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名 西岸活力伶仃洋海岸公园

2015-09-23 01:2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美国SWA集团
风景园林 2015年2期
关键词:伶仃洋湾区图式

第三名 西岸活力伶仃洋海岸公园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美国SWA集团

1 认识

1.1认识西海岸

西海岸不是一个完整的新城区,而是由多个湾区增长极所串联起来的发展带。面向未来,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形态、环境形态、生活形态,是它的核心价值,也是它所要求的设计时空。这就决定了,西海岸发展建设和特征塑造的长期性和动态性。

在增长极之间能起到规模性的串联作用的,并能为未来经济活动和国际化氛围提供稳定支持的,我们认为是一个卓越的开放空间结构,也就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海岸公园。只有使整体发展以开放空间为基本结构,才能在全球化的分工与竞合中获得持久的吸引力。

1.2创造地点感

一条匆忙的高速公路延误了西海岸的滨海时代,但也使西海岸获得了创造独特个性的起点:由区域性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活力、效率和本地文化新生,代表了深圳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人文风景线。

我们以自然和文化的双重敏感度,为西海岸确定具有本地价值的景观形式,确定各个增长极地区的核心特征,使整个西海岸成为富于发展弹性和多重活力的,具有历史意义且令人瞩目的湾区交往中心,成为了解深圳这座城市的工业时代、区域时代、海洋时代城市文明的另一个品牌地区——伶仃洋海岸公园上的西岸快城。

2 设计概念

2.1伶仃洋海岸公园

设计策略:卓越自然;空间层次:近人尺度的海岸空间;体验方式:慢速休闲;景观感受:与繁华都市如此之近的丰富自然。

利用潮汐景观功能和西海岸伶仃洋文化的历史遗存,从茅洲河区域湿地公园到前海湾,连绵而成兼具水安全、自然体验、人文活动和历史意义的伶仃洋海岸公园,刻画西海岸公共生活的地域之宝安、历史之山水、时代之现代的地方特色,并构成西海岸主导性的景观意象。

结构——以西海岸原生的木麻黄和红树林为主体,沿南北向高速走廊和东西向城海走廊,以市民段落、园林段落、自然段落 3 个不同的景观和公共性区段,塑造规模化自然系统 + 城市群落的共生结构,以规模化自然形态构成西海岸的基本识别性。

1

线索——百里步道:长 100 里(50km)的伶仃洋百里步道,从赤湾宋少帝墓至茅洲河口潮汐公园,与沿江高速廊道、滨海公园大道相交织,高低起伏,将富于地域人文活力的滨海场所连成一线。

节点链——交椅湾、福永湾、西湾、前海湾,形成4个增长极的核心公共空间,塑造4 个不同主题的公共活力圈。在 5 条河道入海口,保留和强化即将消失的自然绿化,塑造风貌区,形成内陆文化社群向滨海的渗透节点。以宝安红树林公园、西湾红树林公园、伶仃洋湿地公园系统为主体,形成一系列大型的自然潮汐公园,并配合环状水廊、低冲击开发、水循环的生态弹性措施,在提升水环境、保证水安全的同时,使自然力量和城市工程力量,形成具有感染力的景观共鸣。

动态——西海岸的空间尺度是区域范畴,因此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西海岸景观塑形的条件之一。结合道路、填海土地整备和公共项目触媒,依托内湾链,我们将西岸空间的建设时序,处理为城市和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使伶仃洋海岸公园的形成具备历史性特征,强化西海岸区别于深圳其他海岸的人文吸引力。

2.2西岸快城

设计策略:西岸活力;空间层次:高空上的高城空间;体验方式:快速浏览;景观感受:城市边缘的大地景观。

通过整合区域交通和大型设施,复合流动性、嵌入性、连接性的 3 重活力,融合区域整体、自然属性和市民价值,将西海岸激活为紧密高效的“西岸快城”,率先建立湾区的人、商品、信息和知识的区域性流动秩序,使之成为深圳未来的另一个中心城区,表现宝安从城市边缘走向湾区中心的另一种城市面貌。

结构——以空港为中心,沿区域交通走廊,强化一系列新的滨海公共中心,形成“三港四湾一线快城”的基本格局,构建湾区城市对接全球网络的一站式升级平台。

分区——3 个主题港以伶仃洋海岸公园和快速交通线相串联,以 4 个内海湾为公共空间链,形成以效率为特色的快城,服务湾区城市的创业、消费、交流、旅游的专项目的地。将会展区和西湾与空港相整合,形成湾区经济枢纽:枢纽信息港,以定制交通高效串联,打造以互联网经济的流动交往为特色的西岸快城的功能主体。以前海湾为中心形成金融贸易港,以空港新城北部塑造生态科技港,构成西岸快城南北两端的专业化地区,并分别对接深圳中心城区和东莞中心城区。

线索——南北向的快速交通通道,高速公路、滨海大道、轨道交通、飞机,成为快速穿梭于快城边缘时的景观线索。我们以滨海大道为主要线索,通过景观化海防、断面区划设计、木麻黄林荫走廊的建设,使之成为穿越西海岸的 50 里(25km)公园大道,成为串联深圳整个海岸线的一线海景大道。

特征——集束状的区域交通走廊,三大面向湾区的功能板块,扁平化的新中心集群和连绵的海岸公园形态,使西岸快城成为深圳另一个完整的特色单元,具有与特区 CBD密集轴带完全不同的独立特色。

3 重点片区

3.1宝安中心区——大铲片区

大铲-宝安中心片区是湾区金融贸易港的完形空间。5个各具主题的公园将前海中心高度国际化的特征,融入充满地域人文特征的前海湾活力圈。通过刻画红树林的自然密度和大铲岸线的人文气息,使前海湾3段不同特征的岸线完型。位于西乡河口的红树林公园定位为

