实业计划”,借以指示民族复兴的途径
《复兴地理教科书》,书名冠以“复兴”,既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立志于民族复兴大业。如上述“福建广东的糖果”一节中描述“台湾未失时,闽、广、台糖行销全国”,台湾被日本掠夺之后,台糖变为洋糖,我国糖业被日本操纵,我国国民应“研究改良”。教科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与“国耻”,激发学生爱国和复兴民族的情感。
根据“三民主义”宗旨,本套教科书注重“中山实业计划”的介绍。在教科书前三册,不仅在各课适时注意引入“中山实业计划”,并于第三册中,特安排2课来介绍实业计划,即“十八 开发中国的实业计划(上)”“十九 开发中国的实业计划(下)”,使学生明了“中山实业计划”与我国前途的关系,符合“三民主义”的时代精神。
2.图像系统
(1)图像丰富,以地图与景观图为主
本套《复兴地理教科书》图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插图丰富,图幅大小合理。全书四册,课文内容共计205页,见表2,共有图像139幅,每一册平均每3页课文中有2幅图像,图像分量较丰富,能较好地满足小学生喜爱看图画的心理。
四册教科书139幅图像中,以地图和景观图为主要图像类型,其中地图78幅占56.1%,景观图61幅占43.9%。地图便于学习时对照都市的位置、水道之发源,可以得到明确的指定;景观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供学生参考。
小学生的教材中,插图的分量在全册中最好和文字各占一半,或多于一半[8],本套教科书图像系统分量合适,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表2 《复兴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的类型和分布
(2)缺失图表,为较大不足
本套《复兴地理教科书》图像中没有一幅图表,而图表为地理学的速记符号,可使学生一目了然,也就是使得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可以得到极清楚的认识[8],“且图表较为具体,儿童对之比较容易发生兴趣,所以图表一项,实在为小学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教材”[9]。但是,本套教科书中却没有图表,是一个较大的不足。
3.作业系统
本套教科书只设课前提问,作业简单。教科书在每一课课文前提出问题,提示学习研究的纲领,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思考。例如,仍节选第一册第十四课“福建广东的糖果”,其课前为:
[问题]“为什么广东福建两省的糖果,特别丰富?我国产糖额为什么现在不如从前?我国的糖业有没有补救办法?福建广东有哪些果品? 怎说果子业前途更有希望?”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即可回答课前问题,比较简单,教科书课文后面未附任何练习题供学生温习和提升,作业系统非常简单。
4.其他栏目设置
教科书在每一课页眉上会列出此课的知识点,以便学生了解此课概要知识,利于学生复习。如第一册第一课“我国的国都——南京”,在页眉上列有“国都南京;南京的形势;南京的交通;南京市内的交通党政机关和商工业;南京的名胜古迹”等5条,概括了此节的主要内容,清晰明了。
1.封面生动,排版美观
教科书封面印有一幅小学生在进行活动的图画(见图1封面),较为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科书各节内容字体大小适宜(见图1课文),每页自右及左排版11竖行,每行至多24个字符,标点列在此行旁边,各行间隔合适,简洁美观。由于本套教科书图片较多,且多风景图片,符合儿童视线及审美,相较以往“教材中足以妨碍儿童视线或有损书的美观的东西”,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2.文字简练,地名概取新名
1920年后,白话文开始进入教育教学之中,并惠及此后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本套教科书文字简练,语句清晰易懂,如第四册第一节描述地球自转公转的现象:“‘地球’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之一,在太空中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星体。他绕着那太阳转动,有‘自转’‘公转’的分别:自转是自身从西向东旋转,每转一次就是‘一日’;转时向着太阳的地方就是‘昼’,背着太阳的地方为‘夜’。”
本套教科书中的地名一概取用新名(后附旧名),如杭州(杭县),注重译名的统一,简单明了,便于小学生理解掌握。
3.内容组成以本国地理为主,课文取材注重整体性与特殊性
本套教科书共四册,前三册主要介绍本国地理知识,第四册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本国地理部分,选材上不仅注意整体介绍我国各地的地势,山脉,河流,区域,气候,物产,商业、交通等,还尤其注重各地区的特殊性。如教科书前三册每册20课,每一课课文的标题简洁直接,突出该地的特殊性,如第一册各课标题为:“一 我国的国都——南京”“二 京沪铁路上的重镇”“三 全国第一大商铺——上海”“四 东方大港”“五 西湖风景钱塘江潮”“六 东方大港”“七 浙东的良港”“八 福州和闽江”“九 浙江福建的茶纸”“十 移民出口地——厦门汕头”“十七 贵州的交通和铁矿”“十八 西南诸省的苗族状况”“十九 云南的矿产”“二十 西南的边防要地”等。
