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出新”策略

2015-09-10 18:42:35陈卫东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说题设置教师

陈卫东

高三生物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扬弃、不断完善的过程。高三生物复习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力求稳中取胜;另一方面要寻求“出新”,不断突破提升。“守正”是继承,继承是为了发展,要发展就要“出新”。复习的“出新”策略可以是前无古人的全新策略,但更多指的是更新策略、优化策略。

1 聚焦核心知识的策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面广量大,精梳细理似乎顺理成章。其实不然,统计历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赋分值不难发现,20%的少数核心知识在考题中赋予了80%的多数卷面分值。这个比例虽不是一个确数,却预示着“二八定律”在高考命题中的真实存在。鉴于此,教师要摒弃复习教学平均用力、分散用力的弊端,大胆转移教学重心,抓主要放次要、以主要带次要,获取较大的性价比教学收益。

教师要在不同层面提炼核心知识。现行的高考范围涉及必修模块一~三和选修模块一、三,提炼核心知识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首先,教师要提炼每一个模块。比如必修模块一中可以提炼出“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核心知识;其次,要在每节课上提炼。比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内容,核心的内容是“每个营养级生物能量的来源与去向分析、传递效率的计算、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原因”。教师提炼核心知识,与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视核心概念的学习也是一脉相承的。总之,教师要求核心知识处“挖深井”,要投入较多的教学精力。

教师要以核心知识的复习带动其他知识的复习。抓住20%并不意味丢弃其他的80%,而是以20%的核心知识带动80%的其他知识。其他80%的知识不是设计中“视而不见”,也不是教学中“不闻不问”,而是可以通过合适的途径进行自主“消化”与“吸收”。其基本教学思路是:课前自主复习,课上探究疑难,课后巩固提高。课前,教师编制导学案,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复习,以填充题、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自主检测。课上,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针对导学案上的疑点难点进行讨论,师生共同化解疑难。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训练。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自纠、互纠错题,形成完善的导学案资料。总之,其余的知识以自主复习为主。

2 重置复习专题的策略

一轮复习多以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确定专题,其优点是系统性强,其缺点是知识的整合不够,未能串联成线和面。到了二轮复习,教师可以跨越知识体系重置复习新专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不同的图表题型来设计专题。近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从命制的形式看,图形图表题占有较大的份额,意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筛选、转换能力。因而,在二轮复习中,教师有必要设置专题进行复习。框架性的划分,可以设置为“模式图专题、流程图专题、曲线图专题”等。因分类有交叉,不能也不应机械归类、生硬剥离。各类图表题有其独特的内涵,模式图抽象同类结构的共性,流程图直观呈现生理过程或实验过程的全貌,曲线图载入各种复杂的数据资料。以不同类型的图表题来设置专题,其直接的效能是训练学生的实战性,其本质的效能是训练学生信息转换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重要的点线来设计微专题。二轮复习中,教师可以某一物质、结构、生理过程、实验等来设置新的微专题。比如设置水、葡萄糖、酶等物质专题;设置红细胞、酵母菌、染色体、下丘脑等结构专题;设置生命系统信息传递等生理过程专题;设置结果异常原因分析实验专题等。微专题可依“点”设置。比如“水专题”围绕水这个知识点来展开,内容可细化为生物体内水的含量、水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其生理功能、水在生物体内的来源和散失、水与其他生命活动的关系、与水有关的实验等。微专题可依“线”设置,比如“生命系统的信息传递”专题,围绕由“细胞→个体→生态系统→生物圈”这条线来展开,分别分析四个层次上的信息传递情况,整体把握生命系统的信息传递。微专题可多样化表述,不应局限于文字一种形式,可以用图解表述,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以社会热点内容来设计专题。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奖成果、流行性疾病、环境污染事件等社会热点内容关联生物学科,以此作为背景材料来设置复习专题,能较好地体现前瞻性与新颖性。设置热点专题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背景知识,做到取舍合理。比如要设置诺奖获奖成果专题,教师要全面了解近几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奖成果。2010年的获奖成果是在试管婴儿方面的发展研究,前景是更好地解决人类不孕不育症;2011年的获奖成果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前景是可以攻克人类癌症疾患;2012年的获奖成果是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前景是可以再造人类器官延长人类寿命;2013年的获奖成果是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前景是攻克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的治疗难关;2014年的获奖成果是发现大脑海马体内的“GPS神经定位系统”,此项成果为了解记忆、思维等大脑认知功能拓展了新空间。设置热点专题的关键是关联学科内容,做到连接自然。以“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为背景材料设置专题,可以关联到生物膜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形成与运输、神经兴奋的传递、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等内容。设置热点专题的落点是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2012年江苏生物高考第29题涉及乙醇浓度与简单反应时、视觉停留的关系,从而推测饮酒对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的影响,这一试题为禁“酒驾”提供了科学依据。再如,2015年重庆卷第7题涉及到了埃博拉病毒非洲蔓延问题,这一试题增强了大众的防控意识。

