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生活 教学合一 妙笔生“花”

2015-09-18 09:28郁琳玲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

郁琳玲

摘要: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该文以《荷花》为例浅谈习作教学,提出相应策略:例文出发,进行方法指导,做到教学合一;亲近生活,两度创造,做到知行统一;写下水文,教师参与习作,实现教学相长;多元评价,创新评价方式,唤起学生“兴味”。

关键词:习作教学;亲近生活;教学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95-002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优质的空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陷于 “教师怕教,学生怕学,越教越怕,越学越怕”的不良氛围中,成为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

那如何改变“习作难,难于上青天”的现状,让学生乐于表达,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这学期,笔者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就做了习作教学的探索。

一、方法指导,教学合一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不失为习作教学的优秀范例。语言优美有活力,“翩翩起舞”、“冒出来”、“饱胀”等词无不彰显文字的魅力。结构清晰有条理,从闻到花香,走近荷塘,到赏叶赏花,品味美丽,进而展开联想,翩翩起舞,最后沉醉梦醒,依旧念花。教完《荷花》,计上心来——就让学生学用《荷花》的写作手法,写一种花。

首先,笔者带学生品读《荷花》,分析此文的写作手法,启发学生如果自己来写荷花,还可以做哪些创新。“老师,在闻到花香后,可以写荷花的远观之貌,再走近荷塘,细细地欣赏荷花。”“是的,是的,可以用远近结合。”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又有声起。“不仅可以用远近结合,还可以用动静结合。”“文章中已经用到动静结合了,你看‘一大幅活的画、‘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都是动态描写啊!”学生如火如荼地探讨着见解。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合一”,他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旦学生习得经验方法,就“能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笔者教学生学习例文的写法,注重启发。学生模仿但不照搬,学习又有创新。这样的方法指导为我们的习作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亲近生活,知行统一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是合一的,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这个大舞台就是习作的“根”,生活范围有多广,习作的“根”就有多茂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因此,做完作前指导后,笔者带学生亲近生活,去观察学校的那一树开得正旺的苹果花。学生兴奋极了,主动带着笔去记录,或远远伫立,或走近细赏,或凑近花瓣闻花香,或伸手抚摸叶子,甚至有个调皮的学生还去舔舔花瓣。无需老师赘言,他们运用多种感官,仔细认真地观察着,生怕错过一丁点细节……

“新知是亲身得来的”,“为一切知识的根本。” 因此,教师在平时就要鼓励学生亲近生活,于生活中去发现。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瞧!我们的学生就有那份认真劲儿!

回到教室,只听到“沙沙”的动笔声,一个个独立完成了习作《苹果花》。交上来批阅,佳作连连,笔者不觉瞪大了眼睛,竖起大拇指。

苹果花已经争先恐后地“涌”出来啦,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花蕊,仿佛是一个美丽的仙女穿着洁白如雪的衣裙,手拿一根金黄金黄的魔法棒,真是美丽极了!可有些花还是花骨朵,羞答答地不敢出来哩。哟,这花骨朵还真是肥胖,“衣服”都快撑破了!

(评析:一个“涌”字真不比叶老的“冒”字逊色哦!语言多么生动活泼,观察多仔细!)

远看,那枝头一团团洁白的花朵,就像是仙境里的云雾,云雾间还藏着一些嫩绿色的小人精似的。近看,一簇簇、一朵朵的小白花压满枝头,还有那嫩绿色的小叶子,小巧玲珑,可爱极了!我不禁凑近这棵树闻了一下,啊!一股苹果的清香扑鼻而来。微风吹来,树枝开始摇晃,花瓣儿悄悄地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白蝴蝶。我抬头仔细欣赏着花儿,它是由五片花瓣组成的,花蕊是嫩黄色的,似乎是几个白衣小仙子围坐在老师四周听故事呢!原来,这就是苹果花。

(评析:这样细腻的笔触使我以为在欣赏作家所写的美文呢!你真有做作家的潜质!)

