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娣
[摘 要] 在平面设计专业课中,传统作业形式注重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着重技法的传授,造成学生迷信权威,形成思维定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学习兴趣不足。“二次作业法”基于发挥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教学策略,是探究式学习法,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技能。
[关键词] 传统作业形式;二次作业法;平面设计;课例
一、传统作业形式的特点、弊端以及“二次作业法”的特点
传统的作业一般是在教师讲完新课后,作为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而施行的一种学习手段。在平面设计专业课中,一般有两种作业形式,即临摹和创作设计。临摹自然不难,依葫芦画瓢即可。而创作设计,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对设计原理理解不透彻,一知半解,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只是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但创新的设计思维却得不到科学的训练。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却恰恰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关键。传统作业形式注重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着重技法的传授,看似学生得到很多,实际上却缺少了探索和思考的过程,造成学生迷信权威,形成思维定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学习兴趣不足。
所谓“二次作业法”,顾名思义,就是在第一次作业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作业训练,目的是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我国,启发探究式教学思想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阐述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教学思想也以“主体性”为出发点,注重强调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教学策略。“二次作业法”是基于发挥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教学策略,是探究式学习法,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技能。
二、“二次作业法”在平面设计专业课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是指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中,运用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多样性的统一)进行分解、组合、构成,对事物实施规划、构想,有目的地进行策划并制作相应方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教学策略的主体性以及教学氛围的自由性。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也要考虑留足宽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让学生在畅想中激发出艺术灵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平面设计专业课中“二次作业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探究设问基础上的练习,即教师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要求进行练习,在练习时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思考。教师再分析讲授知识点,最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第一次作业进行修改,完成第二次作业,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作技能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二是基于写生或临摹进行的二次创作。即在第一阶段写生(临摹)作业的基础上,根据创作设计的要求,同学之间分组讨论,运用一定的艺术形式、创作手法进行再创造,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习惯的目的,提高他们表现个性的能力。
1.课例一:《明暗素描的基础——认识五大调》
此课程是素描明暗画法的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掌握在特定的光线下,表现物体的体面、空间调子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明暗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写生习作。
本课分四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初步感知,写生练习。教师摆放几组石膏几何球体,并在不同的方向打好光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运用已知的素描知识观察球体,初步感知球体的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练习。此时,大部分学生能完成球体的外形轮廓描画,明暗的黑白两大部分能区分开,但球体的黑、白、灰明暗过渡不自然,暗面及灰面层次不丰富,投影的表现生硬。
第二阶段:形成问题,知识讲解。这一阶段,将学生的第一次写生作业展示出来,互动交流,形成几个问题:光线照在球体上将球体分成几个面?画面最暗和最亮的地方在哪里?球体的明暗关系怎样表现?教师通过演示光线变化对球体明暗的影响,通过展示范画深入分析三大面、五大调的明暗变化规律。此时,学生在第一次写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第三阶段:分析讨论,深入理解。主要对学生的第一次作业进行分析,可以是小组讨论,可以是集中点评,发现自己的写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共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讲解。
第四阶段:二次作业,修改调整。每个人针对自己的作业情况以及存在问题,根据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行修改调整,完成第二次作业。在修改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对理解不透彻的学生耐心讲解。最终使学生能在理解明暗规律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球体的明暗表现。
2.课例二:《设计素描——微观表现》
设计素描不同于基础素描,着重于在熟练掌握造型技巧的基础上的创意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训练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自然形态、肌理的研究,完成创新的思维过程和设计表现。在《设计素描——微观表现》这一课中,“蔬果的联想”是这个训练的主题。分两次作业完成教学内容:
第一次作业:记录观察,进行基本特征表达。在平时的造型训练中,一般采用直观表现的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微观表现的训练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物体,对原有的事物产生全新的认知。要突出几个局部的微观表现,并置于一幅画面中,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版面设计能力。
在具体实施课程时,笔者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或水果,如苹果、橘子、大蒜、苦瓜,并自制取景框(大小为1.5cm×1cm或1.2cm×1.2cm),利用取景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静物,并写生描述。通过第一阶段的作业练习,学生初次尝试了微观的观察和表现方式,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敏感性得到了锻炼,同时记录和描绘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二次作业:深入观察,联想表达。进入第二阶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对这些蔬果采用不同的方式随机进行剖开、分解,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并描绘表现局部内容,画出4—6幅局部写实描绘作品,在此基础上,任选两个以上局部组合创意描绘,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发挥。然后,将局部写实与组合进行创意的画面重新排列,并根据画面的视觉效果进行联想,编成一个微故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享所创作的故事小品,并给予点评。
第二次作业不仅训练了学生观察事物细部和二维写实描绘能力,而且对几幅作品的关联整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此次练习,学生认识到“写实”与“抽象”是相对的,不同的描绘形式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写道:“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启发探究式教学策略为指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在平面设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二次作业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洪明,张蓉.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
[2]杨坤道.教师最应该规避的教育误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3]王宁,李全桓.设计素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9.
[4]张立学,陈伟,刘朝晖.设计素描[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8.
[5]宫六朝.设计基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3.
[6]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责任编辑 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