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建构功能
——以山西省忻州市挠羊赛为例

2015-09-19 13:08毛明春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忻州建构传统

李 玮,毛明春

1 问题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表演、工艺、实物、实践、知识体系以及文化场所等为表现形式的,被个体或团体视为具有保护价值的重要历史遗存[1]。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利于社会群体自身认同感和责任感的产生,还有利于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这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态流动方式,必将在人类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同样在社会建构过程中意义重大。笔者以山西忻州的挠羊赛为例以说明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源起、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对于社会建构的特殊功能。

挠羊赛是一种长期流传于山西省北部忻州、定襄和原平一带的民间摔跤项目。因比赛获胜方的彩头为羊而得名,是一项以宗教庙会为载体、就地取材的民间娱乐活动。2008年6月该项目被列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当地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功能。

2 功能论的视角

功能论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拉的克里夫·布朗提出的。在布朗看来,想要认识事物(也包括社会)的本质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通过研究构成事物诸因素间的关系来认识事物的属性与特征。在此基础上了解每个因素在事物构成中所发挥的具体功能。以挠羊赛为代表的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它必将对整个社会建构发挥特有功能。帕森斯指出,社会是具备一定结构和组织化的有机系统,社会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系统发挥其必要功能。社会系统以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存在。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促使社会系统趋向于新的平衡,并为其他社会组成部分所感知。忻州的挠羊赛不仅对于社会结构变迁有着敏感的监测功能,还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发挥着整合与传承功能。默顿在分析社会各部分功能时,提出著名的“显功能”和“潜功能”概念。显功能是指社会部分有助于系统的调节与适应,且这种调整的客观效果是可以预见的;潜功能则是指社会部分在实现系统预期功能的同时,仍在发挥某些不为参与者注意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也可能对系统调整发挥作用。显功能和潜功能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在构建和维护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挠羊赛在社会构建过程中承担了上述两种功能。

3 挠羊赛在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显性功能

3.1 社会变迁与结构变化观测功能

挠羊赛起源于唐宋。随着时代的变迁,本身的社会功能已从一种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见表1)。其形式与内容的细微变化都与同时期社会结构的调整有着必然联系。挠羊赛活动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晴雨表”。在传统的挠羊赛活动中,女性被禁止参加,“挠羊”技能遵循“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如今,女性走上了挠羊赛的舞台,并且在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工业化进程导致当地男性(外出打工)数量急剧减少而引发的必然结果。对于这种社会环境监测作用的有效利用将为当地决策制定与执政思路转变提供更多实证依据,降低政府决策本身的风险性。

仿古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仿古顾名思义就是依据古建筑的形式来进行现代建筑设计与建造,比如有很多地方为了影视剧的拍摄而建起的一系列古代街道、房屋甚至皇宫,还有一些旅游景点的亭台楼阁都是根据古建筑的风格建造而成[5]。

表1 挠羊赛的社会变迁示意表

3.2 社会规范的解释规定功能

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还没有形成法律制度与法治思维,规范社会行为主要依靠对于一种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这一原始宗教形式先于现代制度充当了社会规范解释者的角色。正如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写道:“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各种以“图腾”膜拜为标准的原始宗教出现,使得人类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团结在一起。“图腾”本身随着人类的互动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既充满了约束,又被赋予了集体感情。挠羊赛中对于“羊图腾”的认可起到了社会纽带的作用,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成为真、善、美的代表。在该活动基础上,当地居民形成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均被赋予了合理解释(如挠羊赛必须举行六轮,被解释为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这一整套的行为规范构成了当地最原始的共同情感,成为当地最基础的行为与道德准则。

3.3 悠久历史的传承延续功能

根据施工需要,项目部与阿美批准的专业脚手架承包商“kaefer”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其提供脚手架方案,同时提供脚手架材料并负责搭设,脚手架工、脚手架主管、脚手架检查工程师等专业人员也由其提供。

3.4 大众的娱乐化功能

当然,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该活动对于社会安定可能带来的隐患。作为一项以“群体狂欢”形式出现的情绪宣泄型的娱乐活动,需要个人对于自我的原始情绪的严格控制。一旦这种情绪失控、突破个人理性的约束,很可能引起各种“群体斗殴”式暴力事件的出现。忻州挠羊赛现场的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如不加以有效管理,可能会成为激化群体间矛盾的导火索,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隐患。

