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煮散工艺研究△

2015-09-25 12:59朱国雪张超王淑美
中国现代中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伪麻黄碱生石膏麻黄碱

朱国雪,张超,王淑美

(1.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康美(北京)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629)

·中药工业·

麻杏石甘汤煮散工艺研究△

朱国雪1,2,张超2,王淑美1*

(1.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康美(北京)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629)

目的:优选麻杏石甘汤煮散的煎煮工艺。方法:以麻杏石甘汤中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的最佳煎煮粒度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测定麻杏石甘汤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铵的含量,以浸膏得率和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为指标,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进行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的考察,优选最佳煎煮工艺,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结果:最佳煎煮工艺是加16倍水,煎煮1次,煎煮20 min。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简单快速,稳定可行,适合临床上使用,且为煮散的后续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煮散;麻杏石甘汤;浸膏得率;指标性成分;煎煮工艺

中药煮散是指将中药饮片粉碎成颗粒与水共同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其不仅具有汤剂吸收快、疗效高的特征,还能够很好地适应病情的需要,随症加减,提高疗效,节省药材[1]。

麻杏石甘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苦杏仁、甘草和生石膏4味中药组成,具有辛凉宣肺、止咳平喘的功能[2]。用于外感风邪,肺热咳喘症[3]。麻杏石甘汤含量测定方面已经有一些报道[4],但对其工艺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其浸膏得率和指标性成分入手,对麻杏石甘汤的煎煮工艺进行优化,且对其煮散与饮片的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进行对比。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Agilent 11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公司);KQ-5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TL80-2型医用离心机(中国姜堰市天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CPA224s型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98-I-B型电子恒温电热套、WGL-2308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有限公司);SF-B型包封机(上海三联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1.2 试药

炙甘草(批号:140481891)、麻黄(批号:130403461)、苦杏仁(批号:130407681)、生石膏(批号:130401891)均购自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且经南方医科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马骥教授鉴定均为正品;盐酸麻黄碱对照品、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苦杏仁苷对照品、甘草酸铵对照品、甘草苷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分别为171241-201007,171237-201208,110820-200403,110731-200409,111610-201106);乙腈、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为分析纯;水为液相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Phenomenex Synergi 4μ Polar-R P80A(250 mm×4.6 mm,5 μm);柱温:35 ℃;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苦杏仁苷为210 nm,甘草酸铵为250 nm,甘草苷为270 nm;流动相:以0.1%磷酸水溶液(含0.01 mol·L-1磷酸二氢钠)为流动性A,以乙腈为流动相B,按表1进行梯度洗脱。

表1 指标性成分测定梯度洗脱程序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甘草苷对照品7.58 mg、甘草酸铵对照品9.82 mg、苦杏仁苷对照品7.64 mg、盐酸麻黄碱对照品4.87 mg、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3.20 mg,于25 mL的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即得。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麻杏石甘汤煮散:麻黄6 g、苦杏仁9 g、炙甘草6 g、生石膏24 g,加20倍水,煎煮20 min,煎煮1次,浓缩定容至50 mL,取2 mL于5 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至刻度,超声处理20 min,离心,过0.45 μm的滤膜,得供试品溶液。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0.5、1、2、3、4、5 mL于5 mL的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用2.1项下方法测定,记录峰面积,以进样量为横坐标(X),色谱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分别得回归方程,盐酸麻黄碱:Y=2111X+14.138(r=1.000 0);盐酸伪麻黄碱:Y=1986X+17.709(r=1.000 0);甘草苷:Y=659.82X+14.888(r=0.999 6);甘草酸铵:Y=883.32X-5.431 5(r=1.000 0);苦杏仁苷:Y=7.1E+5X+11 650(r=0.999 8)。结果表明,盐酸麻黄碱在0.097 4~1.948 μg、盐酸伪麻黄碱在0.064~1.28 μg、甘草苷在0.303 2~3.032 μg、甘草酸铵在0.785 6~7.856 μg、苦杏仁苷在0.611 2~6.112 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2.4.2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记录色谱峰面积,对照品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苦杏仁苷的RSD值分别为1.56%、1.67%、1.89%、1.38%、1.87%。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4.3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6、8、10、12 h按2.1项下方法测定,记录峰面积,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苦杏仁苷的RSD值分别为1.86%、1.97%、2.09%、1.78%、2.05%。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稳定性良好。

