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敏,张祯
(1.唐山市中医医院,唐山 063000; 2.唐山市工人医院分院,唐山 063000)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常反复发作,难于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于2013年至2014年以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运用脑肠相关针刺治疗,并与常规辨证取穴针刺进行对比,观察脑肠相关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研究病例全部来源于唐山市中医医院病房及门诊。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20~60岁;病程1~30年。按区组随机化原则,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按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区组随机分到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均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标准[1]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 d出现症状,合并以下两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25%的排便为松散(糊状)便或水样便。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属肝郁脾虚型患者。主症为胃脘或胁肋胀痛、腹胀,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次症为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肠鸣矢气,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肝郁脾虚型主症 3项(胃脘或胁肋胀痛)必备,或主症 2项(胃脘或胁肋胀痛必备)、次症2项,即可诊断。
①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肝郁脾虚型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岁,≤65岁;③主动接受针灸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20岁或>65岁;③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性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⑥不能坚持针灸治疗。
针刺“十三鬼穴”[2],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调畅情志,扶正袪邪为原则。主穴取天枢、大肠俞、水沟、上星、风府、承浆、劳宫。病重者交替配大陵、会阴、申脉、少商、百会、神庭等穴。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 min,留针30 min。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3]常规辨证取穴,取天枢、大肠俞、三阴交、太溪、阴陵泉、血海、足三里、悬钟、太冲。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行针 1 min,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行提插捻转泻法,其他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四肢及腹部腧穴留针45 min,留针期间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连续波,强度及频率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起针后再针刺背部腧穴,留针30 min。
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采用国际通用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SF-36)[4-5],SF-36量表有36个条目,分别从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人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8个方面全面概括了被调查者的生活质量。除了以上8个方面外,此表还包含另一项健康指标,即健康变化(HT),用于评价过去一年内健康状况的总体变化情况。SF-36量表得分范围均为0~100分。
随访方法以门诊随访为主,少部分信访或电话随访。对于纳入本研究的病例,若在门诊治疗,当时完成量表的填写;若在病区治疗,在入院第2天即完成量表的填写。门诊和病房患者均回顾性填写第1次发病时生活质量,以便于进行前后比较。量表的填写必须由患者本人完成,对于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主完成者,须由主管医生详细询问逐项填写。对于不能准确表达自己主观感受者,不能由家属代诉或代填写。
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计量资料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健康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x ±s,分)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腹痛”“泄泻”等范畴。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脏腑虚衰及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脾主运化水液功能,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而发病,脾虚肝郁、肝脾不和是本病的基本病机[6-12]。
“孙氏十三鬼穴”首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这十三穴常用于治疗精神神志病症,由于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不能够全面、科学地去认识癫狂痫等精神和神志疾患的发病机理,而认为精神、神志疾患是由鬼邪作祟而引发的。故将能够治疗癫、狂、痫等精神和神志疾患的腧穴称为鬼穴,故取名为“孙氏十三鬼穴”。“孙氏十三鬼穴”中劳宫、大陵、间使位于心包经上,针刺可清心火、镇心神;水沟、上星、会阴、承浆、风府诸穴位于任督二脉上,针刺可扶助脑部正气。故针刺上述诸穴有泻心邪、扶正气,“从阴引阳”以调节脑部阴阳平衡之效,以调节脑部阴阳平衡之理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脑肠相关针刺疗法的治疗过程贯穿了治神的思想,这对以“形神合一论”为指导治疗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灵枢·本神》[13]:“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突出强调了针灸疗法中神的重要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许多患者因症状长期无法缓解,频繁就医,导致明显的焦虑或抑郁产生,这种压力或情绪反过来能影响胃肠功能,在健康人中也会引起症状[14-16]。心理障碍还会改变患者的自我感受和行为,从而影响生活质量[17]。针灸疗法具有心身同治的整体调节作用,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18-27]。因此,针灸治疗过程中须重视选取善治神志病的经穴以同治心理与躯体症状,从脑肠相关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至关重要,需要临床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验证理论的可行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研究。
[1] Longstreth GF, Thompson WG, Chey WD,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 Gastroenterol, 2006,130(5):1480-1491.
[2] 蒋萃,翟佳丽,邓竹青.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及评述[J].中医药导报,2012,17(2):1-3.
[3]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41.
[4] 许军,胡敏燕,杨云滨,等.健康测量量表 SF-36[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2):150.
[5] 李俊,刘朝杰,李宁秀,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6.
[6] 杨勤,金小晶.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症 33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31.
[7] 李雪青,穆世英,陆昕,等.灵龟八法为主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22-24.
[8] 陈婷,唐旭东,王凤云,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的源流及发展趋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671-2674.
[9] 郭耀晨,董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四川中医,2013,31(2):131-134.
[10] 李德锋,徐陆周,周晓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机治则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104-106.
[11] 刘春,叶柏.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05-207.
[12] 孔令东,谢建群.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6,27(9):78-80.
[13] 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8.
[14] 王召龙,陈宇,王玉华,等.从脑肠相关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J].四川中医,2015,34(4):47-48.
[15] 张学军,陈采益.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肠病的思路[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3):55-58.
[16] 周惠芳,王玲玲,衣运玲,等.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优势[J].针灸临床杂志,2010,27(2):1-5.
[17] 周吕,柯美云.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62-663.
[18] 覃海知,周思远,陈大帅,等.“治神法”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的运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5):377-380.
[19] 安彩萍,杨珊.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74-477.
[20] 李佰承,吕君玲,吴巧凤,等.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0):45-47.
[21] 李湘力,林泳,蔡敬宙,等.辨证施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血清 5-羟色胺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2):259-262.
[22] 祝晓忠,宾建萍,杨文祥,等.针刺治疗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 IL-18、IL-23和 TNF-α的影响[J].新中医,2015,47(3):216-218
[23] 李勤,丰芬,李青,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针灸疗法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4,(12):182-183.
[24] 毛廷丽,周思远,张怀艺,等.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2):2711-2713.
[25] 孔素平,王文琴,肖宁,等.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895-898.
[26] 武建华.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98-99.
[27] 刘淑英.调神健脾针刺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4,37(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