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诉说”教学活动设计

2015-09-10 07:22赵文元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计教学

赵文元

[摘   要]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圆明园的诉说”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圆明园的诉说”教学活动设计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科特点,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圆明园前后的对比,讨论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掠夺以及是否可以重建的话题。教师可借此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诉说”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本课的设计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科特点,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圆明园前后的对比,讨论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掠夺以及是否可以重建的话题,以及中共十八大精神和 “中国梦”设想,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决心。

【教学目标】

1.通过世人对圆明园的种种悲叹,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达到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决心奋发学习,振兴中华的目的。

2.让学生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的相关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以史为鉴,奋发学习,以主人翁态度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收集圆明园和相关历史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深情朗读法国作家雨果的来信——“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2.教师问:“听了雨果的这段话,你脑海中的圆明园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质疑)可是,留在我们眼前的只有几根残缺的大石柱。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座纪念碑,诉说那段屈辱的历史。”继而板书:圆明园的诉说。

设计意图:用雨果诗情画意的文字和圆明园遗址图片制造出强烈的对比,产生震撼心灵的效果,引发孩子们的疑问,为更好地学习本课埋下伏笔。

二、学习新课,结合多媒体渗透内涵

活动一 感受圆明园的美

1.课件播放《圆明园》短片,让学生看后谈一谈有什么感受。(预设:金碧辉煌、气势恢宏)

2.认真体验圆明园的美。课件出示,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鉴赏,在惊叹声中了解到圆明园珍宝的价值无法计算。

3.小结:气势恢宏的建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使得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板书:万园之园)

活动二 圆明园的毁灭

1.设疑引入:那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去哪里了?那些美丽建筑去哪里了?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观看圆明园残迹图片)

2.穿越历史时空,了解事情的真相。播放音像资料《火烧圆明园》,看后谈一谈感受。(预设:惋惜、遗憾、侵略者强盗无耻行为)

3.小结:这把大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万园之园毁于一旦,化为一片灰烬。(板书:毁于一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圆明园被毁的过程,激起学生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痛恨,对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痛恨。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落实情感目标打基础。

活动三 圆明园被掠夺的原因

1.激发学生情感:孩子们,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预设:愤怒,侵略者简直太可恨了!心痛,这么多奇珍异宝就这样被毁掉了!)

2.思考:圆明园如果存在于现在的中国,它还会遭到掠夺吗?为什么?(预设:“辽宁号”航空母舰、原子弹等)播放中共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的部分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中华展览时的讲话。

3.小结: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成为东方雄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共十八大为我们勾画了美好的蓝图,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处冲突,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变得自然而然。也通过近期的时事政治让学生懂得中国还有更好的强国梦蓝图。

活动四 举办辩论赛,讨论圆明园是否要重建

辩题:圆明园应该重建(正方)/圆明园不该重建(反方)

辩论要求:A.亮出自己的观点;B.围绕观点说明理由;C.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预设。不该建的理由:历史不可以复制;文化不可以复制;圆明园的修复难度很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该建的理由:发展旅游事业;让历史重现……最后老师宣布辩论结果,并相机板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设计意图:辩论可以让学生思想交流、心灵碰撞,同时对学生思维敏捷性、表达准确性的培养十分有益,在辩论中让学生体会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让孩子们谈怎样做才能让祖国更强大,进一步加深孩子的责任感、紧迫感,有利于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总结全课,深化情感

1.老师激情总结,师生唱响《歌唱祖国》(视频引领)。

2.课后请同学们再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认真阅读。然后制作卡片,发表感言,在班上展览出来。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本节课笔者设置了三处影片情景体验:第一处是让学生观看影片《圆明园》,从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了解那里珍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这时,学生们发出了一声声的赞叹,为昔日圆明园的美与宝物而陶醉了。第二处是观看影片《火烧圆明园》,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当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烧抢劫的一幕,在学生心中产生悲愤、痛恨的情感。第三处是随同影片齐唱《歌唱祖国》,学生从影片里展现的国庆阅兵中,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三处影片的播放,再现了一幕幕情景,让学生的情绪一次又一次地波动,情由景而生,心有感而发,学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对美丽圆明园的陶醉、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痛恨英法联军的暴行以及有今天强大祖国而自豪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共鸣,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2.处处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课开始,利用法国作家雨果的来信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想知道信中内容的欲望。从雨果描绘的圆明园与现在圆明园残迹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以及圆明园被毁前的金碧辉煌与被毁后的断壁残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清政府的腐败对比,产生疑问,

3.从活动中体验,明白道理。本节课笔者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枯燥的书本学习内容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明白道理。特别是“活动四:圆明园是否要重建”的辩论赛,正反双方的辩论都十分精彩,不时响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们从辩论赛中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知道要以史为鉴,从小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 晴 天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设计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