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藏山

2015-09-21 19:32侯讵望
黄河 2015年3期
关键词:屠岸贾盂县程婴

侯讵望

藏山,据说古称盂山,因春秋时藏匿“赵氏孤儿”而得名。地处山西盂县城北十八公里处的苌池镇藏山村东。那里峰峦叠嶂,古刹栉比,造化神奇,独钟灵秀,为千古忠义之地。

赵孤藏何处 众人说纷纭

随着电影《赵氏孤儿》和电视剧《赵氏孤儿案》的热播,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其实这个故事的知名度远在数百年前的元代,就已经为人们熟知了。

宋末元初,有一部《赵氏孤儿报冤记》的南戏剧本,就已经把这个故事写入了文学作品,可惜作者没有留下名字。到了元至顺年间(1330年-1333年),著名戏剧家纪君祥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杂剧剧本,叫做《赵氏孤儿大报仇》,成为我国影响巨大的一出古典悲剧,几百年常演不衰。到了明代,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又有了传奇剧本《八义图》《搜孤救孤》等。清雍正年间,法国传教士马约瑟将《赵氏孤儿》译成了法文,于雍正十三年(1731年)托人带回了法国,之后相继有了法、英、德、意、俄等国的译本,使这个故事具有了世界意义。特别是伏尔泰将它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后,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轰动一时,影响深远。

现在,随着旅游热的升温,许多地方都在抢夺名人,赵氏孤儿也不例外,据我所知,认为这个故事属于本地“正宗出产”的就有山西的绛县、忻州、盂县和河北的邢台、井陉、邯郸以及陕西的韩城等。有好事者把各地争夺的理由找出来,然后还进行了点评,认为只有自己所在地才是正宗。比如,认为盂县当时为“戎翟之国也”,赵孤故事发生在晋国,于是点评说:“当时若无‘穿越之术,则无晋国事件发生于戎翟之国的道理。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开机时选择了盂县,然后媒体看台发生坍塌事故,为什么?因为搭错地方了”。作者是河北邢台人,他认为赵孤应该藏在邢台的“赵孤村”。作者写道:历代《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都有记载,“赵孤庄在城西北二十五里,为程婴匿赵武处。”这个村名因太久远,都已经快被传为“赵古庄”了。邢台当时处于晋国东阳之地,类属封国,又与晋国君主隔着太行山的障碍,邢台属晋国,但晋国对其统治力比较弱,所以有一定的安全性。屠岸贾率兵包围首阳山,杀死公孙杵臼和男婴(程婴的儿子),而后程婴逃至邢台西山的单羊村,该村亦即改名叫赵孤庄了。后来,赵国的国都也迁至邢台。他点评说:无论从历史、环境、史料来分析,此说法都较为可信。赵孤庄是丘陵地带,村子坐落在山凹处,西有山岭重叠,东有荒岗垒,古代这里有茂密的松林,隐藏起赵武自很安全,且不会耽误其成长。若程婴不傻,则不会放弃这个绝佳地方,去选择盂县深山而不管孩子怎么学习、是否能茹毛饮血活下来?

这自然是一家之说,我们不能否定。但这倒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赵孤的出逃,绝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仅仅躲藏在某一处地方,而是东躲西藏,最后才找到一个比较安全的藏身之所。从地图上判断,我以为,赵孤一开始可能是西渡黄河,首先逃到了陕西的韩城,因为那里距离晋国首都并不遥远。后来怕被发现,或者就是被发现了,于是继续出逃,这样就选择了与此相反的方向,向东逃去,这样就来到了邯郸。但那里并不安全,就一路向北,到了邢台。邢台也呆不下去,就继续北上,到了井陉。井陉也没办法保证孤儿不被发现,就再逃,沿滹沱河来到了忻州的定襄。定襄与盂县相邻,从定襄到了阳曲,从阳曲进入盂县的地界儿,最后才躲到了藏山。为什么要跑到忻州呢?据忻州的传说,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忻州人——也许吧!