2.4.4 重复性试验 取麻杏石甘汤煮散各6份,按2.3项下的方法制备供试品,依法测定,计算各成分含量,结果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苦杏仁苷的RSD值分别为1.97%、2.07%、2.56%、2.23%、2.16%,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4.5 加样回收试验 称取麻杏石甘汤煮散9份,分别加入低、中、高浓度的对照品适量,按2.3项下方法制备样品,依法测定,计算平均加样回收率,结果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苦杏仁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8%、99.03%、98.87%、99.08%、101.02%,表明本法具有较好的回收率。

2.5 煎煮工艺研究

2.5.1 麻杏石甘汤中药材最佳粒径考察 根据对单味药煮散制备工艺和煎煮工艺的研究笔者得出:麻黄、苦杏仁优选最粗粉,生石膏优选粗粉,炙甘草最粗粉、粗粉、中粉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从生产、包装、实用多方面考虑,炙甘草的粒度范围优选为小于10目大于80目的颗粒。

2.5.2 加水量的考察 称取8组麻杏石甘汤煮散,每组3份,每份麻黄6 g、苦杏仁9 g、炙甘草6 g、生石膏24 g,依次加入6、8、10、12、14、16、18、20倍水,煎煮20 min,煎煮1次,浓缩定容至50 mL,取2 mL于5 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至刻度,超声处理20 min,离心,过0.45 μm的滤膜,得供试品。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X中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提取得到煮散水煎液后,精密量取滤液20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于105 ℃干燥3 h,置干燥器中冷却30 min,迅速精密称定重量,计算干膏得率。

通过方差分析,加水量对麻杏石甘汤中指标性成分的煎出量的改变有极显著影响(p<0.01),进而用多重比较方法(LSD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当加水量到16倍后虽然苦杏仁苷的含量较小,但其他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和浸膏得率与其余倍数加水量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所有指标性成分和浸膏得率,笔者初步确定麻杏石甘汤的加水量为16倍[5]。见图1。

图1 麻杏石甘汤加水量的考察(n=3)

2.5.3 煎煮时间的考察 称取5组麻杏石甘汤煮散,每组3份,每份麻黄6 g、苦杏仁9 g、炙甘草6 g、生石膏24 g,每份加入16倍水,依次煎煮10、20、30、40、50 min,煎煮1次。按2.5.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并测定浸膏得率。

通过方差分析,煎煮时间对麻杏石甘汤中指标性成分的煎出量的改变有极显著影响(p<0.01),进而用多重比较方法(LSD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当煎煮时间在20 min时,与其他煎煮时间点相比,指标性成分的煎出率与浸膏得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指标性成分和浸膏得率,笔者初步确定麻杏石甘汤的煎煮时间为20 min。见图2。

图2 麻杏石甘汤煎煮时间的考察(n=3)

2.5.4 煎煮次数的考察 称取3组麻杏石甘汤煮散,每组3份,每份麻黄6 g、苦杏仁9 g、炙甘草6 g、生石膏24 g,加入6、8、10倍水,各煎煮20 min,煎煮2次,按2.5.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并测定浸膏得率,得出结果与相同加水量、煎煮20 min、煎煮1次的结果进行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煎煮次数对煮散组份的溶出有一定影响,主要成分的煎出量随煎煮次数的增加而增多。1次煎煮在加入足量水后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已达60%~80%,考虑到节约能源且减少服药量,故初步确定煎煮次数为1次。见图3。

2.6 煮散与饮片用量的化学对比性研究

2.6.1 研究内容 以固形物及主要有效成份煎出率为评价指标,对煮散及饮片进行化学对比性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两者之间的剂量关系。

