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混沌与重构

2015-09-10 07:22郝兆杰肖琼玉梁芳芳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混沌整合策略重构

郝兆杰 肖琼玉 梁芳芳

摘 要:现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体系存在策略交叉、独立性差,不够全面,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导致该混沌现象的原因有概念混淆、未遵循分类原理、目的与手段混同等。遵循策略的规定性和分类原理,论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分为信息技术与“教”整合的策略、信息技术与“学”整合的策略。与“教”整合的策略包括信息化备课、直观演示、创设情境等十种整合策略,与“学”整合的策略包括强化训练、即时检索、自主探究等六种整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策略;混沌;重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26-04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混沌现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是指特定教学情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要素整合的方法、手段,它既具有理论特質又具有实践品性,无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体系构建还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都具有重要价值。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提出多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体系”,具体策略从3种到11种不等,详况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业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且存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

1.部分策略相互交叉,独立性差

构建整合策略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分类的过程。理想的策略分类是所划分出的策略之间尽可能相互独立、互不干扰。而在现有研究中,同一策略体系内的策略却常常交叉、耦合,独立性差。如“情感驱动策略”与“情境激励策略”,“任务驱动策略”与“探究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聚焦策略”与“趣味策略”,以及“创设问题情境”和“创设虚拟环境”等都存在此类问题。

2.部分策略的准确性值得商榷

在学者提到的诸多策略中,有些“策略”根本算不上策略。如多位学者都提到的“知识点切入策略”、“因势利导策略”,以及丁军所提到的“选材策略”、“即时策略”,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而不是“策略”;程志等人提到的多个“一般教学策略”也算不上“策略”,而是教学模式中的某个“环节”。

3.策略体系不够全面,未能涵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部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盖信息技术融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全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的“备课、教学(组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布置作业、指导、管理、评价等)、辅导(答疑、个别化交流)、评价、反思”策略以及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聆听、思考、回答、练习、朗读、讨论、自学、合作、总结等)策略”均属此范畴。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发现,现有的策略体系仅关注了教师的部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部分学习行为,不够全面、系统。

4.策略体系多缺乏严谨性,逻辑性不强

纵观现有的策略体系可以发现,当前策略体系逻辑性不强,缺乏严格的分类标准,策略主体混乱——把面向教师的策略和面向学生的策略毫无逻辑的罗列在一起。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将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混沌的归因分析

1.概念混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属于教学策略的下位概念。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式、方法、手段。[12]教学策略具有指向性、操作性、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等特征。“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模式”,它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在抽象层次上低于“教学模式”。它亦不同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13]导致现有整合策略混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概念混同”。多数学者在提出整合策略时,并没有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想当然地提出不同的整合策略,甚至在论述的过程中,偷换概念,违反逻辑研究的“同一律”。

2.未遵循分类的原理

构建整合策略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特定情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分类的过程。没有遵循分类原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混沌的又一原因。在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和莫斯看来,“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为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14]在已有研究中,多数“策略体系”的提出没有依据明确的分类标准,一套策略体系中既有从教师“教”的角度讲的,也有从学生“学”的角度谈的,还有从“信息技术功能”的视角论的,“策略体系”成为一种“策略拼盘”,策略间相互交叉、独立性差。

3.目的和手段的混同

“目的和手段”的混淆是造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混沌”的另一原因。作为哲学上的一对范畴,目的是指活动主体在观念上事先建立的活动的未来结果,它必须通过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而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是在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15]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种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又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等非理性因素”。[1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则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的“操作方式、活动方法”,是达到整合目的的手段。因此,所划分的“策略”应具有“手段”性而不是“目的”性。依据此原理我们会发现,多个“策略体系”都提到的“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培养策略”,本质上不是“策略”,而是“目的”,因为“思维训练”、“情感培养”都指向学习的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居间步骤”。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重构

1.重构原则

首先,遵循“策略”的内在规定性,指向“特定情景下完成特定任务的方式方法”,划分出的策略应具有适度的理论抽象,更具良好的操作性、实践性、灵活性,并在划分过程中保持概念的同一。其次,遵循“分类”的逻辑,每次划分出的整合策略尽可能互不相容、互不交叉,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三,尽量涵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部教学行为。