4 挠羊赛在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潜功能

4.1 推动经济发展

自2003年起,忻州市政府提出打造以挠羊赛为龙头的城市体育文化品牌,鼓励地方建立“挠羊赛俱乐部”,举办“消夏挠羊赛”。随后,在“中国·忻州摔跤节”上,挠羊赛与北路梆子、二人台、剪纸、面塑、绘画等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共同登台,忻州市的文化集群发展模式雏形正逐步显现。另外,忻州市政府还计划将挠羊赛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传统美食相结合,以实地体验的方式将挠羊赛作为本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推广,借助外力帮助其摆脱困境。

4.2 促进群体意识形成

一个族群是否能够形成内聚力,除了血缘关系这一传统纽带,还需要形成共同的“群体意识”。本尼迪克特指出,每个族群与他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民族精神”方面。要实现“群体意识”,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将群体内成员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形成强有力的内聚力。此时,依附宗教仪式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忻州挠羊赛就发挥了类似作用。忻州市境内有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围绕着该佛教名山,当地的庙会活动一直非常频繁。如当地一个名叫辛章的村子,人口不足300人,而全年的庙会数量却多达27次。庙会对于群体成员的吸引,也让依附宗教仪式存在的挠羊赛变得越来越醒目。加之挠羊赛对于场地条件、参赛人员并无苛刻限制,使得每次比赛都可能成为强化群体内部成员互动、提升内部成员自豪感的机会。每年定期举行的忻州、定襄、原平三地的挠羊赛更是加深了民众对于本地域内聚力的有利契机。以忻州市挠羊选手为班底的忻州籍摔跤运动员所带回的各种荣誉,更是激发了本地群众对于家乡溢于言表的热爱之情。这是顺利完成社会建构的意识基础。

4.3 推动基层自治秩序形成

国有林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要加强与周边林业单位和林农合作、沟通,开展场村、场社开展共建联防,合作演练,建立起共建联防机制,把森林防火办成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推进社会建构,除需要了解群体人员社会构成、建立统一的“群体心理”外,还需探索一套完善的社会组织运行模式。由于决策者本身的预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任何尝试都必将面临风险,此时一套成熟的社会运行经验体系显得极为重要。挠羊赛在长期举办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基层自治程序。如挠羊赛主办方通常被称为社家。负责安排比赛场地、划定比赛规矩并筹集奖品;负责组织联络参赛人员的称为社首。由当地德高望重的族长担任;喝跤人有裁定胜负的权利和维持秩序的职责,一般为出名的挠羊汉;参赛队伍一般有三到五个人数相同的集体构成,组织有序,分工明确,轮番上场,开始保羊和夺羊的激烈角逐。每个成员自身明确并乐于接受在整个挠羊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套成熟的社会运行程序,必将为当地基层社会建设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成为基层社会建构的重要范本。

4.4 创新地方文化

面对政府对于挠羊赛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有限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该传统项目的宣传工作,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帮助决策者认识到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建构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加大相关领域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在当前地方政府现有资源有限、挠羊赛资源竞争处于劣势的形势下,引进多种经营手段,通过鼓励知名企业冠名赞助、地方民间组织股份参与、挠羊世家积极支持的方式,实现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创造以挠羊赛为核心的文化品牌,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恢复挠羊赛良性活动机制,最终使得该活动能够摆脱资源短缺的困境;同时,将挠羊赛与忻州两大名胜——五台山和雁门关的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突出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重功能,为当地社会稳定与发展出力。

根据卢梭契约论观点,严格的制度是社会得以稳定、持久的重要因素。制度对于个人行为的限制和规定一方面保证了群体内部个体按照集体意志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却使得个体的某些极端欲望被牢牢限制,缺乏宣泄渠道。其中一些不良情绪易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以挠羊赛为代表的宗教性大众娱乐活动是转移这种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正如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某些宗教仪式就是对于极端压抑情绪的宣泄。挠羊赛是当地群众对以“禁止聚众斗殴”“强调理性”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社会规则压抑情绪的娱乐化宣泄。宣泄是人类个体在面临巨大压力和严苛制度所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法制体系的日趋完善,以暴力、色情、血腥为代表的“反文明”式宣泄途径被严厉禁止,然而如何建立合法、有效的情绪宣泄渠道成为维护地区社会稳定的共同难题。忻州挠羊赛在合适时机、以合法身份实现了群体内成员情绪宣泄的合理需求。这种紧张、激烈的竞技比赛场景以及周边热烈、高涨的氛围,成为个人压抑情绪良好的宣泄渠道。情绪发泄后的人们不仅变得更守规矩,还能表现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高涨的工作热情。这对于稳定当地社会秩序非常重要。

