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
摘 要: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发想象力的艺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音乐教育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精神、性格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以及身心健康都有促进作用。在音乐课上,要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 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区域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抑制。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语言更为直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需要?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开展小学音乐教育,我做了一些探讨,并谈谈个人看法。
一、教学以学生的兴趣出发
很多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缺乏兴趣,导致课堂上出现许多与学习无关的行为。教师教学中经常一味地要求学生在学习上用功,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兴趣。殊不知,小学生往往是在兴趣的牵引下学习的,如果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就不会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乐之者”。例如在《爱唱歌的小杜鹃》中,我先播放小杜鹃的图片,问:还想听听它的鸣叫吗?(课件:播放杜鹃的鸣叫声)今天,这只可爱的小杜鹃又飞到教室里来了,还给我们带来动听的歌曲呢。它在哪儿呢?下面就请你们到歌声中去找一找吧。(课件:播放歌曲动画)同学们听得真仔细,下面让我们听着音乐在教室里随意地走动,听到小杜鹃咕咕叫的时候,停下来做小鸟唱歌的动作。问:同学们扮演的小杜鹃真是可爱极了,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二、突出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音乐教学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探究和建构知识,体验成功与失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释放天性,让学生的感官主动参与感知欣赏和操作过程。然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把自己的“绝招”、“金点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学生习惯于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实践操作的能力,获得间接经验,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课堂变成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为“观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收集我国的民间音乐,如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京剧的产成与发展等。或让学生自己编写校歌、班歌,也可以在音乐课上设计舞会,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在舞会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如今流行音乐已深入人心,很多学生都是“追星族”,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当然,教师在选材时要慎重,像《天路》、《长江之歌》、《青藏高原》等,都是良好的音乐教材,通过课堂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达到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觉得累,反而感到心情轻松,情绪高涨。
三、小组合作,激发课堂活力
新课程倡导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教学的一言堂,给课堂注入新活力,同时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扭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获得知识。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式,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敢想敢说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成师生关系的高度协调;再次要促成学生间情感协调,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乐观、自信、豁达的心境,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在《快乐的小熊猫》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小熊猫这么早干什么去?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互动,形成立体的、交换的思维网络。在欣赏完曲子结尾部分时,让小组讨论:小熊猫挑水后会干什么?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在音乐的陶冶中学生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自我。
四、让音乐课走出课堂
音乐教学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基和服务。如果一味地“作秀”,学生被动地“凑热闹”,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个体学习,自己探究,学习主动性并没有真正还给学生,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永远是一句空话。关注我国近年的音乐实践,很容易发现这个现象:很多音乐老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记了多少乐理知识,会唱了多少歌谱。让我们的音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即把音乐教学与现实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让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带到生活中,以点缀生活,表现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为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是使人心情舒畅、轻松快乐的最佳途径。所以,乐(yuè)即是乐(lè)。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学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音乐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收获,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从而热爱音乐。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名燕.小学音乐美术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