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断,但赵孤有一条“逃命”的路线,确是不可否认的,他不可能一出晋国就直奔目的地,中途也不停歇,也不吃饭喝水。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有关于赵孤的传说了。这也和现在一样,共产党打天下,领袖们东奔西走,有长期居住的地方,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也有路居之地。如毛泽东主席就曾在五台山住过,不能说延安就是毛主席的驻地,五台山就不是,如此而已。

我们再回到盂县,看看这处古迹是不是后人的杜撰。在《大元一统志·盂州·古迹》中记载:“藏山庙,在(州)东北五十里。旧经云:公孙杵臼、程婴谋藏孤儿于此山一十五年,故山因名。昔藏时垒岩之石脂相灌见在,庙东圣水出焉。时有愆期不雨,郡民祷之,沛然雨足,无有不应”。也就是说,在元代,这里就已经立庙祭祀了。而且“旧经”中曾有记载,说明在元代以前,盂县藏山就已经十分有名了。

我说这些,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没有“旅游经济”的概念,不会为了发展旅游,生拉硬拽一位古人来给自己装门面。而盂县地面遍地建立的文子祠,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盂县确为赵孤的最后藏身之所。据统计,以盂县藏山为中心及周边的河北省、太原市等地现存供奉赵武的大王庙134处,其中盂县108处,盂县和阳曲县的大王庙均为国保文物。

悲剧因何起 回溯仍惊心

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发生年代,重温一下这个赵孤是怎么一回事,怎么非要出逃,最后落脚到盂县藏山中的。这段悲壮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史记》,后《东周列国志》《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太原志》《山西通志》均有记载。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就用绛县申遗的材料吧,那个“赵氏孤儿故事”基本接近于史实——

晋灵公十四年,晋灵公被赵穿杀死,士会和赵盾商量,灵公无子继承国君位,赵盾便到洛阳接回晋文公最小的儿子黑臀,立为成公。成公为稳固势力,把自己的姐姐庄姬公主嫁给赵盾的儿子赵朔。君臣作了亲家,相辅相成,晋国很快又兴盛起来了。

过了七年,成公死了,他的儿子继位为景公。不久,赵盾也死了,他的儿子赵朔做了继承人。景公小时生长在国外,疑心大,耳朵软,对事物又缺乏见解。继位后,对人多势大的赵家放心不下,害怕赵盾的儿子赵朔、赵同、赵括、赵旃等人反叛朝廷,自己也落下像灵公一样的下场,就派人在暗中监视赵家。这样的行为,被在暗中察言观色的屠岸贾看到了,他以晋军在外被楚国打败为借口,到处造谣说是赵同等不听苟林父的指挥所造成的恶果。又在景公面前故意翻赵穿桃园杀死灵公的旧账,蛊惑景公。景公就让屠岸贾带领军队,包围赵同、赵朔、赵括、赵旃四家,把赵家男女老幼杀得一干二净,只有庄姬公主事先入宫得免。庄姬是赵朔的妻子、成公的姐姐、景公的姑姑。屠岸贾早就探听明白庄姬身怀有孕,怕生下小孩对自己不利,再三要求景公斩草除根,杀掉庄姬以绝后患,景公只是不答应。一是母亲成夫人爱护姐姐,二是自己也不忍心,屠岸贾干着急也无法子。

屠岸贾对庄姬肚里的孩子很不放心,派两个心腹武士日夜交替把守宫门,观察庄姬的动静。在此同时赵家的心腹家臣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对庄姬公主肚里的孩子也放心不下,他们对忠良遭残害愤懑不平,暗中盼望庄姬公主生下个男孩子,好替赵家报仇雪恨。时间不长,宫中传出消息,庄姬生了个女子。公孙杵臼找到程婴大哭起来,泣不成声地说:“完了,完了,替赵家报仇没指望了!”程婴劝说:“庄姬生的是男是女很难断定,墙外有耳,待我进宫探个明白再说。”程婴化妆成医生混进宫内见到庄姬。庄姬写了个武字让程婴看,程婴欣喜非常,知道是个男孩子,因赵朔曾说过生女孩叫赵文,生男孩叫赵武。程婴出宫便和公孙杵臼商量救孤儿的办法,用计从宫中偷出了孤儿。

