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把“以教为主”的课堂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当下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如何解决这个课程改革“临门一脚”的难题呢?
佐藤学说:“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堂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回到个体的学习。”
在教室里组织这样的学习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事实上,这是一场更新教学观念,重建课堂文化的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首先,在教室里,不能不面对现在学生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即对事、对物的不关心,对他人的不关心。而这种对事、对物、对人的冷漠态度并不仅仅只是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深刻的病理现象;如果不与这种“不关心”的虚无主义做斗争的话,推进真正的学习和让学习富有思想内涵是不可能的。因此,佐藤学认为,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在他的实验学校,教师把培育班上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作为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的第一步。越是不懂的学生越会产生这样一种倾向——不寻求同学的帮助,试图凭借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试图凭借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因此,他们总是孤立无助、失败、遭遇挫折,最终成为差生。就凭这一点可以看出,必须对差生做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努力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向人求助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
其次,必须重新认识“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教育要培育学生成为自立、自律的学习者,这是没有异议的。佐藤学说:“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所谓“主体性”神话,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的互动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佐藤学说:“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主体性”是根植于去掉了“被动性”的单方面的“能动性”。然而“主体性”是以“被动性”为基础的,因为在人能动地活动的前提中,就有与人、与物的“应对”这样的“被动性”,所以,“主体性”应当还原为“被动的能动性”。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在那些还没有推翻“主体性”神话的教室里,要开始为改革做准备的话,必须设定“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基础。
第三,创设以倾听为中心的课堂。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在没有倾听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的漠不关心,相互学习的关系自然不可能产生。形成倾听关系的课堂第一步,教师首先必须虚怀若谷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应对。其次,教师的表达方式,把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玑般的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消除粗话和含糊不清的言辞。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佐藤学把“倾听学生的发言”形象地比喻为“和学生玩棒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往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是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所谓“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和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因此,佐藤学说,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也不可或缺。
合作学习如此重要,为什么仍然有很多教师不采用“合作学习”呢?最大的理由恐怕在于,每一个教师的意识都聚焦于“上课”的展开,却未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上课”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但教师仅仅关注于“上课”本身,未能直面关键的“学习”。这是本末倒置,因此需要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上课”是以实现“学习”为目的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现必须成为“上课”的诉求。佐藤学说,倘若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施体现每一个学生挑战性学习的教学,那么在教学中不采取小组学习是不可能的。在小组活动中决不强求一体化,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中。
对于小组学习,普遍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流于“闲谈”,二是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小组学习流于“闲谈”,并不是合作学习本身的问题,根源也许就在于相互倾听的关系尚未建立起来。倾听关系为对话的话语做准备,对话的话语为建立相互学习关系做准备。确实,学生之间只要不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或许就不可能期望“合作学习”的成果;但是,反过来,不实施“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和互学关系就难以培育。如果已经建立起了相互倾听的关系,小组学习还会流于“闲谈”,那么问题可能就出在学习任务缺乏挑战性。在习惯于同步教学的效率的教师看来,“合作学习”似乎是没有效率的、浪费时间的做法,但从推进“合作学习”的教师看来,同步教学的效率才是对学生的浪费、对经验的浪费。如果说,不是教学中教科书处理的进度,而是寻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那么,同步教学才是彻头彻尾的没有效率,而“合作学习”才是货真价实地讲究效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科书的处理,作为专家的教师,其责任在于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这样说来,我们应当寻求的不是上课的效率(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学习的效率(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实施“合作学习”并获得成功的教师并不会拖教科书的进度。其方法有两个。一是果断地处理单元的展开,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内容——该压缩的压缩、该拓展的拓展。二是把“合作学习”作为“挑战性学习”来组织,亦即高水准地设定“合作学习”的课题。这样,“合作学习”就能够融汇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教学内容,使得互帮互学得以实现。
总之,实施以“学”为中心、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不能不组织和推进“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是否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基于倾听关系与对话关系基础上的互动关系,其次取决于是否把“合作学习”作为“挑战性学习”来组织。在佐藤学的实验学校中,改革的第一年的中心目的并不在于“上出精彩的课”,而是以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态度为中心问题展开讨论,致力于把基于倾听关系和对话关系的互动关系真正建立起来。这才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建设。为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至今日,还不能实现“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的根本转变?忽视了把“合作学习”建立在倾听关系与对话关系的基础之上,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