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文
摘 要: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词汇学习的枯燥性、语法知识的复杂性,以及英汉结构的易混性,常会让一些中职学生望而生畏,久而生累,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英语教师要思考的课题。作者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就如何提高普通班英语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教学效率 学生主体 灵活互动 分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已成为共识。然而,普通班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通过观察,我发现中职学生的英语课堂普遍存在效率低的情况,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状出现呢?
进入中职学校,许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认为自己不用考大学,缺乏理想和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对前途感到茫然,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抵触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心理上比较自卑,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有畏难情绪。
许多学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积累少,造成听不懂,对英语不感兴趣。因为英语是一门循序渐进、短时间内有很大突破的学科,有些学生在认真学习了一个月的英语之后,发现考出来的成绩不够理想,不如学习教学这些学科进步更快,自然而然地把精力花在别的学科上,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善于做笔记,盲目学习,不愿交流与合作,不善问、不敢问,也不愿问,不善于归纳与总结,不能形成知识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措施:
1.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人教版新课标题材丰富、信息量大,内容渗透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依赖于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的课外知识。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够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从而提高对英语课堂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善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爱护学生,对于成绩差或者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不能过于偏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偏心。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感到拘束,从而产生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状态,使其积极投入学习中。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首先会在他们脑海中灌输一种信念:英语并不是那么难学,只要上课跟着老师的步骤走,英语成绩就会有所提高。在学生有了这种信念之后,他们的畏难情绪就会有所降低。中学生共同的特点是:好强,爱表现,集体荣誉感强,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依据他们的这些特点,我在课堂上开展从背单词到朗读背诵、演讲、写作等多方面的小组对抗赛、男女生PK赛、小组之间竞争等多种形式的比赛,赢了采取奖励措施,输了有处罚,例如让学生表演一个动作或者唱一首歌曲。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4.尝试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一个知识点,无论你讲过多少遍,可学生就是掌握不了、记不住,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输入过程,没有输出的过程,缺乏知识的转化过程,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导致缺乏把知识整合起来运用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尝试以学生讲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模式。正如美国学生崇尚的一句话: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由此可见,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只能给学生带来疲劳,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融入一定的语境当中,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才能真正掌握。
5.分层设立学习目标,实施激励措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中职学生基础不够均衡,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他们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从单词的默写到家庭作业的完成及考试成绩等方面分层次进行考量,实现既定目标就是满分或优秀。例如,10个单词,根据好、中、差三个等级,分别默出9个、7个、5个以上就是满分。这样,他们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有事可做,为实现自己的“小目标”而努力奋斗。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重点关注英语基础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得到我们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总之,课程标准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共存,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机遇,知难而上,加强自我修养,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创设民主、和谐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雷燕.例谈有效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8(02).
[2]郝建平.英语教学与评价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03).
[3]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