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琴
摘 要: 例题习题教学是数学课的主要环节,它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目标落实的程度.认真剖析课本例题、习题,对典型的例题、习题从多角度挖掘其典型的应有的教学价值,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让学生在解题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上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 课本习题 多角度挖掘 变式拓展 教学实效
教材上的例题有最规范的解答过程,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和探究性,是课本的精髓,它和习题一起控制了教材的深度和知识辐射范围.教师应充分认识课本例习题所蕴涵的价值,注重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充分的挖掘和研究,对其深化和发展、全方位探索,挖掘其内含及外延,把新旧知识有机组合起来,达到优化认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我以苏科版教材中的例习题为例,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特点,发掘课本例习题的教学价值,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数学教学实效谈谈体会.
一、构建一节课中完整的例题体系
要想使例题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在课前就必须对一节课的“例题”构建一个体系,对例题的数量、类型、前后联系进行整体设计.
例如:我在设计九下教材7.6《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时,结合课本例题进行了如下设计,例题体现构造直角三角形,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求线段的长.
例1.如图所示,△ABC中,∠C=90°,∠B=30°,A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BD=10,求AC长.
例3.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B=∠D=90°,∠BAD=60°,若CD=2,BC=11,求AC长.
这三道例题层层递进,例1利用“等角对等边”求得AD=10之后,直接利用三角函数可求得AC的长.例2与例1图形相同,所求相同,只是将已知条件做了变化,在Rt△ACD中利用三角函数得到线段之间的比例,根据比设未知数,再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例3需添加辅助线进行解题,延长BC、AD交于点E,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结合便可解决该问题.
二、变式拓展,挖掘例习题的广度和深度
教材中的例题是最好的例题资源,但如何用好这些例题,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我尝试以下方法进行例题教学——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一解,错题辨析等.
例如:在九下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写出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x取何值时,面积S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补充提问:若此问题中将“墙的长度足够长”改为“墙的最大可利用长度为15m”,解题的结果会发生改变吗?
(1)请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若能,请求出最大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这两个例题的问题背景、解决方法有类似之处,题设条件部分发生了改变,所求结论表达形式稍加改编,因此一题多变、多题一讲是很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点的核心之处,只要将它的内涵与外延挖掘彻底,进而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三、好的例题一定要有匹配度高的练习支撑
例题教学就如扶着孩子学走路,最终孩子要学会自己走路,这一过程必须在相对熟悉的题型中自主尝试,所以好的例题一定要有匹配度高的练习支撑.
为了分解难点我将该题设置了4个小问题:(1)求弦CD的长.(2)弦CD与AB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3)阴影部分面积与半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4)若点A是AB上一动点,求阴影部分面积.
该题将要求的阴影部分面积转化为扇形COD的面积,为了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常常需要变动图形的位置或对图形进行适当的分割、拼补、旋转等手段使之转化为规则图形的和、差关系.我设计了两个习题作为配套练习:
2.圆心角都是90°的扇形OAB与扇形OCD如下图所示那样叠放在一起,连接AC,BD.
(1)试说明△AOC≌△BOD.
(2)若OA=3cm,OC=1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课本中的每一个例题、习题的设置都有其目的和作用,教学中只有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课本例习题的重要价值,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将这些例习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才能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邵潇野.例谈课本几何习题的拓展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2007(10).
[3]张晓静,邵光华.美国数学教材例习题设计分析与启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5)(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