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军
“双三赢”理论逻辑是由兰州大学聂华林教授在《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一书中所提出来的。在聂教授看来,西部农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农村文化社会进步、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农村文化生态保护,达到“三赢”目标,同时,农村文化社会的进步、农村文化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生态的保护又能促进农村繁荣、农民进步、农业发展,达到“双三赢”的目标[1]。该理论不仅对西部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为破解西部“三农”问题提出了科学的依据。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决定了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为适应生产劳动、生活环境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它们有着超越社会、超越个人的心理力量”[2]。从现有资料来看,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农村体育文化理解成为精神教化。一直以来,人们都偏重于狭隘地理解体育文化建设本身,如农村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农村体育文化扶贫等等;二是偏重农村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如农村休闲体育文化、农村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无论从形式、内容、目的及意义来看,这两大研究主题对农村体育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通过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达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进而推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农民体育生活质量和农村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基于此,笔者依据“双三赢”理论,从比较宽泛的角度对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体系进行构建,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村体育文化社会系统、农村体育文化经济系统、农村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的过程。因此,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把农村体育文化社会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经济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来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社会系统、农村体育文化经济系统、农村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建设,最终实现农村体育文化社会、农村体育文化经济、农村体育文化生态建设的发展,达到三者共赢的目标。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与农村体育文化社会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经济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生态建设三者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可以达到相互推动、相互协调、相互改善的良性循环状态(见图1)。在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生态三大系统之间其内部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三大系统建设之间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图1 农村体育文化的循环系统
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社会的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体育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而困扰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不完善、农民体育生活质量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体育文化系统的建设使得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根本的解决。同样,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社会的发育、农村体育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体育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又会促进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与体育文化社会建设、体育文化经济建设、体育文化生态建设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进西部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农民体育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农村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见图2)。
图2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三赢理论
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事关农村体育经济、体育社会、体育生态建设和发展的、全局的、长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众多区域甚至全社会的参与、需要科学的调研和规划等等。为此,在构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体系时,理清一个清晰的思路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思考,首先要构建一个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体系的模型。这个模式能够系统反映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通过上述“双三赢”的理论逻辑,对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体系进行构建(见图3),能够推动西部农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图3 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体系模型图
从总体上来看,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体系由三大系统组成,即农村体育文化社会系统、农村体育文化经济系统和农村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这三大系统几乎涵盖了从体育精神形态的构建到体育物质形态的开发利用,从农村体育教育到体育精英阶层的培育,从体育文化的保护到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等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全部内容。
2.1.1 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社会系统 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社会系统包含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新型农村体育文化培育和新时期体育文化扶贫。
(1)西部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表明:社区体育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众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念、体育行为模式、体育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其文化形态比较稳定,传统底蕴较为深厚,对社员影响较大。因为西部地区农村社区是直接由“封建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社区文化中不可避免地会参杂着一些落后的社会规范、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所以,现阶段西部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此外,西部农村地区劳动人民在艰苦朴素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鲜明、独特的体育文化,更加值得继承和发扬,而且,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由于西部流动人口的增大,外来新的思想、行为方式、先进文化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产生冲击,这必然影响着、更新着农村社区体育文化体系。
基于此,要使西部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需要努力作好几点: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民体育活动,不断满足西部农村各民族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提高农民体育生活质量,推动西部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活动设施及场所、体育生活环境,营造理想、和谐的体育文化环境;充分挖掘西部农村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多渠道、多方法、多形式提高农村体育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西部农村社区居民体育精神意识、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等,形成精神健康、科学的体育观;积极引导农村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范围、内容、方式和层次,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
(2)新型农民体育文化培育。农民是农村体育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农村体育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农民自身的体育素质和状况对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推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解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农民体育生活质量及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好农民体育需求的问题。新型农民的要素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3]。从这一层面理解,新型农民体育文化的培育就是要让农民有体育文化的素养,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懂得经营体育文化的方式。新型农民体育文化的培育是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统筹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农民体育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
西部农村新型农民体育文化培育的主要途径有:加强农村体育教育基础建设,提升农民体育意识,形成农民终身体育思想;多层次、多渠道挖掘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建立相应的体育培训机构,使农民掌握运动技术;完善农村体育管理机制,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队伍;加大投入,在西部农村地区建成一些示范体育教育基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体育发展。
2.1.2 农村体育文化经济系统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社会文化的建设始终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先进的文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相反,经济的发展能促进、帮助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是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据考查,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资源分为“草原风光类、宗教寺庙类、喜庆时节类、大漠金沙类、黄河风情类、远足登高类[4]”。这些体育资源以特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乡土风情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为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1)西部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文化学与社会学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学价值,特别是在民族众多、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的西部农村地区,利用体育文化资源建立本地区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推动相对贫困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西部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根据西部农村地区不同地域、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选择不同的开发项目(见图4)。
图4 西部农村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形式示意图
(2)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活动为主体对象,从事生产经营、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部门,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行业”[5]。西部农村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加之国家对西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投资,使得西部农村地区有着体育文化产品发展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产品的发展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产生社会效益;不仅与农民的精神和素质相关,而且有着极大的创造价值。另外,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国家对西部地区文化的“关注”,西部农村地区已具备了农村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条件、资本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当然,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除受上述条件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都有自身的运动机制与规律,并通过自身的运行机制对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产生影响。
