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桂玲
[摘 要]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创造的潜能人人都有,但要把这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悉心培养。因此,教师应该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挖掘教材资源,注重教学互动,利用探究材料开展实践活动,适应新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以及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能力
“中国的教育太重视一点一滴的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杨振宁博士的这句话揭示了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事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应该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转变传统认知,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创造性蕴含于个性之中,而个性是个体在与学习、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首先,要营造一个有效刺激学生作出主动反应的环境。作为新型教师,绝不能像剪冬青的园丁那样,拿着尺子或是挥舞着大剪刀,按照统一的标准,或方或圆,一个调子,不允许有另类的枝节出现。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学习,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探究、小组学习等。灵活驾驭课堂,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次,要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确定者以及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是真理的化身,代表教育的绝对权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和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有这样的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管住学生是应该的,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师要维护师道尊严,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平等参与者的首席”的教师观,这必然要求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要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获得知识和技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知识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课堂45分钟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不需要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只要把教师讲的记住就行了。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展现学生学习中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和创造成果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去感受、探索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理论讲解,唯恐学生听不明白;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事实材料以及能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社会现实问题,最多也只是在学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这种认识上的先理后感的学习顺序,不仅违反了知识学习的一般认知规律,而且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历史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置了大量故事和图片,并设计了许多学习情景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功能,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澄清存在模糊认知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比如在讲《美国的独立》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自由女神像、波士顿倾茶事件、华盛顿像等图片材料,让学生置身于课本所描述的场景中探究美国的独立战争。另外,课文还配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地图烘托主题,将重点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便于学生阅读和把握。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去探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三、注重教学互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是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是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是“我教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还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独立品格丧失,教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而新课程要求,教学不只是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创新与开发课程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还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和重要的课堂资源,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启发和补充。在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利用探究材料,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每课都设有“议议”“记记”“说说”“读读”“想想”等栏目和“史海拾贝”探究材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而教学过程,即为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要的结论而必须经历的程序。陶行知对此作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过程是储备金,结论是纸币。实践探索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例如《戊戌变法》一课,学习目标是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记住“公车上书”的时间和内容,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等。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先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把该记住的东西背下来;然后分组讨论课本上的“想想”:公车上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袁世凯为什么要出卖维新派?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将学生分成两个组,针对“史海拾贝”中“要不要维新变法”展开辩论,让学生明白在19世纪落后的中国进行改革和革命的必要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践调查,同学之间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观念和策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余 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15-16.
[2]余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14.
[3]郑金州.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2,(4):9-10.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