宫里传出孤儿得惊风死了,这消息反引起屠岸贾猜疑,他肯定孤儿未死,还认定是个男孩子,更要严加追查。他像一只发了疯的狼,不顾宫阙禁令,进宫拷打侍奉庄姬的宫女,宫女卜风一口咬定:“生的是女孩,得急惊风死了。”再三逼问,卜风被活活打死。最后屠岸贾下令:“若搜不出孤儿,全国与孤儿同庚的婴儿斩尽杀绝,一个也不留!”并张贴布告,“窝藏孤儿,诛灭九族。告发孤儿藏处,赏黄金千两”。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这样下去,不但孤儿保不住,还要连累全国儿童受害,商议结果,程婴愿将自己妻子才生下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换下孤儿藏匿深山,然后由程婴出头向屠岸贾揭发,告说孤儿被公孙杵臼收藏。只有这样才能救下孤儿,免去全国儿童死难。

程婴到屠岸贾处揭发说:“我和公孙杵臼都是赵盾手下的旧人,庄姬生下孤儿,让人暗中送给我俩抚养。我看到搜查孤儿的布告,特来自首。”屠岸贾急问:“孤儿藏在何处?”程婴回答:“公孙杵臼将孤儿带到首阳山里。”屠岸贾说:“你马上带我去搜查,查出孤儿赏赐黄金千两;搜查不出,砍了你的头颅。”程婴强压满腹悲痛,把屠岸贾一伙引到首阳山公孙同孤儿匿藏处。程婴敲开门,武士们涌进去把公孙杵臼抓住,逼问孤儿下落。公孙假装糊涂回答:“这里只有我这个孤老,那有什么孤儿?”屠岸贾推倒公孙,指挥武士们闯进茅庵搜查,从一个黑暗角落搜出用绣花绸缎包裹着的小男孩。公孙杵臼发疯似的从地上爬起来,散乱着头发,扑上前去抢夺孤儿,并大骂程婴不守信义,为得黄金丧尽天良,出卖孤儿。并指着屠岸贾责骂:“千刀万剐的屠贼,残害忠良,死无下场!”屠岸贾指令武士乱刀砍死公孙杵臼,倒提孤儿哈哈大笑:“好了,好了,我可以高枕无忧了!”猛将孤儿在石上摔死。

屠岸贾回到京城,拿出一千两黄金赏给程婴。程婴流着泪向景公请求说:“告发孤儿是求免去自己的死罪,不是贪图金钱重赏。请允许我将这笔钱用作收殓埋葬赵家老小和公孙杵臼尸骨的费用吧!”景公听了程婴的请求,心中一热,对斩杀赵家满门心中也很内疚,便答应了程婴的请求,让程婴去处理赵家和公孙杵臼的后事。

景公死后传位给历公,厉公也是个昏庸之辈,听信屠岸贾的谗言,不断杀戮排斥忠臣良将。即位不久便被栾书、苟偃等大将杀死,另立孙周为悼公。悼公很有才干,重用老将军韩厥,按韩厥提供的线索,查访出孤儿赵武的下落。韩厥把赵武、程婴带到朝堂拜见了悼公,并当众宣布这就是当年屠岸贾要杀害的孤儿赵武,更激动地讲出程婴用儿子替换孤儿,公孙杵臼为保孤儿慷慨地献出自己生命的壮烈行为。臣子们听后无不落泪,独有屠岸贾吓得软瘫在地。悼公愤怒地站起来,指着屠岸贾说:“不杀此贼,咋对得起赵家冤魂!”立即传旨捉拿屠岸贾满门,交给韩厥、程婴、赵武,拉到赵盾陵墓前,活祭赵家冤魂。

历史记载是,程婴和公孙杵臼买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孩子,假扮为赵孤,被屠岸贾发现后摔死了。后来的戏剧家为了塑造英雄,稍作改动,把假孤说成是程婴的亲生儿子,悲剧效果大增。依我的看法,就是前者,在那个时代,也是深明大义之举,值得褒扬。至少以一个婴儿的性命,挽救了全国儿童的性命,仅此一点,就非常伟大,何况公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程婴要背负全国人民的唾骂,在屈辱中生活呢!

