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崴崴
摘 要: 就我国语言学现阶段的发展来说,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要树立统一的标准及全面的发展空间,现代汉语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道路上要进行全面研究与梳理,其中双音节介词是研究领域当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为研究对象,希望可以有效加强我国现代汉语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双音介词 词汇化 语法化
一、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相关理论的界定
第一,不同于语法化的全面与深入,词汇化的研究具有研究前景,从研究的普遍现状来说,其对于短语词汇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对于以词汇性成分与功能性成分相组合的句法结构分析,以及在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表层形式的线性语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的跨层结构等问题的词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所以,双音介词在理论上具有研究意义。
第二,双音介词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与词汇双重研究之中具有代表性。本文在使用的相关术语名称及范围的界定主要停留在短语、词组及句法结构等方面,其中包含关于跨层结构及其相近的称谓等问题。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的形成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理论研究之中,具有共时与历时性,同时也包含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双音介词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认知语言学、韵律句法学、现代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理论的影响。
第三,现代汉语双音介词来源问题上值得进一步探索,一般来说,汉语介词由动词或主要由动词虚化而来。这一理论虽然已经是学界约定俗成的,但是在实际理论操作之中需要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论断是以汉语单音介词为例子进行阐释的,双音介词的具体语法意义需要相关理论进一步佐证。对于具有复杂语法含义的双音介词来说,笔者认为其不仅仅是由动词的语法化而来,还应该包括短语先词汇化为动词再经语法化途径虚化而来,以及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其中既涉及词汇化的凝固作用,更有语法化的虚化助推作用。
二、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分析
第一,动词语法化形成的汉语双音介词,主要代表是“通过”的语法化过程,其作为动词语法化带来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主体含义发展,主要的形成过程是在运行义动词“通”与“过”通过词法的方式,进行直接复合动词的结合,形成“通过”一词。其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是从空间路径开始逐渐的通过认知性的隐喻及句法结构的转变等方式,将其动作最终形成虚化的现象。
第二,短语词汇化过程形成的汉语双音介词,主要代表为“依据”。“依据”作为介词其形成过程不前文所说的“通过”不一样,成为双音介词要从两个方面探索:其一,动词“依据”的词汇化过程,其二,动词“依据”的语法化过程,在这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下,才产生了具有双音介词性质的“依据”。因为语法与句法结构的双重动因共同作用,多个动作按照同一个时间顺序共同拥有施事或者受事者,最终使得动词“依据”具有双音介词的性质,从而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句法结构。
第三,句法结构词汇化所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这一类型的代表词汇为“X了”与“X着”两个类别。例如“为了”、“除了”、“沿着”,照着等词语的词汇化过程,这四个词语都是有“为”、“除”、“沿”、“照”+“了”或者“着”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意义的词汇,这些词在语法环境之中由于环境的动因,最终形成具有多重意义的语法结构,最终使得具有动词意义的“为”、“除”、“沿”、“照”动词性质虚化,最终与“了”或者“着”形成双音介词。
第四,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考察,其主要代表词汇为“关于”、“基于”、“对于”、“至于”等。其最原始的形态为动词+介词的语法结构,但是最终经过词汇化的过程,形成双音介词。这种跨结构的词汇化过程,是动词与介词的结合,生成的动词词性弱化,最终转化为介词的现象。
三、结语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两个主要的演变方式,其中一个是词汇化,而另一个则是语法化。这两种演变方式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学界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在近年来投入人力与物力进行研究,很多语言学的研究都是围绕词汇化与语法化进行的。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之中,一方面在语法化研究领域之中,我国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国外在语法化的研究之中比较深入与成熟。另一方面从词汇化研究来讲,我国对于次毁坏的问题研究还停留在较基础的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目前学术界对于词汇化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语法化的较少,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将自身的研究对象定位为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希望可以有效地促进现代汉语相关语言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丰富该领域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江蓝生.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J].中国语文,2012(04).
[2]白鸽,刘丹青,王芳,严艳群.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J].语言科学,2012(04).
[3]刘志远,刘顺.“罢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J].语文研究,2012(01).
[4]刘晓林,王扬.略论为什么现代汉语发展成为话题优先型语言[J].语言研究,2012(01).
[5]彭睿.框架、常项和层次——非结构语法化机制再探[J].当代语言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