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莲 李琳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中英寒暄语在不同场合的运用、其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得到的不同结果,对比中英寒暄语的差异,由此探讨中英寒暄语在其母语国家的具体来函,对比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表现不同价值观下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并加入当前新兴的网络寒暄语和问候语,旨在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 寒暄语 文化差异 新兴网络寒暄语
1915年马林洛夫斯基初次提出“寒暄”这个概念,指出寒暄语主要用于履行其社会功能,即建立或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寒暄语被称之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现自己的友好或敬意。
一、汉英寒暄语典型
在寒暄语的表达上,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最常见的寒暄语便是“你吃了没”,若回答“还没呢”,询问方会补充说“没吃就在我家里吃点吧”,被询问方往往会礼貌地表示感谢并委婉地拒绝,“没吃就到我家吃点吧”,虽隐含邀请之意,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邀请,一般人都不会接受,因为双方明白这只是用来表现自己的友好和热情的客套话。如此问候常常让外国人误解为一种邀请,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不明白这和“How are you”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另外,中国人遇见熟人会问“去哪里啊”。但在西方,这个问题侵犯了个人的隐私。西方寒暄往往关于天气或娱乐活动,例如:“What a fine weather today, isn’t it ?”或简单地问候:“Hello, how are you?”中西方在待见宾客上同样如此。中国人遇见亲戚朋友或送客时经常说:“有时间到我家来做客!”同理,“做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邀请,而西方人却常会误解,并引起一些尴尬。同时,差距也体现在中西方夸赞言辞上。在餐桌上,中国主人往往客套地说:“菜不好,不要见怪。”西方人会觉得莫名其妙,明明很好却说不好。当有人夸自己很漂亮的时候,西方人一般很乐意接受并回答“Thank you”,而中国人往往说“哪里哪里”,西方人便会觉得对方很虚伪。由上述得出,寒暄语运用不适当非但不会拉近距离,反而适得其反。可见正确使用寒暄语是交流谈话的一个良好开端,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交流失败。
二、新兴网络寒暄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网络寒暄语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在社交网络上,“呵呵”越开越多地被运用。“呵呵”原本是一个拟声词,用来形容笑声,表示高兴愉悦的心情。然而,随着网络的大量运用,“呵呵”不再单纯地表示愉悦,可以表示嘲讽、无奈,甚至不愉快。其含义主要根据说话人的口气和语境。例如A:“你这次考试怎么样?”B:“呵呵,又挂了。”这里的“呵呵”就表示一种无奈,在不同的语气下可以理解为无所谓或不在乎。又如A:“他真了不起!”B:“呵呵。”这时就明显带有一种不屑和嘲讽的语气。但有些时候“呵呵”会给人一种模糊不定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模糊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当事人明确地表态,缓解尴尬的气氛。在“呵呵”流行于网络的同时,“亲”这一词涌入各大网站,在淘宝上“亲”被广泛运用。“亲”原本用于恋人之间,随着网络使用量的剧增,“亲”被大量用于卖家与买家、明星与粉丝之间。但“亲”却更多地适用于网络交际中。在现实生活中,被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的人唤为“亲”,让人觉得很尴尬,甚至会显得唐突,因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亲爱的”这个在人们思维中固定下来的意义。
三、中英寒暄语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最开始由詹妮·托马斯提出,她提出语用失误包含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可以理解为用词不当造成的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可以理解为文化语用失误,寒暄语语用失误就属于此范畴。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从各自的文化角度理解对方,从而产生理解差异,导致语用失误,其中寒暄语的语用失误比比皆是。例如中国人见面常说“长胖了嘛”,但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这是很粗鲁的。西方人很忌讳被别人说“胖”,因为“胖”在他们眼中是“愚笨”和“自制力差”的代名词。在中国,旧时人们生活比较贫困,胖说明吃得好,是一种生活舒心的象征。同样的,中国人如果把他们与国人之间常说的“你去哪里?”用作问候语和西方人寒暄,别人一般就会用“None of your business!”回答。在西方,年龄、财产状况、家庭情况、健康状况都属于个人隐私,人们通常避免谈论这些话题,中国人认为对朋友生活的适当问候是对关心对方的一种体现。同时,在谓语上常常会有失误。中国人强调长幼尊卑,称谓语区分严格而细密。在西方,孩子称呼爷爷奶奶、学生称呼老师或教授、职员称呼领导都是直呼其名,一般只需要在其姓氏前加上Mr.或Mrs.,这些在中国看来这很不礼貌,但在西方却是相当普遍的。
四、寒暄语差异的根本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对文化的传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通过各自的语言加以表现。
1.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上相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英国是典型的海洋国家,政治体制较民主,较早地形成自由平等的开放精神。同时,英国处于北温带,来自北大西洋的充足水汽及西部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促成英国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常年温和多雨,天气多变,人们经常盼望有好天气,由此天气便成为人们口中经常讨论的话题。
2.价值观取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国家的人受本国历史传统的影响,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价值观的差异。
(1)中国的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中国最主要的价值观,即为了集体的利益要牺牲个人的利益,把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宗法制,即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和巩固国家制度。受宗法制社会的长期熏陶,中国人形成了律己修身、仁爱孝悌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在称谓上尤为重视长幼尊卑,体现在寒暄语与称谓语之中。
(2)西方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个人利益决定个人行动。西方人认为个人利益并不受制于他人,个人的行为比集体的联系更重要。
3.哲学与道德基础
(1)中国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多方面之中。儒家思想提倡尊老爱幼、尊卑等级和仁,这些都在寒暄语中有所体现,例如不同的亲属关系、年龄、性别、职位都有不同的称谓。
(2)西方的基督教精神
欧洲文艺复兴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其主要来源于基督教精神。同时,西方进入工业化较早,经历的封建等级制度时间较短,自由民主思想接受得较早。人生而平等的基督教观念使得他们认为上级与下级、父母与孩子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通常直接叫对方的名字。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极易导致因寒暄语的不恰当使用而造成的误解。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在日常交流中要时刻谨记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切勿根据本国文化进行揣测,只有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创造良好的开端,才会使交流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方丽华.论中英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科教文汇,2011(35).
[2]李露露.中英寒暄语对比.北方文学(中旬刊),2013(4).
[3]叶敏.中英寒暄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的探究.教育界,2012(28).
[4]邹燕.浅析跨文化交际中汉英寒暄语的语用失误.大观周刊,2011(20).
基金项目:2015年武汉轻工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中英寒暄语差异对比及其原因分析”(项目编号xsky201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