2

都市中镶嵌的水上绿心,通过西乡河口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搭建了水上绿心的总体生态框架。沿江高速大桥下市民艺术空间和休闲场地,将舒适的座区、丰富的植栽引入高速下的广场,吸引城市人流进入公园。大面积的都市林带、社区农业花园和植物展示花圃将地域的园艺、景观大规模嵌入滨水空间。带状栈道蜿蜒曲折,将休闲流线引入水旁、田间、地标建筑和观水平台,让城市人群在罕有规模的自然绿带中体验耕种、花卉欣赏和湿地科普等多种活动,饱览前海湾的蓬勃美景。

3.2西湾片区

西湾片区是湾区枢纽信息港的中枢。公共活动和区域功能分别在不同景观、不同公共性的水岸公园展开,透过大尺度的水面形成对话,共同形成西湾活力圈。西湾公园保留为融合人居历史的公共空间,并大幅提升品质。点缀在红树林中的环境艺术装置、市民文化表演装置,形成了“水湾活动剧场”和“水下红树林小屋”等场所,可与当地艺术社群的创造结合,推出季节性的主题艺术节。沿高速道路展开的西湾商务岛和城市休闲岛划定内湾形态,以及涌向外海的清晰窗口。两块填海空间均可利用外海和内湾双向视野打造高价值开发用地,形成地标性的都市活力中心。

3.3空港新城片区

空港新城是区域性湿地公园中的一座新城,分为区域性湿地公园、城、港3部分,形成支持新产业、新生活的生态科技水城。伶仃洋湿地公园系统是空港新城的生态基底和公共空间主轴,包括海水农园、弹性水廊、潮汐公园几大部分。创新性海水农园坐落在海上田园之中,农园分为休闲及商务两个区域;环径步行街,水上的士与栈道等一系列的设施,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场所,使人们尽情享受红树林湿地公园和海水农业的奥妙。潮汐公园浩瀚的大地艺术将成为飞机起降的观赏点。潮汐公园本身也是集生态循环,自身水净化与大地雕琢为一体的艺术品。高低起伏的大地造型随着潮起潮落而若隐若现。涨潮时;蜿蜒迂回的小径是漫步休闲的好时机;退潮时,地形艺术尽显,成为栖息探索的时刻。

3

4

5

6

7

8

9

10

编者按:

“景观的语言”已经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景观图式语言”是“景观的语言”的重要分支。它是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景观的语言、C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模式语言”和西蒙·贝尔(Simon Bell)“图式”研究三大思想融合的产物。与前者相比,“景观图式语言”是基于景观空间基本构成、组合和嵌套特征的设计语汇等空间语言逻辑,以景观空间类型的多样性和尺度嵌套性为核心,以图式为语言形式,建立景观空间形态、功能与意义融合过程和整体景观形成机理。与三大思想不同的是,“图式语言”揭示解决景观空间问题途径的多样性,强调图式的尺度转换与嵌套,关注“图式语言”的普适性和地方性。

本期主题“景观图式语言”的6篇论文较系统的反映了风景园林开展图式语言研究的基本领域,内容涉及风景园林设计史设计语汇和语言的变迁、理论图式的总结、场地设计的语言以及风景园林的地方性图式、古典与传统园林图式语言与传承、图式语言与现代景观规划应用。

“风景园林”的历史属性和规划设计的历史脉络形成了以地理学、景观诗学、编年史、断代史以及景观设计语言等方法领域。《基于风景园林设计发展历史的伊丽莎白·伯顿图式语言思想》一文对揭示从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思想源泉与方法和探究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想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今天风景园林历史研究借鉴。

C ·亚历山大“模式的语言”不仅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看来蕴含在图式语言中的风景园林思想从其理论诞生伊始便对风景园林产生深刻的影响。《C ·亚历山大图式语言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借鉴与启示》一文从图式语言的发现、目的和我国传统文化出发论述了对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启示。

景观空间设计是风景园林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景观形态是场地设计的基石。场地设计语言探索融合功能、意义与形态的景观空间设计理论。《基于罗曼·布什场地设计语言思想的景观设计策略》一文最可贵之处在于建立“风景园林空间认知与表达”的基本思想体系与途径,是风景园林学能够象建筑学一样建立自己学科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一种趋势。

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来说,景观图式语言的地方性和特殊性尤为关键,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石。《响应水资源特征的多尺度陕北地域景观图式语言》研究地方性景观语汇和图式语言,为图式语言研究的本土化和地方化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以形表意的文化图式一直是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中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充分体现在城镇、村落、庭院、建筑等不同尺度的规划设计和景观风貌塑造中。《以形表意——文化图式融入城镇空间的方法及应用》一文以历史城镇景观发展为脉络,结合现代城市景观格局规划和风貌塑造,以文化图式为切入点,探讨城市特色景观建设,揭示出图式语言的广泛现代应用基础。

苏州博物馆设计作为现代江南新中式景观代表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语汇和语言与现代设计技术、材料和设计语言的有机结合。由此提出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中国园林是什么?《苏州古典园林典型空间及其图式语言探讨——以拙政园东南庭院为例》一文从实质上对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风景园林设计具有探索意义。

有目共睹的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各种自然图式、文化图式等都被设计师发现并成功应用到规划设计实践中。然而“景观图式语言”理论研究则不成熟,很多领域都处在探索阶段,其发展之路势必漫长,期待景观图式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王云才/文)

Third Prize Shenzhen Bao'an West Coastal Dynamic Zone

猜你喜欢
伶仃洋湾区图式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猫道贯通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围填海对伶仃洋水流动力的短期影响模拟研究
港珠澳大桥赋
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架起的巨龙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