5 忻州挠羊赛发展的瓶颈

5.1 政府部门重视不够

虽说挠羊赛在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身的固有劣势使得挠羊赛很难得到政府重视。相较于经济建设投资周期段的特征,挠羊赛社会功能转换周期十分漫长(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看出其相应功效)。与社会建设的显著性功效相比,挠羊赛在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功能更多表现为间接和隐形的。这与政府养成的习惯性工作方式格格不入。政府更乐意于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见效快、立竿见影的项目中,挠羊赛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自2006年开始,政府每年只以三万元的资助维持民间挠羊俱乐部的日常运转。村落草根的挠羊赛事屈指可数,挠羊人才出现了断代现象。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台湾学者王明轲认为,一个民族的分类标准在于该民族内部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使得民族传统、仪式、信仰和历史得以传承。社会也是这样,传承性与延续性是每个社会在建构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以挠羊赛为代表的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正是该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特别在中国这个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族”式社会,以情境为中心的心理力量成为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对于家族关系的梳理工作也成为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步骤。随着挠羊赛传统的延续,忻州地区一批以挠羊赛为纽带的世家逐渐成型。最具代表性的挠羊世家当数忻府区奇村镇南高村崔家。它是典型的以“父子”为主轴的传统中式家族。其有记载的传承谱系从第一代的崔成旺(生于1868年)到第六代崔晓成(生于1983年),已有115年家族挠羊史。类似的血亲家族还包括定襄县朱家、原平市刘家等;除这种纯血亲关系的挠羊世家外,中国特有的师徒关系作为父子主轴的替代品也成为挠羊赛社群的重要组成模式。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高书文谱系、张毛清谱系、曹计元与荣顺义谱等;除此之外,各类小型挠羊族群在忻州市也非常普遍。这些群体构成了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区的基本宗族结构与社会关系(类似于中国曲艺界的辈分)。一方面厘清了当地成员的社会构成,另一方面也为继承和发扬该优良文化传统、完善群体记忆的传承与延续、保持当地乡土性和原生态做出了突出贡献。

5.2 社会变迁导致挠羊赛根基不稳

这件事,我说了算。让你写一百次,你就写一百次。强奸妇女,一次就够枪毙的罪,你强奸了三妮一百次,你狗日的别想活了。这样好,这样省了我一刀子。也免得脏了我的刀子。

5.3 挠羊赛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内地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挠羊赛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还受到了诸如足球、篮球、台球之类的现代体育项目的激烈挑战,直接导致挠羊爱好者数量大幅缩水。特别是电子竞技项目的出现,更是吸引了大多数年轻人的眼球。他们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电脑和手机屏幕前。对于挠羊赛这样的传统竞技项目则表现出一种漠视,甚至抵触的情绪,认为这是守旧的、落后的事物,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主动愿意学习这门传统手艺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挠羊赛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6 忻州挠羊赛的重构与社会建设

6.1 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摆脱资源困境

一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将会受到不同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每种文化自身的某些固有弱点,使得许多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即文化涵化的重要作用。赫斯科维茨将文化涵化定义为“由个体所组成的而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间发生持续的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形式发生变迁的现象”。它是一种与异质文化接触后所引起的原有文化的变化,强调文化的共生性。挠羊赛本身就是文化涵化的结果。正是农业文化(地处山西农业区北缘)对于游牧文化(羊在游牧民族象征富足,“羊”崇拜本身是一种游牧崇拜)的文化涵化,促成这一特殊民间传统的产生。因为文化涵化作用引起的文化多样性连锁反应,在吸纳了外来文化优良成果之后,本地群众的创新性得以全面激发,使得挠羊赛因此得以历经数百年而久盛不衰。如当前挠羊赛活动中就引入了现代体育场和啦啦队模式。这种现代音乐的现场渲染为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增加了更为丰富的时代性含义。这一新颖形式也为社会建构手段的创新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和其他传统民间项目一样,挠羊赛的存在根基是当地人群结构的固化与集体意识的形成。随着社会变迁,这一根基已不再稳固。随着时代的变迁,忻州当地村民纷纷离开原有土地,选择外出创业,使得挠羊赛逐步失去了群众基础。工业化的进程导致男性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增多,使得父子主轴的挠羊宗族传承方式变得难以为继。村民自身对于当地民间信仰的重视程度不断弱化,庙会活动热闹程度也不断冷却,以此为基础的群体内的共同意识更是逐渐淡化,加上市场经济对于个人功利心理的强化,使得许多村民对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失去兴趣,由过去的积极主动参与变为现在的消极被动参与。

