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普惠金融

2015-09-20 07:59丁宇
首席财务官 2015年24期
关键词:普惠小微金融机构

文/丁宇

“问诊”普惠金融

文/丁宇

普惠金融不是创投,是回归本源。必须和劳动者的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核心客户就是微小的个体户,对其支持的范围只是其主营生意,任何涉及到资本运营与杠杆的行为,普惠金融均应远离。

普惠金融在我国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普惠金融”相关的一些理念和具体操作等均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惠金融操作中的4大问题

从事普惠金融的小微贷款业务机构在运营中存在一些问题,分别为客户定位不清晰、操作效率提高度较低、人力资源成本逐渐增高,以及道德风险攀升。

客户定位一直是小微贷款业务的核心问题。我国自国家开发银行引入小额贷款项目以来,众多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均推出各类小微贷款业务。但是,从单笔金额来看,国内小微贷款的笔均依然远远高于国际标准的微小贷款水平。除了部分从事农村微小贷款业务的机构,大多数金融机构服务的主体是城市中有一定经营规模,甚至有抵押品的中高端个体工商户。这样的定位会忽略微小商户,在经济下行时期,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风险隐患。

在客户方面,中高端个体工商户其原始业务成熟,能给其带来正常稳定的现金流,其个人资产已经完成了一定的积累(一般都拥有商品房)。但是,这类客户群体处于微小(以家庭为核心)与小企业(进一步社会化的结构)之间,部分能够成长为小企业,但是大多数因为受管理能力的限制,并不适合做大。金融机构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过多的资金,反而鼓励了他们的投资冲动。

此外,小微贷款(小企业与微小贷款)业务照搬发展中国家经营环境下的小额贷款理念与方法,多年以来,操作流程变化较小,既没有考虑到国内近年来征信体系的逐步完善与信息分析基础的扩宽,也没有将新的IT技术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大多数从事小微贷款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与非银行贷款机构,效率依然不高。

人力资源成本方面,相比十年前在提升,然而效率并没有提高,如此会造成单笔成本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率也在下降。下降的利率加上单笔成本的提高,会挤压金融机构的利润,同时迫使一些机构进一步放大单笔金额,如此会造成小微客户逐渐被遗弃的恶性循环趋势。

最后,道德风险有所攀升。特别是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控制道德风险更是重大难题。由于司法环境问题,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太低,造成了一系列的事件甚至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行业信任,进而增加了运营防火墙的必要性,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经营理念与产品设计的偏差与缺陷

反观当前小微金融机构的经营,一些从业者并没有长期的战略目标与中长期规划,反而受经营的压力,追逐短期利润。抓住市场空隙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方式与普惠金融的长期稳定商业可持续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经营理念上的偏差,加之日常经营上面对的各种压力与诱惑,造成很多本应该采用小额分散经营方式的金融机构,将关注点逐渐集中到了中高端个体工商户群体上,当定位发生变化后,产品设计也自然发生了变化。由于注重短期利润最大化,产品设计的理念就成为了完全满足客户意愿,即随借随还,在贷款金额上只看还款能力,不看贷款用途。

在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缺陷:

1.期限错配。由于不严格检查贷款的实际用途,出于盈利目的,金融机构愿意给客户更长的期限。超过实际使用需要的期限,后果就是促使客户在资金空置期,将资金挪用到其他高回报、但是同时也是高风险的领域,如房地产、股市及贵重金属等领域。用贷款期限错配造成的资金挪用现象相当普遍,在宏观经济风险凸显的时刻,客户的投机受到打击,金融机构闻风收贷,就会摧毁客户原有稳健的生意,造成两败俱伤。

2.金额错配。金额错配和期限错配都成了协助中高端个体户执行其投资冲动的助力。目前,很多中高端个体户不是获得的贷款太少,而是太多,他们往往是在多家机构贷款,这已经严重超过其主营业务的需求。主营业务不需要那么多的资金,一些商户就会使用多余的资金进入高回报高风险领域,除了极少数投机成功者,大多数投机的结果都是惨不忍睹。

3.价格错配。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急功近利的利益驱使下,没有对行业风险和客户个人特征包含的风险进行细致分析。单一并且统一的利率定价对低风险客户而言,如城市食品流通行业,实际上定价过高。但是,对于越来越凸显的宏观风险,现在即使部分超过20%的实际利率,也涵盖不了某些行业的风险。不精确的定价机制是价格信号灯的失灵,使风险与定价不平衡,如此客观上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高风险投机领域(风险大,潜在回报高,但是却没有对应的高资金利率,这样,投机者实际上是完成了风险转移)。