3 变革习题讲评的策略

习题讲评是复习课的重要一环,在复习课中占有较大的权重。以往的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优点是答案纠错与导正效率高、课程推进速度快,缺点是学生思维轨迹隐匿,习题情境一旦变化,学生依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扭转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出新”的策略就是改变课堂的话语权,变“教师讲”为“学生说”。教师以“学生说题”来提高其参与度,暴露学生的思维轨迹,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以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说题。说题教学的改革,总是“万事开头难”,笔者与其他教师一样,在改革初期均遭遇过学生“不愿说”、“不会说”的困境。这时,教师可用分配任务的方法把学生“逼上梁山”,比如要求学生在二到四周内至少参与一次课堂说题。虽然从动机上来讲,学生是被动的,但说的过程却是主动的,而且说得好的学生会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成为模仿的范本,说得多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说题时,教师要把握好难度与梯度;学生思维“卡壳”时,教师要及时提示与点拨;学生口头表达后,再用书面语言写下来,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教师以答案辨析来引导学生说题。以答案辨析为主线来引导学生说题,教师课前要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比如批阅习题,汇总比较典型的答案,课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说”正误、“说”错因。例如,“一个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CAU,这个转运RNA运输的氨基酸是 〔组氨酸(CAU)、精氨酸(CGA)、缬氨酸(GUA)、谷氨酸(GAG)〕”。收集学生的答案有五种:① 组氨酸;② 缬氨酸;③ CAU;④ GUA;⑤ GTA。根据答案,学生评价性说题,正确答案为“缬氨酸”,答“组氨酸”的可能是把反密码子CAU当成密码子,答③④答案的没有把密码子和反密码子转换成氨基酸,答⑤答案的把DNA与RNA的碱基组成也搞混了,错得比较远了。

教师以认知冲突来引导学生说题。认知冲突来自于学生的解题体验,其引发的说题有自发性与生成性的特点,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不论对错,教师都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来,说出个之所以然。比如,有这样一题“U型管的中间被半透膜隔开,只有体积等于或小于单糖的分子才能通过,在U型管的a、b两侧分别加入0.1 mol·L-1的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保持高度相同。向U型管的a、b两侧加入等量的麦芽糖酶,一段时间后,最终液面较高的是 侧”。学生甲说题,“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分解为单糖葡萄糖,加入麦芽糖酶后,b侧管中的麦芽糖被分解为葡萄糖,物质的量的浓度升高,水分子向b侧移动,b侧液面升高;因单糖可以通过半透膜由b侧向a侧移动,一段时间后a侧管中物质量的浓度升高,最终液面较高的是a侧。”一会儿,有学生乙反驳,认为甲的答案是错误的,理由是“水分子比单糖分子更小,可以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半透膜,按照自由扩散的原理,水分子从高浓度的a侧进入低浓度的b侧,最终液面较高的是b侧”。一时间课堂议论纷纷,学生的观点莫衷一是。这时,教师及时点拨,提出一个思考问题:渗透作用与自由扩散中的浓度高低,是一个标准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调整思考方向,有学生再次“说题”:“渗透作用中,只有溶质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浓度的高低是以溶剂分子为标准的,与自由扩散中的标准正好相反,所以,还是甲同学的答案正确。”

猜你喜欢
说题设置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题多变之有效说题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说题能力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在“说题”中学习,在“说题”中成长