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清荣+李海东
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中离不开学生的交流,但学生的交流往往是“被交流”——有交流程序无交流实质。“被交流”常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交流;有的学生缺少用语言有序梳理思考和外化表达过程的经验;优生占有绝对话语权,差生只能当听客,对优生的发言似懂非懂,无法参与交流;小组交流知识无层次、不具体或不深入;重复表达较严重,交流耗时低效;全班交流时,组长是代言人,组内其他成员站在台前无所事事……有效合作学习理应拒绝学生“被交流”,针对这些现象,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的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形式走向实质呢?
一、确定顺序,激发交流兴趣
小组有序交流才能保证人人有发言的机会、个个有交流的可能。四人小组可以按学生能力,由组内商定人员的发言顺序,一般情况是:1号是学生中相对弱些的学生,2号其次,3号稍强,4号是小组长,有领导组织管理能力,成绩优秀,思维敏捷,能快速作出判断。差生优先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保证小组成员都拥有交流的机会。为了防止小组中不同层次学生之间不愿沟通的现象出现,班级内可以共同制定考核小组交流成果的方法:如果1号先发言,并且语言流畅、完整、有条理,小组就可以获得3颗星;2号和3号同样的表现可以获得2颗星,4号发言只能获得1颗星,这样“不公平”的奖励措施,能有效提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兴趣,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作用,都愿意为小组争光。优生乐意把自己的独到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差生更愿意积极说出自己的困惑或积极向优生请教。这样,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就会从不愿意交流到争先恐后要交流。教学二年级“数的大小比较”时,要比较2530和3180的大小,1号认为先比较千位是数字2和3,2﹤3;再比较百位上的数5和1,5>1……这位学生说着说着自己都糊涂了,因为两边数位上的数一会儿这边大、一会儿那边大,2号与3号及时进行补充,只要比较千位上的数2和3就可以了,4号一边在计数器上演示一边总结:“两位数比较大小,比较最高位上数哪个大它就大。”这样的有序交流,小组成员一共可以获得8颗星,不仅有助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而且能充分展示小组交流的力量。
二、独立思考,储备交流内容
小组交流中出现学生不会说或不知道说什么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要说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会表达。要使学生学会交流,就要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储备一些交流的内容。如果学生毫无准备便进入交流环节,思维反应稍慢的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只有给定思考空间,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想,学生才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可能。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经验,笔者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怎么计算。有的学生画图说明÷2和8÷;有的学生推理说明6÷;有的则举例“有吨大米,每天吃吨,可以吃几天?”这说明在新知学习之前,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释“分数除以整数”或者“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带着个人的思考准备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就能为小组交流做好铺垫。小组交流能促使学生把最近发展区变为最近学习区,迅速形成个人意见,有助于学生多方法、多角度交流自己的想法,解释自己的解法。小组交流就会从被动交流变成自觉交流。
三、学会倾听,保证交流互补
小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好胜的心理特征明显,这都决定了他们交流时往往只管自己表达,不会倾听别人发言的现象比较严重。也就是小组交流时,组内成员人人都想发言,缺少沟通和提升,使交流成为一种各抒己见的场所,这样的交流是缺乏智慧碰撞,最终需要教师从头再来。如果学生能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就能相互补充和完善,交流就会从肤浅走向深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可以这样做:1号发言可以是简单、不完整的,也可以是不会的,如果不会,就要说出哪儿不会;2号与3号要对1号发言内容进行补充或解释,再表达自己的想法;4号先对前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或指导,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都要用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内容,并积极回应:如果别人的发言和自己一致,交流时可以肯定或完善;如果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路矛盾,或是出现错误,可以记录下来准备质疑或说明自己的观点;对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组际间寻求帮助,直到组内有自己的结论得出为止。汇报过程中先说自己的想法,再说从同学那听到的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方法。如此交流,不但能尊重学生个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四、恰当选择,保证交流需要
交流是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别人,实现相互沟通。交流可以是同桌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是四人小组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组际间的交流,还可以是全班交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交流形式。如果同桌间不能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交流;如果四人小组交流无法解决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组际交流,也许就能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如果小组交流或组际交流都无法解决问题,全班交流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实际上,用得较多的是四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组际交流往往是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中出现问题答案不统一,讨论得不到结论,或者小组讨论后,有问题需要进一步交流。提交班级交流的问题一般一组提交一个,这样就容易出现有些问题暂无结论,或有多余问题得不到答案的现象,如果此时进行组际交流,就有助于学生通过交流寻求答案。教学“圆的认识”前,学生提出这样一种想法——圆没有钝角、没有锐角、有一个中心点,胖胖地胀起来,像一个皮球。小组成员无法确认这种想法是否正确,组际联络员就到其他小组寻求帮助,得到答案:圆是画在纸上的平面图形,胀起来像皮球的想法混淆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种认知恰好是学生正常的错误联想。组际交流能带来更多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容易实现资源共享、生成智慧。
五、组织评价,保持交流兴趣
小组研究成果需要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才能整体反映小组研究的水平。4人小组交流时,小组成员可以分为主讲、辅讲、监管和多媒体操作,尽可能把不同解法进行全班交流。根据方法种类,判定小组获得星的颗数(一种方法一颗星),小组内每位学生都要进行汇报和交流,主讲、辅讲不断交换,大家依次交流,其他学生质疑问难,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解答提问。教学认识小数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认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把1角用“元”表示,写作0?郾1元,然后让学生在其他单位里寻找小数,小组交流中发现组内有方法雷同的现象——独立思考时,看三位学生都找了0?郾1米。于是,一位学生改了自己的例子,把0?郾1米改为0?郾1角,匆忙中把1角画成9个1分。班级交流时,其他学生发现这一错误,笔者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要画10分?学生们认为:1角=10分,1分就是角,即0?郾1角,如果不画10个1分就不是0?郾1元。从而帮助学生内化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意义。虽然这位学生画出9分,他能充分说出理由,只是匆忙改动中数错了。这样的错误更好地反映了小组达成知识形成过程中,组内成员间的智慧碰撞,错误也是美丽的。恰当评价有助于保持学生的交流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江苏省泰兴市南沙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