(3)西部农村特色体育文化村镇建设。西部农村特色体育文化村镇建设,就是以村镇为单位,通过积极开发,挖掘民俗体育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丰富多彩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推动农村体育文化旅游发展,从而达到以体育文化特色的开发利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实现农村体育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变。
2.1.3 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由于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体育文化生态状况有很大不同。一些偏远山区和村寨还处于原生态状态,生态文明保护较为完整,而相对开放和交通便利的区域,体育文化已经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对此,在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生态建设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建设和培育体育文化生态环境,达到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内部、体育文化经济系统内部、体育文化社会系统内部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1)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生态建设。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生态建设是一项宏大工程,是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推动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分析,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生态建设主要包括体育人文精神、体育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体育与人、体育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体育文化结合的环境等建设。因此,在建设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生态时,需注意几点:构建人与体育、体育与文化和谐共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和民间体育文化,保护优秀的农村传统体育文化;构建保护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制度环境与法制环境;加强居民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居民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意识。
(2)西部农村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纽带,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历史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这是民族体育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动力和主要依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被传承的,也是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同时又加入不少变革的成分。其目的是“从根本上适应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6]。根据文献统计,西部农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500多项[7],几乎涵盖了西部地区民族全部生活文化的内涵。基于此,只有对西部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加以传承与保护,才能使它们为西部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
而对西部地区农村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必须做到:一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的保护与培养。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艺人和体育文化活动带头人进行普查,建档立制,鼓励与支持;二是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方式的保护和发展;三是对民族体育文化体系的保护与建设;四是对民族体育文化创新机制的保护与创建。
2.2.1 动态性 根据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双三赢”体系模型的构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一个时间上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动态主要表现在: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建设,它需要内部、外部等相关行业和部门、机构以及后续产业支持,需要社会、政府及相关社会人士大量的资金投入;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系统模型的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客观的变动,因此,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2.2.2 可控性 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可控性相对理论而言表现为可应用性。主要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规划的可应用性;相对实践而言就其目标表现为可实现性。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推动西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农民体育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双三赢”农村体育文化体系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必须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体系模型基本上符合其建设的目标,必须在各级政府掌控之中。
2.2.3 协调性与平衡性 农村体育文化社会系统、农村体育文化经济系统和农村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看似相互独立,在其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在终极目标上,三者是相互统一的,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始终是一个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机制。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事业,提升居民体育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基础体育教育;开发农村体育资源,促进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使西部农村“社区居民包括农民逐步摆脱闲散的传统生活习俗,以积极、热情、奋发向上去替代消极、没落、颓废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去”[8]。因此,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正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农村居民体育生活质量、农村体育事业及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从理论上来讲,农村体育的发展程度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体育需要渴求的程度。渴求程度越高,其体育生活质量提升越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就越好。农村居民对体育渴望的程度取决于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它可以引导居民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健身、体育活动、体育消费等,从而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体育的需求。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活跃农村气氛,为农民提供精神产品,激发农民生活热情,提升农民体育生活质量。体育文化经济系统建设可以从物质到利益上刺激农村、农民的发展,推动农村体育相关产业,进而可以直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致富途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内需,推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运转,提高农民的体育消费水平”[9]。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其中50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500多项,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总数的75%以上,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资源体系”[10]。但是面对科学的迅速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西部农村许多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在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都有重要的作用。
(1)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我国的综合经济国力显著增强,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增大,这些都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有利的政策环境。诸如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支援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强调,“加大对西部地区体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利用总局集中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建立支援西部开发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设施建设等”[11]。200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2)西部农村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鲜明的体育文化特色,为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不论是西部农村体育物质文化,还是体育精神文化,它们都博大而精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鲜明的文化形态。这些独特的农村体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今天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宝贵财富。为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同时也成为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特色。
(3)宽松的农村文化建设环境,突出的“三农”问题,使得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更具有紧迫性。近年来,中央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越来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环境越来越宽松,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东西经济文化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下,西部“三农”问题特别突出,西部地区农民体育需要非常强烈,人们对体育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因此宽松和较为完善的政策环境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
(4)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支持。随着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认识,对休闲生活的期盼使得农民迎合体育文化需求的各种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前景广阔。同时,西部农民的文化素养显著提高,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体育也在情理之中,休闲体育必将以全新的理念和更为广阔的市场展现在村民的面前。这些都无疑为西部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支持。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本身需要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只有全面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同样需要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文化经济和体育文化生态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影响。西部农村体育文化体系的三大系统要求相互符合,不能背离。在体育文化社会系统建设时要考虑体育文化经济系统建设和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并协调好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与发展、农民体育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达到“双三赢”的目的。
[1] 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1):15 ~18.
[3] 杨亦民,赵佳荣,刘纯阳.贫困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6):11~12.
[4] 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 程恩富.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 张文勋,施惟达,张病胜,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 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8] 陈喜珍.我国全民健身工程保障体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38 ~40.
[9] 朱文富,向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西部农村体育的意义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1):11 ~14.
[10] 杨发仁,等.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 郝军龙,贾文彤,齐文华,等.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62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