这些产品设计的缺陷,核心原因是大多数小微贷款业务经营者的理念出了偏差。而后果就是目前不良贷款率的攀升。

远离风险地段

在贷款业务中,经常会面临着一些以“关系”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此类生意模式不应该获得贷款。“关系”生意模式的核心是相对模糊、不可量化的一种交往方式,这种方式凌驾于普通的契约之上。但是,对于这类“关系”,就因为其模糊、神秘,金融机构无法对其量化,无法对其所约束的生意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对于金融机构,这类“关系”生意模式充满信息不对称,是无法有效评估的。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建议金融机构放弃所有这类型的商业模式,不要将贷款置于如此信息不对称、风险无法评估的境地。

在小微金融行业,客户的业务发展往往多元化,跨行业经营较为常见,这种跨行业伴随着管理减弱、盈利能力下降的问题。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协助客户在其熟悉的领域创新与提升竞争力,是金融机构份内的工作与机遇。但是,跨界经营对于客户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对于金融机构,更是增加了风险评估难度,甚至可以说,跨界经营的风险金融机构实际上是无法控制的。当然,通过抵押客户的私人资产,通过控制其主业与新增业务的比例,金融机构也许还是能够及时退出。但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不应该鼓励企业家从事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不应该支持他们跨入完全陌生、以投机为真实动机的领域。对于客户跨行业经营,金融机构应该非常谨慎。在普惠金融领域,应该拒绝支持这类投资行为。

普惠金融不是创投,是回归本源,核心客户就是微小的个体户,对其支持的范围也只是其主营生意,任何涉及到资本运营与杠杆的行为,普惠金融均应远离。

大数据技术的最佳应用领域

当前,媒体已将互联网金融的操作发展拱得火热,但是,金融从业者将IT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真正用于实战的并不多。有两个领域能够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从而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单笔成本。

1.市场营销。经过接近10年的小微贷款业务的探索,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央行征信系统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哪些行业什么时候有贷款需求,这些需求与其行业特征是否相符合;哪些行业的人员违约率高等。以前,由于信息分析与处理的成本高,无法低廉获得可供操作的信息,所以市场营销基本采取扫街加广告的形式,这种方式不但成本高,而且获客率也在不断下降。数据分析能够帮助金融机构了解哪些行业,在什么时间段需要资金。并且,通过行业风险的过滤,可以进一步获得当期行业真实的需求。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营销,会提高获客率以及批准率,提高客户的认可度,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2.客户细分与批量处理。原有的客户调查往往采用从头到尾的分析手段,耗时太长,且成本太高。实际上,通过客户的行业细分,加上其私人特征的稳定性分析,基本可以判断其贷款的需求范围。在锁定其贷款用途的前提下,标准化处理其贷款申请,将个性化的贷款调查分析变成贷款生产线上的一个标准产品,能够急剧降低信贷人员的人为因素干扰与道德风险,同时,也通过提升效率,降低了单笔成本。

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良好的IT系统与数据平台。建立小微贷款领域的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在宏观经济下行中,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

促实体经济发展与有效就业才是根本

当前,普惠金融发展有多种存在形式与执行方式,但是关于普惠金融的目标,即目标客户和金融服务的目的等概念比较模糊。

很多银行工作人员认为,金融业首要考虑的是风险及客户的偿还能力。银行普遍愿意服务于有资产的群体,试图通过抵押其资产的方式,减少自身风险。这样的经营方式在经济上行时期,通过可供抵押资产的迅速扩大,银行业务急剧提升,会带来大量的“利润”。实际上,这种想法未必正确。在这种经营理念下,大量的资金会不被经过用途审查便会被挪用到更高回报的投机领域,如从炒作房地产,到炒作各种物资,再到股市的配资等行为,均将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挪开,从劳动+资本+(知识)=价值的公式中挪开,进入了资本生资本的虚假增值与恶性循环中。这种模式鼓励了投机,削弱了真正的经济发展核心:实体经济。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理论界早有论述。监管层也早就发现这些问题,我国曾出台的“三个办法”和“一个指引”就是希望通过控制贷款用途,减少资金被挪用以及防止资金离开实体经济。但是,很好的政策在不少银行千奇百怪的各种规避方法中被架空。而监管部门在金融领域贯穿国家发展战略思路的一些意志和利好政策不容易得到落实。

另外,一些机构打着扶贫做普惠金融的旗号,大量获取国家与社会资源,在再分配过程中,出现寻租等行为。这会导致国家政府拨出去的补偿金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扶贫唯一有效的方式是创造有效的就业,有效就业就是在市场经济下,做有价值的工作,创造被社会、被其他市场伙伴所认可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有关机构愿意以市场价格购买其劳动成果。

普惠金融有了清晰的目标:通过实体经济支持实现有效就业,可以在正确的理念下,进行更加精彩的细化分工,比如支持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社区小微银行、支持特定行业发展与创新的小型专业银行、支持青年人科技创新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等。当然,仅仅有目标还不够,普惠金融另外一个含义是中长期服务客户,即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促使客户良性发展。

(作者系德国微型金融专家,本文经《中国普惠金融》授权刊登,有删节)

猜你喜欢
普惠小微金融机构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小微企业借款人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