盂县的“赵氏孤儿故事”同样丰富生动——

程婴带着孤儿策马千里,东躲西藏,不知走了多少个日夜,来到晋国东北边陲古仇犹地面,躲藏在盂县南社村南一座小山的山洞中。才躲了十多天,一个农夫慌慌张张跑到山里道:“程大夫,不好了!屠岸贾那贼发觉你带孤儿逃跑,亲自带领一队亲兵追来,已到西烟村了,快快跑吧!如果出事,我们咋对得起赵氏满门忠烈呢?”

程婴所居之地离西烟村不过十来里路,他不敢怠慢,跪下向北磕了一头,感谢南社百姓救孤恩德,抱起孤儿上马向东又逃。后来,人们把南社村南的小山,叫“小藏山”,并修建“藏山行祠”,岁岁祭祀。

翻过大梁山,踅进王村沟,走出沟底刚爬上一座山岭,只听后面人喊马嘶,程婴扭头一看,沟内烟尘滚滚,屠岸贾带亲兵尾随追来。程婴心里一慌,稍不留神,同怀抱的孤儿一起从马鞍摔下来,身不由己地向山沟滚去,亏得几枝老荆条挡住身体,两人未跌进沟底。程婴好不容易站起来,又抱孤儿爬上马背,往东面龙华河方向逃去。落马的地方叫“慌鞍岭”,意思是“慌张落鞍”的地方,现在这里叫称“荒安岭”。

当时,龙华河水急浪高,程婴来到岸边,想强渡过去。俗话说:“人忙出错,马慌失蹄。”偏偏马蹄陷进河滩里,程婴和孤儿从马背上摔下来,程婴左拉右拖,总算把马牵出沙坑。待两人重又上马,追兵已经赶到。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程婴暗暗叫苦,忽然坐骑一声长鸣,四蹄腾空而起,掠过龙华河水面,到达对岸。等马蹄站稳,程婴回头看对面,见方才陷马的沙坑边留着一支宝剑,随身一摸,才明白自己刚才只顾拉马,把宝剑掉在那里。失落宝剑的地方,现在叫“宝剑沟”。

在这道山沟里,同样的地名还有“大围村”,据说是程婴与赵孤被围的地方。再往沟口有个村叫“普贤”,有人说是普贤菩萨显灵,在大围救过程婴和赵孤。而我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讲,普贤不叫普贤,而是“土填”,就是土把人埋起来的意思。当时追兵将至,程婴心急如焚,见一老农正在耕地,就央求老农救救婴儿。老农情急之中,把婴儿放到犁开的土壕中,用土将婴儿埋起来,这样,才躲过了追兵的搜查。时间久了,土填村就成了普贤村。

从普贤村出来往东,就到藏山的入口了。程婴与赵孤遇到两位农夫,农夫见一个大男人带个婴儿甚为奇怪,程婴就讲了事情的因由,并向农夫讨水讨饭,询问哪里可以藏身。农夫就把藏山沟指给程婴。吃饱喝足,程婴就带着婴儿向山沟走去。走了几步,他不放心,返回身告诉农夫,切不可告诉他们的行踪。农夫为使程婴放心,一头撞在石头上死了。现在的藏山祠中,站在殿里的就是两位泥塑的农夫。

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丰富而生动,口耳相传,千年不绝。

藏山云烟好英灵塞苍穹

藏山庙又名“文子祠”,是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的。祠庙始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碑碣中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碑记。现存的古建筑中除寝宫为元代所建外,其余大都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和清代多次修葺与增建的。