RFC接口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远程操控。RFC技术是BAPI接口技术与IDoc接口技术的基础,能利用RFC技术进行通信的不仅有SAP系统,外部程序亦可以如此,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双向的接口技术。

6.2 吸引人员回流,稳固挠羊赛根基

由于忻州市当地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效应不高。在传统农业生产时期,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外出谋生现象时有发生(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人口迁移就是忻州一带农民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被迫发起的),人口的强流动性对于传统文化根基稳固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当地政府必须通过实现产业结构战略转型,着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努力实现居民增收,以此达到吸引外出人员回流的目的。同时,在挠羊赛过程中加大奖励力度,以实际的经济利益将群众的目光重新吸引到该活动中去,夯实挠羊赛的参与人员基础与文化根基。

第一,应始终将内容放在首位。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新闻内容从最初的“又快又好”逐渐要求为“又好又快”,融媒体完全可以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对新媒体新闻,不仅要求高效简洁,更要严谨准确。对关键信息进行二审核对,以达到真实、准确的效果。此外,还应丰富新媒体新闻报道形式。对于重大新闻,通过集纳形成专题,利用专题、图文播报、H5新闻形式、网络直播,把新闻做全、做好,吸引用户关注。

6.3 稳定传承链条,实现专业人才储备

挠羊赛这一民间传统活动的传承主体是人。人有则艺传,人无则艺灭。除了要在经济、政策方面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外,保证一条稳定的技艺传承链、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显得更加重要。为此,必须实现老中青幼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老一辈挠羊世家、师承的掌门人号召力,以榜样的力量实现对于青少年关于挠羊赛这一传统技艺的兴趣培养;通过选拔优秀中青年选手参加各级比赛的方式,强化挠羊人群的中坚力量;通过从小熏陶,在中小学校建立培植训练点,寻找好苗子,实现少年挠羊人才的储备机制,保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老交替能够顺利延续下去。

针对外来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可利用挠羊赛自身特有的文化涵化功能,在不改变活动本身基本形态的大前提下广泛吸收外来体育竞技项目的各种优点,通过改革使挠羊赛更符合大众欣赏需求,并以此为契机将挠羊赛向全国推广,扩大其影响力,最终使其在社会建构中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7 结语——从“武化”到“文化”

沿着时代的车辙,顺着生命的主线,社会结构的整合与变迁直接影响着民间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挠羊赛就是这样。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它的主要功能由祈神纳福向休闲娱乐转变;组织方式由自发组织向政府组织转变;社会地位由主要地位向次要地位转变;传承方式由大众传承向宗师名家传承转变。和大多数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忻州挠羊赛本身表现为一种“武化”性质。而今天,我们更需要发掘其“文化”功能。强调它对于感知社会变迁、规范社会行为、传承社会传统、宣泄社会不良情绪等诸多方面的显现功能,进而延伸到其在经济、政治与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的潜在功能。这也是各类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共性。探索挠羊赛社会功能的发挥,体现出一种立体化社会建构。既不脱离参与的主体,又不脱离生存的社会环境;既充分地保持了项目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又推进了政府的指导性和执行力。这种构建方式对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项目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涂尔干,渠敬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 弗洛伊德,杨庸一.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 赵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8(6):3~5.

[6] 苏学良.中国式摔跤的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3):16~24.

[7] 曲葆青,柴志铭,孟祥军.打造山西“挠羊赛”文化品牌的理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3):14 ~15.

猜你喜欢
忻州建构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