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
摘 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艺术,是各个学科都要关注的问题,而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要关注提问的艺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喜欢探究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他们富于想象,恰当的提问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既满足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法;课堂气氛;教学效果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懈追求的基本目标。怎样创建高效的课堂?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
首先教师就应该有超乎常人的热心、爱心、专心、耐心、决心才行。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欢快的课堂气氛
具体可以这样做:
1.一个学期至少应该上8节多媒体历史视听课。给学生创造一种更为直观的和感性的机会,去体验自己应该学会的历史知识。学生学会了,也就感兴趣了。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主动性。
2.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少用评价性的语言。多一些激情来面对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平等、轻松地和学生相处。据我观察,学生对高高在上的老师只会避而远之,更不会说喜欢,不喜欢你,又怎么会喜欢你的课呢?要让学生在课上能抬起头,爱答问,敢答问,会答问。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避免传统历史课上的“满堂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努力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创新、学会思考。
二、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对于一些学习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极容易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参与课堂,体会学习的快乐?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会设计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提问的目的在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获得直接的答案。如:中共“一大”何时召开?《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都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决定?这种提问主要是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并适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采取一种迂回的提问方法,退中求进。问在此而意在彼,曲径通幽地引入主题,从而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初中学生往往分不清什么是主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于是可以设问“有人说都怪林则徐,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人也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中国也就不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此你怎么看?”这种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意制造矛盾的发问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辩论的方式,澄清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而深刻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也可以,启发成绩较好的学生,纵向联系一个国家的几件大事,或者横向对比多个国家的同类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辩论、总结、归纳出书本上没有的认识、启示等。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件大事带来的影响?可以使学生真正搞清楚,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拯救中国这个结论。”引导学生,归纳苏联(俄)历史上的几次社会主义探索,并用学生熟悉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做横向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白,只有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类似的做法,最终使这部分优等生,在熟记了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又拔高了认识;得到了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这样做也非常符合当下包头市中考的要求。当然,不管设计什么问题,都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符合当今期末考试和中考的要求。
三、要对问题进行分解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将问题分解才能讲解清楚。这时的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谁在何时颁布的?“叛乱地区”指的是什么地区?该文献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还可以这样设问:“人们都说创新指的是放弃旧事物,创造新事物。(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十月革命的启发下,走过俄国式的城市革命道路,但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共走上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指什么?(2)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中共走了哪些弯路?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道路上,做了哪些过去不会做也不敢做的事?(3)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的答案,总结中共历史上的四大创新?”或者,还可以这样设问:“(1)20世纪中国的哪次革命打倒了皇帝的统治?(2)20世纪中国的哪次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3)20世纪的哪件事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4)20世纪的哪件事,标志着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5)思考: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这样,通过几个设问,加上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到相关结论,因而这个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可以这样做,“启发学生思考: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美国、拉丁美洲、印度、日本、中国都做了哪些事情?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近代美国,现代中国都做过哪些事情?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办了哪些事情?带来什么影响?为了发展经济,美国、日本、中国自古以来进行过哪些改革?根据以上问题的答案,思考:一国要发展,必须具备哪几种要素?学生通过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也就知道了答案——必须具备独立、统一、创新三个要素,一个国家才可能快速发展起来。”
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方法。也只有巧妙地提问,方能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创建真正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