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古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是对群体影响力的生动诠释。尤其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带有强烈的互动性和隐蔽性。互动性是由于学生处于同一课堂氛围中,具有共同话题,而同龄人之间的行为影响力也是惊人的;而隐蔽性是由于这种行为影响力蕴含于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作为习惯性影响,并非受到特殊关注,因而其影响力也更大、更持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群体影响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营造课堂陶冶场
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往往比独立完成的效果好,不可否认其中“群体影响力”的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也不在同一水准。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思想“陶冶场”,那么学生要在这个“陶冶场”内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效果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学生中的不同思想逐渐趋同,则需要小组合作方式。
(一)行为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保持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总会有思想波动,有些学生甚至整堂课都游离于教学“陶冶场”之外。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好处,可有效减少学生的游离状态。每个小组中,总是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都会存在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通过同伴的行为影响,使思想意识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回到课堂情境,从而沉浸在课堂“陶冶场”中。
(二)思想认同
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使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就某一问题达成思想上的认同。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一点源自学生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构成。怎样梳理这些不同意见,使之逐渐趋同,是小组合作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例,对于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称得上高贵”,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身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来回答,这就促成了答案的多元化,甚至出现思想意识完全相背的情况。这种时候就发挥出小组讨论的优势。大多数学生都会认同于课文中的三则故事。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持金钱主义观点的学生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受到群体中同辈文化的影响,会认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思想境界,这也是自觉维护自身群体身份的表现。
可见,小组合作中所产生的行为影响和思想认同,不但有效减少了学生思想游离的现象,还强化了学生的群体身份意识,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课堂“陶冶场”中。
二、集体讨论,扩大群体影响力
集体讨论是将课堂作为一个总场,每个学生同时又形成一个子场,子场在总场的带动下构建浓郁的学习氛围;而总场的渲染又带动了子场活动,使学生陶冶在总场的氛围中。当然,在集体讨论中,不仅有生生讨论,更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广泛研讨,一方面有利于师生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平等,有助于群体影响力的提升。
(一)渲染学习氛围
集体讨论往往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其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观点,鼓励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感受群体影响力、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氛围中。
比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中,教师针对课文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列举出课文中支持论点的论据都有哪些,并以统一的句式来概括,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尽管提出开放性的讨论问题,但统一要求可有效规避讨论过程中出现天马行空等跑题现象,而形式上的统一并不是思想上的桎梏,这样提问反而增加了问题的互动性,便于吸引学生的参与,有助于渲染学习氛围。
(二)培养思辩意识
思辨,即思考辨析之意。它是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培养出的重要品质。儒家讲求“学而不思则罔”,只阅读不思考,知识内化的程度自然不高。但思辨意识的培养需要克服思想懒性,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因此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思辨的意识,则需要群体影响力的带动。
教师通过营造学习氛围、激励并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进一步发挥出群体影响力在集体讨论中的积极作用。
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例,教师从课文的写作手法剖析入手,提出课文一些例子是否可去掉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激发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同时主动思考,在教学中融入读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另外集体讨论也带动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比如,有的学生根据文中的典型论据,从“贤哲”和“平庸人”的角度来剖析中心论点,指出每个人的灵魂都有高贵之处,说明了不能去掉论据的理由。这一思考角度开拓了其他学生的思路,有的学生指出五个论据所展现的不同侧面,以此来说明论据对中心论点的重要支持。
三、差异互动,塑造课堂吸引力
尽管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明显提升,但投入程度却存在差异,一些学生对课堂氛围较为敏感,一些学生则反应迟钝,仍然坚持独立思考。只有平衡场依存与场独立两种心态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有效沉浸于课堂教学氛围中。
(一)差异化组合讨论
鉴于持有场依存和场独立心态的学生存在差异,在讨论中,应尽量兼顾两个类型的学生,根据其心理特点合理分工,使之形成有效互动,从讨论效果和知识内化深度来讲,实现双管齐下。比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就“怎样的灵魂是高贵的”这一问题开展讨论时,具有场依存心理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搜集并整理论述材料,并由其作为代表发言;由于场独立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冷静的洞察力,这一类学生最适合的角色是审查者。这就是差异化组合,使学生在同一个“陶冶场”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二)营造课堂吸引力
如上所言,学生唯有在教学总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全身心地沉醉于“陶冶场”中。正如上文提到的教学案例,场独立心理的学生看上去更合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特别在面对讨论话题时,能够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往往见解独到;而场依存的学生则在集体讨论环节中崭露头脚,因为他们更在意教师的激励评价。
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正面引导学生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差异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被科学地激发出来,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如果将语文课堂教学视为一个陶冶场,学生群体则是构建“场”的主体,占有绝对的影响力。当然,不可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影响力更大的还是学生群体。只要学生群体存在,群体影响力就不会消减,在潜移默化中所构建的陶冶场也会存在,只待学生沉醉其中。
(作者单位:如东县袁庄镇
先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