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英
【关键词】 语文课堂;导入;朗诵法;目的法;引入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120—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舞台上,教师找准切入点,适时而引,因时而动,见缝插针,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一下子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导入方法。
一、诗歌朗诵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选择相关的诗文,请同学上台作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如:同学们,你们有谁读过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请同学上台朗诵)“……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动情的诗歌,把我们的思绪带到茫茫宇宙。在浩瀚的星际,除了我们人类已知的星球外,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介绍包括牛郎织女星在内的有关天文知识的文章——《卧看牵牛织女星》。
二、明确目的法
学生刚进入课堂,老师还未发话,学生头脑是清醒的,容易记住老师讲的内容,所以,导入要简明扼要,采用开门见山的形式指出目的,教学效果很好。如上《孔乙己》一文时,一针见血地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1.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2.体会精巧的艺术构思;3.理解“笑”的含义。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后,师生的教学活动就避免了盲目性。
三、问题引入法
开篇以问题形式导入,设下悬念,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背影》一文时,先由问题导入:1.《背影》一文写的是谁的背影?2,写了哪些主要事件?3.这些事件运用什么描写手法?4.文章表达了什么中心?通过问题导入,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紧迫感。
四、讲故事法
语文课要有活跃的气氛,有笑、有谈论,形式多样,这样引人入胜,让学生走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所以语文课导入可以采用故事法。如上《谈骨气》一文时,先讲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这时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听着,学习兴趣十足,在这样的前提下,转入课文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乐于学,易于学。
五、温故知新法
语文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在学习时必须注意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在导入时,要体现温故知新,过渡自然。如上《春》一文时,学生已学过同文体的《背影》,这会就可以采用复习散文文体的知识点来导入课文,这样既能巩固旧知识,而且对新知识的学习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七、借用插图法
有的课文配有插图,教师就可以很好地运用,一开始就让学生先观察画面的内容,学生欣赏图画的兴致是很浓的,稍加点拨,再去学习课文学生印象就会深刻,如上《社戏》一文,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导入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巧用多媒体法
巧妙地运用电脑、录音机等电教用具,通过观看电视、录像、电影,欣赏音乐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上《安塞腰鼓》,可先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后再走进课文;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这样能够艺术地导入课文,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在声音的世界里》之前可欣赏《命运交响曲》和《二泉映月》,分别感受一下不同的音乐魅力。
九、设问引路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如上《愚公移山》,老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2.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开好头,即要掌握导入的艺术。课文导入没有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