2.划分标准

鉴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在重构整合策略体系时,仅用一级标准很难完成理想的分类。因此,笔者拟采用两级标准,实施二次划分。一级标准为“依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依据此标准可轻松地划分成相互独立的两大策略体系——信息技术与“教”整合的策略、信息技术与“学”整合的策略。二级标准为“依据主体行为”。依据二级标准,将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融合,形成一系列适切的整合策略。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释义

(1) 信息技术与“教”整合的策略

①信息化备课策略。此策略是指,备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快速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对该资源的重组、二次开发,将大大提升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亦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交流便捷的功能,突破时空限制,实施网络化集体备课,以弥补传统集体备课的局限。

②直观演示策略。此策略是指,遵循直觀教学原理,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媒体,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感知学习内容。

③创设情境策略。此策略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氛围或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达到情感、美育、智育共同培养的目的。

④创设虚拟实验策略。此策略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技术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实验空间,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验、操作,产生与真实情景相同或相近的体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⑤资源供给策略。此策略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充足、优质的学习资源,以突破书本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容量。

⑥差异策略。此策略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一对一交流的特性,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等分层设计,让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发展。

⑦信息化答疑策略。此策略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E-mail、手机、QQ、微信等交流工具实施答疑,突破传统答疑受时空限制的缺陷,让答疑更便捷、更及时。

⑧信息化评价策略。此策略是指,借助信息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丰富评价方式,让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先进评价方法落到实处。如借助电子档案袋可获取学生的学业表现等方面的评价数据等。

⑨信息化课堂管理策略。此策略是指,借助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等功能支持教师的教学管理职能,帮助监测、调控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借助电子教室管理软件,可以通过全屏广播、远程关机、文件分发、点名、黑屏肃静等功能,约束、控制学生行为,达到管理教学的目的。

⑩信息化反思策略。此策略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信息化环境中的反思有利于修改、补充、检索、交流等,且不受时空限制,有着传统教学反思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借助博客、QQ空间等均可实施信息化教学反思。

(2) 信息技术与“学”整合的策略

①强化训练策略。此策略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网站呈现练习内容,学习者基于该软件或网络反复练习并获得及时反馈、强化,进而掌握学习内容的策略。该策略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既能让学习者习得知识、技能,又能让学习者抛弃传统环境中因错误而带来的愧疚、自卑等心理。

②即时检索策略。此策略是指,学习者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疑惑时,利用移动设备、通讯设备,即时检索获取信息,藉此消除困惑,促进学习。

③自主探究策略。此策略是指,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较少依赖教师或他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进行学习活动,进而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

④合作探究策略。此策略是指,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交流便捷、跨越时空、资源丰富等特点,参与者开展跨时空的协同合作,以网络中海量的学习资源为依托,增进问题解决能力。

⑤交流策略。此策略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跟世界各地的人进行多种形式交流。交流方式包括点对点实时交流(利用QQ、微信等)、点对点异步交流(利用博客、微博等)、多对多实时交流(利用QQ群、聊天室等)、多对多异步交流(利用BBS等)等。

⑥知识管理策略。此策略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借助google desktop等工具管理自己的文件、时间、日程等,亦可利用PKM2、博客等工具分类管理自己知识,将散乱的知识分类、按序集中存放,便于知识的查阅、交流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1):58-61.

[2]丁军.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策略创新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0-11.

[3]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4):51-54.

[4]吴志能,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5):77-78.

[5]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86-289.

[6]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4.

[7] [13]陈美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功能视角[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13,13.

[8][11]刘向永,周惠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综述[J].中小学电教,2003,(7):4-7.

[9]程志,罗翔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81-384.

[10]王怀武,高海燕,杨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4,(3):47-49.

[12]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54-58.

[14]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6,(3): 8-13.

[15]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 2003,(5):54-58.

[16]陈晓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混沌整合策略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混沌与教育学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基于一种Wang—Chen混沌系统的图像加密算法分析
基于混沌理论的自适应参数图像加密算法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