…………

这样的佳作并不是个别,一半学生都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笔下的花儿都别有韵味。

三、教师“下水”,教学相长

“初战告捷”,那何不“一鼓作气”呢?第二天上午,天下着小雨,看着学校的一廊紫藤,如梦如幻,好美!笔者不禁想到:要不我也写一篇《最美紫藤花》,与学生共同交流呢!刷刷,一篇拙作成形了。那我们来看看片段:

走近看,紫藤花儿千姿百态。有的完全绽放,圆圆的花瓣如薄薄的蝶翼。细细看来,花心是嫩黄色的,周围的紫色渐渐褪去,直至白色。哦,原来紫藤花喜欢渐变色的衣服!有的则微张着花瓣,原本合在一起的花瓣张着小嘴,急切地想要欣赏外面的春光。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好像紫色的小豆荚紧闭着小嘴……

当与学生分享此文时,学生听得那么仔细,还做起了小老师来点评。“老师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老师观察入微!”“老师,紫藤花还有其它的形态呢!您可以再写几种。”“我也想像老师一样写!”……“那我们一起去看看紫藤花吧!”学生欢呼雀跃,兴致极高地开始了第二次习作。

关于教师动手写文章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得很透彻:“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加透彻,指导就会更加切实,批改就会更加恰当。”笔者之所以选择写下水文,就是想去品味一下“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苦趣与乐趣。如果有机会,还是有必要多写写,这样,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况且,教师写下水文,于其自身,难道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这是教学合一的理由之一。

四、再度创造,妙笔生“花”

这次,我们来到了紫藤廊下,看着紫如烟云的一廊紫藤,我们不禁陶醉了。当然,更令笔者陶醉的是学生的篇篇佳作。

看着娇艳欲滴的紫藤花,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朵紫藤花,站在阳光中,穿着淡紫色的纱裙,小心地将手中的“黄宝石”捧好,送给谁呢?呵,当然了,这是送给春天的礼物!因为她给了紫藤花的美丽。

(评析:想象真美!爱习作的你更美!)

远望似一片灿烂的紫色朝霞;近看如一片壮观的紫色天空。仔细一看,紫藤花全都迫不及待地从树枝间“漾”出来,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褐里透青的花蕊,像一个小姑娘长着秀长的头发、穿着紫色的舞裙在舞蹈,有的花瓣儿掉落了,显出咖啡色的“空架子”,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羞答答的不敢面对湛蓝的天空。

(评价:真佩服你!男孩也能有如此细腻的笔触,动人的语言。)…………

“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 习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再次走进生活,加深体验,“创造”出更多的美文。精词妙句数不胜数,绝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都是可圈可点,那些花儿真是活灵活现,曼妙多姿。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一段段精彩的段落,一个个精彩的语词,笔者都给予了大大的表扬。

五、创新评价,唤起兴味

纵观目前的小学习作的批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等级式,几乎大同小异。但此次习作,笔者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评改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因为笔者认为,教师的批语不该是整个过程的终结,作文评价应该在时间与空间上是开放的, 呈现活泼、开放、生动的形式。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一)板报展示评价法。笔者在教室的板报上设有《佳作园地》,在此栏目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做小老师,在自己认为优秀的习作上打星或写简单的批语。当一篇篇精彩的《苹果花》《紫藤花》在板报上大放光彩时,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在阅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二)博客发表评价法。我班办有班级博客,在博客上我开设了“苹果花专栏”和“紫藤花专栏”,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分享,并在博客上留言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顾海膑写的一朵朵紫藤花在枝桠间‘漾出来,这个‘漾字呈现了动态的美感,具有生命的活力。”一位家长如是说。

(三)暂时搁置评价法。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每篇习作一一点评,往往选择一些典型习作做评价。那对其它的习作呢,我们不妨可以采用暂时搁置评价法。就是不急于马上对习作评价,可以采用“冷处理”,等过段时间,再来评价,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这么多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可以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

做一个善于启发的老师,教学生学,做到教学合一;做一个亲近生活的老师,带学生体验,做到知行统一;做一个善于引导的老师,师生合作,唤起兴味。期待更多次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2005年1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郑晓艳.《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分析》,选自《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4期

[3]叶祥生.《论小学习作评价的有效性》,选自《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05期,第41页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
习作评价表撬动小学习作教学的翻转
新课程理念下习作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探讨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谈新媒体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让作文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