藏山庙大小30多处亭台楼阁,皆倚山傍壁而筑,气势雄伟。祠坐北面南,依次将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于院落之外,区别鲜明,主次有序,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藏山祠规模宏大,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是一个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

藏山,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山,是一座藏孤的山,也是一座见证人间正义的山,更是一座忠诚大义的山。让我们走进藏山,领略一番藏山的美丽与灵秀吧。

这里千峰叠嶂,万壑含烟,危岩若削,洞穴幽奇,松柏参天,涧水潺凌,山光水色瑰丽,风景四季宜人。这里古刹建筑格局绝妙,疏密得体,所有楼、台、殿、堂、亭均依山傍壁而筑,同自然景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使人如在画中,似入仙境。

藏山有十景。在入口处,有“龙凤松”。龙松弯曲盘虬,若跃跃腾飞;凤松袅娜亭立,欲凌空翱翔。游人至此,驻足观赏,莫不啧啧赞叹。可惜现在这两株大树已经枯死了,只是躯干还在,从干枯的树干上,可以想见昔日的伟岸风姿。

往里走,就来到了“饮马池”。相传为程婴赵武落难藏山时的饮马之处,至今山泉汩汩,清澈见底。再往上走,就来到了藏山神祠。站在牌楼下,仰面向天,但见山峰南北对峙,壁崖如削,名曰“二嶂”。南嶂耸然笔立,远望似“笏板”,名为“笏峰”。峰东山路崎岖,攀登而上,可达“南天门”。北嶂石削为屏,崖下深邃,依崖建造有殿堂,“正殿”祀奉赵武。西侧山腰有“藏孤洞”,为天然石洞,僻静幽深,风雨不侵,洞前立有石碑,记载藏孤之事。

东侧拾阶而上,有“报恩祠”,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报恩祠”旁,“梳洗楼”凿崖而建,登楼俯视,景色殊绝。从这里东去,山麓有“黑龙潭”、“滴水崖”,崖下岩洞,深邃幽静。盛夏,潭水渗流倾泻而下,喷珠吐玉,如烟如虹。寒冬,滴水成冰上下相柱,晶莹剔透,如玉如银。

梳洗楼西为“僧院”,丹嶂罗围,尘迹罕见,幽雅清平,游人到此,如至仙境。东峰山崖半壁处有“日落晚照”胜景,每当夕阳西下,斜辉返射,山壁灿烂如金,煞是壮观。“飞岩楼”横卧于巉岩峭壁的半山崖,为双层木楼,典雅富丽。登临此楼,藏山全景一览无余。但见青峰林立,岚纱缥缈,又听飞鸟啼鸣,山响谷应,置身其间,有飘飘欲仙之感。藏山的景观众多,除了十景外,还有许多其他景观,如拜水洞、二龙石壁、藏山牌楼、仙人秀石等。

这里有说不尽的传说,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够的美景。这里吸引着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登临拜谒,凭吊赏景。那些篆刻在岩壁的诗文、警句,诉说着这里的神奇与古老。金人元好问有诗日:“白日青天下笔难,要从明润细寻看。藏山只道云烟好,画史而今尽热谩。”明代高岱有《游藏山》四首,其中一首道:“日转山腰鸟道通,天留仙洞盂山中。禾喜交加青亦绿,阳精普照晚初红。雨润田畴三晋泽,神秸斯民万古同。怪石巉岩恒矗立,英灵耿耿塞苍穹。”著名和不著名的人物,都有一睹藏山风景的愿望,于是便有了这知名和不知名的题刻。古代有元好问、顾炎武、傅山等,现代的薄一波、郭沫若、马烽等。