2.6.2 研究方法 煮散煎煮:加16倍水,煎煮20 min,煎煮1次。饮片煎煮:1)同煮散煎煮方法。2)常规煎煮方法:加6倍水,煎煮30 min,再加4倍水,煎煮20 min。见表2。

图3 麻杏石甘汤煎煮次数考察(n=3)

固形物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苦杏仁苷煮散/饮片(饮片按煮散煎煮法)1.26倍3.52倍4.02倍3.99倍4.86倍1.06倍煮散/饮片(饮片按常规煎煮法)1.67倍2.11倍2.52倍3.23倍4.14倍1.02倍

3 讨论

3.1麻杏石甘汤的最佳煎煮工艺:加16倍水,煎煮20 min,煎煮1次,在此条件下进行有效成分结果对比,采用最佳煎煮工艺,煮散能达到饮片的3.52~4.86倍,能节约5/7~4/5的药材;采用常规

法,煮散能达到饮片的2.11~4.14倍,能节约1/2~3/4的药材。且煮散缩短了煎煮时间,说明了煮散在临床的可行性。

3.2煮散的粒径影响煎出率[6-8],最佳粒径使得中药指标性成分能最大程度地溶出,在选择粉体的时候不仅应该考虑其煎出率,还应该考虑其生产的可能性。麻黄、炙甘草纤维性比较强,不仅要满足有效成分煎出量达到较优,而且还要选择较宽的粒度范围,这样有利于煮散制备生产时达到较高的收粉率。本研究在考察煎煮次数时,仅选择6、8、10倍的加水量,是考虑到加水量过多时,为达到临床汤剂的服用量会相应增加浓缩时间和能耗[5]。

3.3研究结果表明煮散中苦杏仁苷含量与饮片的差别不大,而煮散的其他指标性成分远高于饮片,其原因可能是生石膏能降低苦杏仁苷的含量[9],其他可能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 穆兰澄,曹京梅,李冀湘,等.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7):74-75.

[2] 周斌.麻杏石甘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新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

[3] 王锦玉,仝燕,王智民,等.麻杏石甘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0):3-4.

[4] 武孔云,梁光义,贺祝英,等.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及颗粒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J].中药材,2007,99(30):1128-1130.

[5] 文瑾,刘起华,孙玉雯,等.葛根煮散工艺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9(1):22-24.

[6] 郭峰.“中药煮散”与饮片、超微粉不同粒度煎出率对比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9):94-95.

[7] 陈太平,张国强,袁靖,等.解表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传统中药饮片的有效部位提取效能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83.

[8] 吴伟康,奉建芳,黄小蕊,等.甘草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1,32(3):210.

[9] 周斌,高文远,张铁军,等.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9):73.

ResearchonDecoctionProcessofMaxingshiganZhusan

ZHUGuoxue1,2,ZHANGChao2,WANGShumei1*

(1.Guangzhou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2.Kangmei(Beijing)PharmaceuticalResearchInstituteCo.Ltd,Beijing102629,China)

Objective:To optimize the decoction process of Maxingshigan Zhusan.Methods:The optimal size of particle was prepared,HPLC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ephedrine,pseudoephedrine,amygdalin,liquiritin and glycyrrhizic acid.Yield of dry extract and the content of index compon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ferent indexes,and the decoction process was optimized by boiling time,amount of water and boiling times as the factors.Results:The optimal condition for decoction process were 16-fold solvent,boiling 20 minutes,1 time.Conclusion:The optimized extracting process is user-friendly and suitable in clinical,providing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Zhus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xingshigan decoction;yield of dry extrcct;content of index components;decoction techniques

10.13313/j.issn.1673-4890.2015.3.015

2014-11-17)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十病十药”研发项目(Z121102001112010)

*

王淑美,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药物质基础及新药开发;E-mail:zhuguoxue0122@163.com

猜你喜欢
伪麻黄碱生石膏麻黄碱
麻黄碱对PC12 细胞内BDNF、PSD95 和synapsin1 表达水平的影响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六偏磷酸钠对制备超细生石膏粉体的助磨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治三叉神经痛
麻黄—杏仁药对配比与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高血压患者慎用含麻黄碱的感冒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