世界地理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周边及其他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国家的顺序展开。取材上同样着意各地区国家的特殊性,如第四册的课文标题:“三 亚东的帝国主义者——日本”“四 还我河山——朝鲜台湾琉球”“五 印度支那半岛”“六 中国的海外殖民地——南洋群岛”“七 佛教发源地——印度”“回教民族的中心地——西亚”“十 北欧诸国”“十一 德意志和中欧诸国”“十二 国旗不夜的英吉利”“十五 四分五裂的非洲”“十六 黄金国美利坚”“十八 发现最晚的大洋洲”等。
4.编制上采取“由近及远”和“游记体”之原则
本套教科书采用“由近及远”的编写方式,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前三册中国地理部分,先从我国国都—南京讲起,继而过渡到南京周边地区。先本国后世界,世界地理部分,先介绍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再介绍其他,采用“由近及远”的编排方式,符合儿童心理。在本国地理部分,采用游行式的记叙方法,如从第一课“我国的国都——南京”,过渡到第二课“京沪铁路上的重镇(镇江)”时,课文这样展开“从南京乘京沪铁路东行,到江苏的新城镇江。镇江是南北运河和长江的汇合”。课文过渡自然,“本着游记体的精神”,使学生想象同乘坐铁路游历一般,从国都到各地,可由联想而演进,由一省而及他省,编排上富有想象和趣味,能较好的为小学生接受。
1.重视儿童心理,体现“儿童本位”教育思想
本套教科书课文取材上注重环境和人文现象,编制上本着“游记体”精神,插图丰富、文字简明、排版生动,整体上非常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突破了当时小学教科书“因太偏于自然的本质,所以只供给学生研究的资料而忘掉儿童学习的兴趣”[10]的不足,体现了“儿童本位”教育思想。可谓是当时小学教科书编制上取得的一个大进步,不但对此后地理教科书编写做出了表率,对于今天地理教科书编写“以学生为本”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2.鲜明的爱国与注重实业的时代精神
教科书冠以“复兴”二字即体现民族复兴的爱国精神,教科书对于“国耻地”着意介绍,旨在从学生儿童时期,将其民族意识培养起来,使儿童明白本国国势危急,“日本人一步进一步的压迫,其他列强之咄咄逼人,以使得养成儿童有救国雪耻的志愿”[11]。本套教科书还注重介绍“中山实业计划”,介绍我国各地的物产、交通、主要城市、名胜古迹等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注重实业,使得学习者明了中山实业计划与我国前途之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今时,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融入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的复兴教科书,对于现今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不无借鉴意义。
[1] 杨天平.民国中后期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述评[J].理论界,2004,(01):112-113.
[2] 杨尧.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4] 周海滨. 救国梦 孙中山和他的《实业计划》[N].中国经济周刊,2011,(39):22-30.
[5] 沈子善.小学教科书的功用与革新[J].教育学月刊,1936年第1卷第10期:3-17.
[6] 冯达夫.复兴地理教科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7] 吴鼎.小学地理教学之实际[J].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1卷第11期:175-192.
[8] 范荣好.小学自然教科书评论[J].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1卷第10期:112-127.
[9] 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J].中华教育界, 1936年第1卷第10期:260-268.
[10] 范荣好.小学自然教科书评论[J].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1卷第10期:112-127.
[11] 吴鼎.小学地理教学之实际[J].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1卷第11期:175-192.
*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批准号:10&ZD09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