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平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慢性病毒性肝炎具有迁延不愈的特点,严重者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纤维化[1]。目前,其临床治疗目标主要是通过持续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从而保护肝组织,阻止疾病向肝硬化、终末期肝病、肝癌进展[2]。甘草酸二铵具有保护肝细胞膜、调节免疫、抗炎以及抑制病毒增殖作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口服剂型疗效偏低,在胃肠道内吸收差[3]。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肠溶胶囊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可使药物有效聚集在肝脏,从而发挥卵磷脂与甘草酸二铵的协同作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4]。本研究中观察了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纳入标准[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符合2000年第十次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相关标准。排除标准:有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及腹膜炎、肝型脑病等并发症;有精神疾病;心、肝、肾等功能异常;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50)
对照组给予肌肉注射α-2b干扰素(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54,规格为10万IU/g,5 g/支)常规抗病毒治疗,每次3 000万U,每周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628,规格为每粒50 mg)150 mg,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12周。
显效为12周后乏力、纳差、肝区不适、腹胀等临床症状消失,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恢复正常;有效为12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胆红素、ALT、AST明显改善;无效为12周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ALT和AST水平变化以及ALT复常率和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转阴率;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并观察发热、头痛、失眠、浮肿、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2至表4。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n=50]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n=50)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n=50]
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等[7],前者发病主要是病毒复制与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后者主要是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致使的广泛传播的传染病。目前,对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长期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或通过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来增强清除病毒的能力。
干扰素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较常用的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8]。其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从而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还具有提高机体自身清除病毒的免疫功能以及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但是长时间、大剂量应用会对患者肝脏带来损害。寻求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抗病毒,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新方向。甘草酸二铵具有保护膜结构、抗过敏、抗炎等作用,且无明显皮质激素样不良反应[9]。磷脂酰胆碱与细胞表面有较强的亲和性和高脂溶性,可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磷脂本身为细胞膜正常成分之一,具有药物和药物辅料的双重性质,为纯天然的活性物质,易吸收降解,无毒性和免疫原性,安全性好,药理作用广泛,因与细胞膜表面有较强的亲和性,可促使甘草酸与肝细胞结合而促进甘草酸二铵的跨膜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较快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0]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可使药物有效聚集在肝脏,从而发挥卵磷脂与甘草酸二铵的协同作用,发挥甘草酸制剂抗炎、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胆红素代谢、抗肝纤维化及抑制肝细胞凋亡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组患者疗效得到显著改善,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LT复常率和HCV-RNA转阴率显著提高,且效果均优于常规抗病毒治疗(P<0.05),提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总胆红素、ALT及AST,提高ALT复常率和HCV-RNA转阴率,从而改善患者肝功能。
综上所述,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1]李晓军.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7):44-45.
[2]凌青霞,金宏慧,郑建铭,等.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肠溶胶囊与甘草酸二铵胶囊对照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87例荟萃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22(6):411-415.
[3]牟建立.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6(10):1 269-1 271.
[4]何桂香.复方甘草酸单铵联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4):443-444.
[5]桂红莲,吴彦文,周惠娟,等.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2):87-92.
[6]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7]李应婷.2009年至2011年我院感染科肝炎口服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8):74-75.
[8]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委员会.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8(11):1 106-1 111.
[9]刘晓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5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上海医药,2013,9(16):25-27.
[10]张池明.复方甘草酸单铵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5(23):3 136-3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