藏山的景点,有的还具有传奇色彩。比如,正门的泥塑马,就有故事。据说,当时那马来到藏山,没有水喝,就用前蹄刨出了至今泉水淙淙的“饮马池”。后来,它站在殿门口,见着南来北往的香客都祭奠庙里的神人,没有它的份,就趁着中午午休的时间,跑到藏山坪吃谷子去了。一个农夫发现后,就大声喝喊,但它就是不跑,农民一急,把手里的镰刀扔了过去,结果正插在了马屁股上。那马嘶鸣一声,不见了踪影。后来人们发现泥塑的马身上插着把镰刀,才知道,跑去吃谷子的是这匹泥塑马。

还有日落晚照,也极具神奇之处。据当地老百姓说,他们记事以来共照过3次,一次在1945年,一次在1986年,1987年还照过一次。一次是日落时分,一次是午夜时分,1986年那次,是中午一点左右。有人说是太阳的光线正好照射到某个角度,就会形成如镜子反光一样的反射,但午夜反光,却不知道理何在?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藏山庙会,期间,盛大的祭祀活动会如期举行。盂县境内外及周边108处大王庙的“小大王”(这108处大王庙均供奉藏山赵武)都要回藏山“落驾”,旧称“赶会”,共同享受庙会香火。盂县东、西、南、北四乡各不相同,东南乡叫“旗会”,西北乡叫“耍会”。赛会时,走在最前面的是头锣头牌,举着两三丈的大旗,上书“吉星高照”、“朝山进香”等字样,后边铁炮齐鸣,接着一出出的会目依次而过,会名多沿用传统剧目,如《八义图》《金沙滩》等,最大赛会长达数里,扮演会身的群众,顶盔贯甲,穿袍系带,手执刀、枪、箭、戟、金钩、钥斧等武器,耀武扬威,十分神气。在笙、箫、笛、管等八音会的悠扬声中,人们抬着乘坐銮驾的“小大王”行进,最后“踩海眼”、“吃斋饭”,预兆“五谷丰登”、“免灾劫难”。

庙会期间,一般还要唱戏助兴,人们或踏青游春,或商贾交易,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除本地人外,还有来自阳曲、定襄、五台、平山、获鹿、井陉、平定、寿阳等地的百姓。如遇天旱,各地均照以上仪式,恭请藏山大王,举行隆重的祈雨活动和谢神仪式。

藏山庙会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传,“藏山老会”在宋代已形成规模,经元、明到清朝已发展到千人规模,民国时期尚绵延不绝,直至芦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兵荒马乱,才逐步停止了活动。

虽然如此,其实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这里依然会有小型活动,附近的村民都要到这里来敬香礼拜。愚生也晚,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不到十二岁,按当地风俗,不足十二岁是不允许上庙的。但我还是与同村比我年岁稍长的本家叔叔、哥哥,去了一次藏山庙。当时情形,依稀记得。好像带的干粮是煎饼,中午吃饭时,沟里上下,人山人海,仍然热闹。只是庙院荒芜,塑像倾颓,钟鼓喑哑,繁华不在而已。

老人们说,“藏山老会”要由开道锣、门旗、头锣、头牌、高罩、铁炮、大旗、战鼓、粗乐、八义、八仙、金瓜、钺斧、朝天镫、围子、牛角号、灯笼、敬香盘、銮驾、龙凤扇、万人伞、随护、执事等共108人构成,分别身着相应的服装、道具,按照规定的步伐、动作、节奏来统一表演,分“过街”和“踩海眼”两种场地表演,不受时间限制。由于各地距离藏山远近不一,庙会日期就有了一些时间上的变化。其中,盂县清城三月十五“起会”,有“九堡十八庄”之说,最负盛名。但无论哪个区域的“赶会”都以把“灵感大王”迎送回藏山落驾为高潮。

“藏山老会”是盂县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精华,是盂县人民的共同习俗,它承载了盂县人民尊崇忠义精神的思想倾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追求和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崇尚和谐的纯朴民风,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

近年,失传百余年的“藏山老会”在藏山脚下的藏山村、柏石村再次与老百姓见面了。庙会期间,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迎銮驾、谢大王,表达消灾免难、保佑平安的心愿,场面隆重、热闹非凡。

名山存一脉 功绩昭后人

可以说,没有藏山的藏孤育孤,就没有后来的“三家分晋”、“七国争雄”、“赵宋王朝”,中国历史就得改写。因此,藏山藏孤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成为拉动经济的一部新引擎,各地不惜血本,找景,建景,造景,修景,盂县也不例外,把藏山承包给了一位煤老板。老板投资旅游精神可嘉,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毕竟那里有人在管理,在建设。自2003年改制后,藏山景区确立了弘扬“忠义”文化、建设秀美家乡的发展思路,按照“修旧复旧”的原则,提出了打造“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的目标,修建“三湖、三瀑、一河、一洞”等多项景观,改变了有山没水的旅游缺憾。现在,藏山风景区据说是标志性建筑的景区大门早已落成,其他景点也正在建设,景区面积也从不足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近10平方公里,形成以“吃、住、游、玩、购”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

此外,藏山景区还投入资金,加大了对景区的宣传力度,通过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风光宣传片,制作DVD、印刷挂历,在省内交通要道树立广告牌等多种方式,加大了景区宣传力度。特别是2010年3月13日下午,陈凯歌导演酝酿了两年的电影《赵氏孤儿》开机仪式在盂县藏山举行。导演陈凯歌、制片人陈红与主演葛优、王学圻、范冰冰、张丰毅、黄晓明、海清等一同亮相。虽然发生了塌台事件,但其影响也因为塌台而更加扩大。作为亲身经历塌台事件的作者,对此一幕依然历历在目。

对于电影《赵氏孤儿》,还是电视剧《赵氏孤儿》,都有一个不同于历史传说的故事,就是让赵孤寄养在屠岸贾的府邸,这固然增加了剧本的戏剧性,但大大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性。这是以现代人的是非观和荣辱观来理解古人。这样的编造,是对传统文化的消解,是对正确是非观的歪曲。这样去描写叙述一位古人,如果赵武在天有灵,当然会以塌台的方式给以惩戒了。

其实话说得远一点,我的祖上,就曾经受过这样的惩戒。我的祖上是盂县东苌池的侯伯良。在现在整理的传说中,有人把他写得很不堪,其实他就是当地一个大户而已。有一年,天大旱,祈雨的人跪了好几天,老天依然没有下雨的意思。祈雨是各地都有的习俗。我们那里祈雨,当地的耆年大德,富豪乡绅都要与当地老百姓一样,赤裸上身,头戴柳条帽,跪在太阳下祈祷。侯伯良是当地乡绅,自然要跪在队伍前面。由于几天祈求不来雨水,他又是一大户,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里受得了这种苦,就有些恼火。看来当时他也不相信什么神鬼,就站起来,用烟袋敲藏山大王的头,说你是藏山小大王,我是苌池侯伯良,你有三年不下雨,我土底埋有万担粮。敲罢,他怒气冲冲起来回了家。谁想,当天夜里,就电闪雷鸣,雨倾如注。大雨落地成河,把他埋在土底的地窨子冲了个干净。他害了怕,因为地窨子里还有他存放地契的盒子。他这才又焚香祷告,承认自己错了。让藏山大王给他留下地契盒子,答应漂起盒子的地方,盖一座大王庙。后来在苌池的一条土沟旁,就有了一座大王庙。我们侯家的家道从此就衰落了。我家也就离开了东苌池,搬到了柏泉沟。当然类似的故事还有“瓮打磁州”等。据说,在藏山,唱戏从来不敢唱《赵氏孤儿》,只要一唱,立马就会变天,随后就是狂风暴雨,后来的人们,也就没有谁敢再冒这个险了。

今天,随着盂县高铁的开通,阳泉至五台高速公路的开通,藏山,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山,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游客逐年上升,这里已经成了太原、石家庄、北京等地游客节假日旅游观光的好去处。那些古老的传说,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猜你喜欢
屠岸贾盂县程婴
《赵氏孤儿》
盂县农商行“整村授信”工程启动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阳泉市盂县 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培训
赵氏孤儿
门 客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